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34346000000012

第12章 第十一招 尽情地玩吧,别怕弄脏了衣服

1.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

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却像认真地做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可别小看了玩耍,它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生理上,它可以促进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上,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在社交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总之玩是适合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活动。要知道孩子都是在快乐的玩耍中开始学习的——倘若他们不能在玩中有所收获,那就说明他们还没有为正式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玩耍中既享受到快乐,又能够学到东西。那么当家长的该如何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气氛,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弄乱了房间,而责备孩子,限制孩子的游戏,干预孩子的玩法,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这样,就改变了游戏本身自由、愉快、自然及探索的特性。应该让孩子在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大人只要做好引导、陪伴和保护的工作就可以了。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父母就不妨给他买些木锹、铲子、秤、托盘这类玩具,并给他们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地玩,尽情地享受“过家家”的乐趣,同时还对轻重、大小等度量概念有了认知,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玩完后,孩子应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此时,大人不宜采取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应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如“布娃娃累了,她该睡觉了”;“小车该进车库休息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则会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很自觉地收拾自己的玩具,为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就地取材,随时游戏。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是新奇的。街上的广告,厨房中的锅碗,天空中的小鸟,就连工地上的推土机都能成为他们的最爱。国外的一则报道中就曾提到,一位农场主偶尔带小儿子到农场玩,当孩子看到推土机来来回回推土的时候,就再也走不动了。农场主看到儿子如此痴迷,就突发奇想把推土机推土的过程做成录像带出售,结果录像带相当畅销,很多孩子都喜欢趴在电视机前看推土机工作。就这样简单的活动在孩子脑中不知会产生多少疑问,多少离奇的想法。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他有兴趣,就可以学到东西。因为孩子着迷的很多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大人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来就地取材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喜欢看汽车,就多带他们去看,同时让他们边看边数从眼前经过的汽车有几辆;坐在公共汽车里,孩子想看窗外的景物,就趁机教他认大幅标语上的字词;带他们到公园散步,还可以教他辨认花的颜色和种类。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启发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如:用彩纸、碎布、毛线或彩色包装盒制作的太阳、花儿、花瓶、大树、小鸟、小鸡、小船及其他造型各异的实物;用树叶粘出蝴蝶、小猫、飞机;用电线经过弯、折、绕、缠、编等过程,塑造出造型各异的人物、动物、花草、风景等。在拼制玩耍中,孩子的双手会越来越灵活,拼摆塑造速度与技巧能明显提高。

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孩的好奇心是极强的,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也许同一个问题他们会问好几次,大人应该不厌其烦地重复答案,以巩固他们的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答案要简短,以激发他们接着问下去。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动脑筋。问题越多,思考得也越多。如果孩子再大点,就无需每问必答,大人可以适当地给他们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者换换位,大人问问题,孩子来回答。

(3)因势利导。

对活动量大的孩子来说,只有把他的精力发泄完了,孩子才能真正安静下来。

每天安排一段时间,找一项运动项目让孩子好好地动一动。可以考虑让他参加一些适合其个性的体育项目,或是把精力用在音乐舞蹈等能量消耗型的活动上。

运动之余,做一些安静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冰棍”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冰棍的游戏,数3下,大家就变成“冰棍”,只能呼吸,不能动。每次停1分钟,然后再开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盘腿破记录游戏:爸爸妈妈拿着表,让孩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尽可能保持不动。你们数着表,看他最多能坚持多长时间,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他有不断超越自己的胜利感。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给孩子一些“合法”活动的机会,这样孩子上课会觉得轻松很多。

可请老师让孩子在班上给同学发发本子、擦擦黑板。对孩子一些抓耳挠腮的小动作,如果情况不太严重,就视而不见好了。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在教室里很棘手的孩子,到了户外,便成为最健康、最快乐的好孩子。我们应多提供机会,让他体验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对喜欢一边动一边学的运动知觉型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创造性的、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如允许他一边拍球一边背书,一边跳绳一边回忆幼儿园里教过的儿歌等。

2.让孩子学会怎么玩

游戏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但游戏种类多,方式多,十分复杂,这就要孩子“会”玩。怎样让孩子学会玩?怎样达到教育的效果呢?这还必须依靠家长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干预、控制。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为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具体从以下五方面来谈。

(1)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特定的引起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孩子“玩”的前提。首先从物质条件来说,应该有孩子想玩的东西,好奇的玩具或者其他有助于孩子参与游戏的材料;同时还应有孩子“玩”的场地,如房间、户外草地、儿童游戏场等,再者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轻松自由的气氛,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能够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

(2)在玩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其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家长作出适当引导,激发孩子去玩。这样孩子才可以产生想象,并根据记忆、表象,运用素材去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孩子都能起好的作用。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有反映大人们酗酒、打架的行为,这时就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讲清道理,说明利害,从正面引导孩子去玩。

(3)在“玩”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孩子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意识,让孩子养成不依赖大人,能自己独立地玩。在西方国家,就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初生的婴儿就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让孩子自己睡,一岁多的孩子大都能自己玩。而在国内,父母总怕孩子不会玩,怕孩子摔疼摔伤,总陪在孩子身边,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也就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喜欢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幼儿期,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这时,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地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

(4)多让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

现在,都市生活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也逐渐取消了孩子与大自然的相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和因特网,这样会阻碍孩子探索自然界的兴趣。所以家长要多带孩子到户外的世界去游戏和活动。在户外,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小伙伴们尽情嬉戏,创造性地多让孩子接触水、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扩大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家长还应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孩子反应的灵敏性。特别要多从事操作活动和运动,家长不应只给孩子提供形象、电动、智力玩具,应该有一些运动性的玩具,如皮球、哑铃、跳绳等。这样孩子不仅从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也锻炼了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更能促进孩子体质体能的发展。

玩也是孩子的权利,寓教于乐,才能事半功倍。

玩也是孩子的权利,是缓解孩子压力的最佳途径。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会休息和放松,孩子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玩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同时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权利。就像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一样,他们也需要玩,但也不能否认,有些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玩的权利,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五六岁之前的孩子身心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育应是启蒙式的。家长不可以违背孩子的生长规律,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孩子应该认识一些汉字,学会数数,也应该学着区分颜色和形状。但是真正的书本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技能的,那是上学之后的事情。而此时孩子应该学的东西却不止这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都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是孩子正式上学前必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孩子才可能在上学后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而实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玩耍和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