姓名:吴承恩
出生地: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
生卒年:约1506年—1582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吴承恩,我国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淮安地处淮水之南,古代曾属过淮阴县,因此吴承恩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大概到了41岁,才有了吴承恩。这年是明正德元年(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帝即位的第一年。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吴锐就给儿子起了一个嘉名:承恩。他希望儿子长大后,为国为君做一番事业。
吴承恩小时候就天资聪颖、机智善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才华越发突显。他读书“一目十行”,博览群书,诗词曲赋样样精通。他精湛的小令套数等作品还曾选入《花间集》和《草堂诗余》,并汇成一部《花草新编》。
吴承恩对围棋也很感兴趣,曾为当时的围棋国手鲍景远、李釜分别写过围棋歌,将奕棋的布局与历史军事战争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形象生动。他在《西游记》第十回中叙述唐太宗与魏征博奕时,也曾捏出一段《烂柯经》来,对腹边角、断连疏密等战略战术,大发了一通议论。
吴承恩还比较擅长书法。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主要得益于虞世南和欧阳询。当时,他的书法颇负盛名,家乡一带的金石碑牌多出自他手。他在长兴做官时,也曾书写了三块石碑。
吴承恩也有收藏的爱好,尤其是对名人的书画法帖。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李邕撰书的《婆罗树碑》旧拓,就是他收藏的。这个碑文中谈到的婆罗树本产在印度,据说释迦牟尼就是在这种树下圆寂的。这本来也是与佛教有关的故事,《西游记》中几处说到了“婆罗双树”,可知这本旧拓对他创作《西游记》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吴承恩既喜爱诗书礼乐,又擅长琴棋书画。在少年时就因才华出众而名扬乡里。因此,他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中了探花并在翰林院任编修达六年的蔡昂第一次回家,大宴宾客,炫耀乡里。当时一些达官文人均以能够被邀请赴宴,甚至哪怕见一面、接谈一次都引以为荣耀。15岁的少年吴承恩,登门赴宴,应对机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赏识,奉为上宾,一时引起多少人的羡慕啊!吴承恩本人20年后对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当时被誉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一的宝应朱,见了吴承恩便“爱如己子”,并将自己的藏书供他阅读。因此,吴承恩学问日进、才名远播,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
照理说,才华横溢的吴承恩在科举道路上应该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事实正好相反,他在科场上极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连一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已经45岁的他才考上一个岁贡生。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身怀满腹经纶,但科举却不能如意,这一残酷的事实,给了吴承恩以沉重的打击,使得他的精神苦闷、彷徨。加上他出身寒微,因而到处受人白眼。吴承恩的父亲是老老实实的商人,对于官府和胥吏的欺压和敲诈,一向是逆来顺受,宁愿受欺受压,也不与人争,因而被人称为“痴子”。吴承恩小时在市上玩,常被人呼为“吴痴子的儿子”。这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愤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早就立志,要好好读书,长大做官,光宗耀祖。而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不得已只好读书自娱,愤嫉著书,发泄不平之气。
壮年时代,吴承恩就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要想创作出一部神魔小说,必须熟练地掌握大量神话故事和写作技能,而吴承恩恰恰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质朴君子,无事即携领他的独生子遍游近郊的古寺丛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时一边看着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红绿彩绘壁画,一边给吴承恩讲述优美神奇的民间故事,诸如龟山无支祈、龙窝大圣堂、龙兴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使吴承恩从小就产生了好听奇闻的兴趣。这种兴趣使得他后来搜集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他创作了百回八十万言的长篇巨著,并成为世界文坛上的瑰宝。
创作《西游记》对吴承恩来说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题材,从五代以来即逐渐被引入话本、戏剧中。到了吴承恩时代,人们可以读到《西游记》评话,听到艺人说这类故事,看到艺人演这类戏剧,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条件。但是这些话本、戏剧,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古拙,艺术性也不高。吴承恩并没有简单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创造,使故事完全改观。因为吴承恩禀性善长诙谐,即使他创作的都是神怪变幻的故事,也经常夹杂着幽默调侃的话语。神魔鬼怪都有人的感情,都精通人情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讽刺了阎王、玉帝、龙王、佛祖等一切“至高至尊”的神佛。如第五回,当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时,孙悟空公然不理,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这也是吴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嘉靖四十三年冬,应在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之邀,吴承恩来到北京,希望求到一官半职,也使生活有所着落。这时他已年近六旬了,由于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应友约进京。然而,他在北京的第三年,才得到一个长兴县丞的职务。虽然官不大,又远离家乡,但他总算做了官,还是高高兴兴地上任了。因为他文名早已远扬,一到杭州,就被上司、缙绅请了去,撰了一篇篇书序、碑文、书启。到了长兴,人们羡慕他的书法,曾在一天之内请他书写三通碑文。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还留在人间。这阶段,他个人的诗作也很多。但不久,因与上司不合,便离任回到淮安家乡。接着,又被选补为“荆王府纪善”,可能又到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官。此后,他就一直在家,继续从事他的《西游记》的写作。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的问世,开辟了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尽管吴承恩终身未能飞黄腾达,但是他个人和名著《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光照千秋。
讲故事治病
吴承恩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记在肚里的故事多得很呢。他不光听人家讲,自己也会讲给别人听。
说起来叫人不相信,吴承恩讲故事还医好他母亲的病呢。
吴承恩家里很穷,都靠他妈妈替人家做些针线活、洗些衣服,挣点钱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起晚睡,劳碌辛苦,再加上心里愁闷,就这样郁积出一场病来。吴承恩见妈妈生病,急得要命,想请医生给妈妈治病,可家里没有钱请不起。他只好不上学堂,整天在家服侍妈妈。妈妈怕儿子耽误学业,又为一日三餐发愁,病就加重了。吴承恩心里想:妈妈心里烦闷,病不易好,我何不每天讲些故事,给妈妈消愁解闷呢!
吴承恩打定主意,就伏到妈妈的枕边,笑着说:“妈妈,我每天讲些好故事,就算给你医病吧。”
“嗯,讲故事医病……”妈妈心里想:哪有讲故事医病的?可转念一想:孩子这样孝顺,不能拂他的心意呀,反正自己躺在病榻上,闲着没事儿,听听故事也是好的。当下就对儿子说:“好嘛,你会讲故事,就讲些让我听听吧。”
吴承恩点点头说:“妈妈,我讲得声音轻一些、慢一些,免得你嫌吵,要是你听够了就告诉我,我就停下来,留到下次再讲。”
从这以后,吴承恩就每天给妈妈讲故事。他专拣那些精采动人的故事,自己又添油加醋地插进一些细小的情节,真是讲得有板有眼,娓娓动听。妈妈听了倒也很有趣,不嫌烦噪,只是怕儿子讲累了,有时叫他歇一歇再讲。吴承恩边照顾妈妈边讲故事说来也真是奇怪,吴承恩才讲了三四天故事,他母亲的病就好转了,能够起床活动了。其实,说怪倒也不算怪,这其中还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吴承恩的母亲愁着家中生计艰难,得的主要是心病,她平日又起早睡晚,劳劳碌碌,日子长了自然就会生病。吴承恩给她讲故事,本来的用意,也不过是为妈妈稍稍排遣寂寞,又哪里指望真能医病呢?好在吴承恩的故事都特别精彩,讲得又十分认真,有声有色,妈妈也听得入迷啦!每回,一听到好人遇难受困、惊险万分的情节,妈妈就替他人担忧,紧张得浑身出了汗;一听到坏人出丑受惩、狼狈不堪的情节,妈妈心里也就痛快,哈哈大笑起来。浑身出汗和笑口常开,对病人来说就好,这抵得上贵重医药呀。吴承恩妈妈的这场病,就渐渐好起来啦。
吴承恩小时就喜爱神仙鬼怪、狐妖猴精这类的故事,又经常瞒着父母看一些《玄怪录》之类的野史小说,培养了自己天才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