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1
34815900000018

第18章 空前绝后的武则天(2)

古代人物这些酷吏在审讯被告者时,创造发明了许多颇有“创意”的酷刑。如用绳索紧缚犯人的腰部,将绳端固定在架上,叫犯人向前迈进,随着前进,勒在腰上的绳索愈来愈紧,前进到一定程度,连肠胃都会扭断,这叫“驴驹拔橛”;如果犯人不肯招供认罪,就将犯人手脚捆绑起来,像陀螺似地在地上旋转,这叫“凤凰晒翅”;让犯人跪在碎砖瓦片上,高举双手,托起重物,手上沉重的压力会使瓦片碎砖刺人胫骨,这叫“仙人献果”;在很高的地方,放一根木条,令犯人站在上面,用绳索捆住腰,慢慢向后拉,即使没有惧高症的人,也会因恐惧而发狂,这叫“玉女登梯”;将犯人倒吊起来,在头发上拴一块大石头,犯人的脸和脖子很快就会浮肿,不久耳洞和鼻孔开始流血,再健康的人也会气绝,这叫“犊子悬车”,等等。此外,还有“十大枷”,分别叫“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常常使囚犯“颤栗流汗,望风自诬”。

武则天实行告密制和任用酷吏,主要对象当然是与自己作对的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垂拱四年(688年),李唐宗室起兵失败后,高祖李渊、太宗世民的子、孙、女、婿10余人被贬、流、杀。太宗第十子贝州刺史李慎因被告与越王李贞交往过密,两人及其子孙多人被诛杀。永昌元年(689年),连州别驾、鄱阳公李(高祖之孙)秘密策划去庐陵迎立中宗李显,事情泄露后,李与太宗的孙子李炜等12人被杀,天宫尚书邓玄挺是李岳父,也以知情不报罪被杀。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捏造谋反罪,诛杀高宗第四子李素节及其9个儿子,高宗第三子闻讯惊恐之下,自杀而死,其子7人也被杀。同年,又杀高祖第二十一子密王李元晓的长子李颖等21人,诛其亲党数百家。至此,李唐宗室几乎被杀尽。武则天也就顺顺当当地在这年(690年)登基称帝了。

在杀戮李唐宗室的同时,又防范与诛杀元老大臣。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称,武则天在位前后,诛杀的大臣有裴炎、刘祎之、邓玄挺、阎温古等数十人;诛杀的大将有程务挺、李光谊等数十人;诛杀的庶僚则有周思茂、郝象贤、薛等数百人。在大开杀戒之中,无辜受害者很多。如酷吏万国俊等六道杀流人使,分赴岭南、剑南、黔中、安南诸道按问流人,万国俊将岭南300多流人全部杀掉,刘光业杀900多人,王德寿杀700多人,其余少者也不下500人,殃及无数百姓。

当然,武则天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她赏告密,用酷吏,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目的是为自己登基和巩固皇位。一旦皇位到手,并且觉得基本巩固后,就不再那样地热衷于酷吏政治了。因此,她在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之后,也任用了狄仁杰、徐有功、杜景俭、李日知等执法平允的良吏,并予以保护,以平衡政局。为了缓和政局,她还有意让酷吏自相残杀,或将他们抛出去,受到应有的惩罚。如广为流传的“请君入瓮”的故事,就发生在当时。周兴以制造“谋反”冤狱而臭名昭著,后被人告以“谋反”罪。武则天命另一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受命后,邀周兴宴饮,酒过三巡,来对周说:“弟有一案,罪犯不肯承认,不知有何办法?”周兴随口便说:“这还不好办?取一大瓮,四周架上炭火,把犯人置人瓮中,还怕他不认罪吗?”来俊臣即刻命人抬来大瓮,四周点起火,躬身对周兴说:“有人告兄谋反,请兄入此瓮。”周兴听了,面色苍白,俯首认罪,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杀。酷吏索元礼,以告密起家,数千人丧于其手,武则天为平民愤,也将他杀了。酷吏来俊臣,因为诬告武氏诸王等谋反,后被反控,下狱处死,仇家纷纷前往,剥其皮,剐其肉,挖出眼珠,剖腹取心,踏成泥浆。武则天听说此状,顺势下制书,历数来俊臣的罪行,加以灭族罪。并从此不再专用酷吏,政治趋于缓和。

武则天颇懂治国之道。她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继续推行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各项制度,并取得成效。在对外关系方面,处理得也较为妥当。在她当政时期,除了宫廷内部的倾轧外,社会基本上是安定的,称得上是“治世”。

武则天深知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她当政期间,注意从实际需要出发,广泛选拔人才,为己所用。

据传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代为起草《讨武曌檄》。骆宾王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文章极为精彩,但多悲愤之辞。武则天看完这篇文笔精彩却又极尽谩骂攻击之能事的檄文后,丝毫没有动怒的样子,反而着急地询问作者是谁。当得知是骆宾王所写时,感慨地说:“这样的人才使之流为叛逆,这是宰相不善选用人才之过。”她意识到天下还有许多类似骆宾王式的人才被埋没着,得不到发现和使用。次年,便下诏,允许群臣百姓自举为官。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举动。

在她当上皇帝的同一年,即天授元年(690年),她曾亲自在洛城殿考试应科考的贡生,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在她当政期间,创行科考中的“糊名”制度,使评卷人不能了解答卷人的姓名,以杜绝徇私舞弊。又开设“南选”,目的在于使岭南偏远地区的人才不致被埋没。其后,又在科考中专设“武举”科目,选拔有武艺的人才。同时,她令存抚使10人分巡诸道,荐举本道人才,并亲自召见,一律让这些被举荐的人试做某官,称为“试官”,相当于后世的“见习”,以便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由于武则天重视广泛选用人才,尤其是通过科举途径选拔人才,因此在她当政的50多年中,科举制度获得较大发展和完善。据统计,这时期共录取进士千人以上,平均每年20多人,比贞观时期增加一倍以上,成为科举史上重要的奠基阶段。当时朝廷上下,人才济济,尤其是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较多地进入仕途。而武则天又注意在大量人才中筛选出许多出色的治国能臣,如宰相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都是一代名相;郭元振、娄师德、唐休景、李汉通等,又都是一代名将。连宋代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则天太后虽常滥用禄位收取人心,但若是不称职的,就加罢黜,甚至诛杀。她善于运用刑赏权柄驾御天下,政令出自一人,能够明察善断,所以,当时许多英雄贤德之人竞相为她使用。”

对于有利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各项制度,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得到推行。从现存的敦煌吐鲁番户籍残卷中属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资料看,仍明确记有“应受田”、“已受田”、“未受田”及“口分田”、“永业田”等字样,说明这些制度仍在贯彻实施。

在发展经济中,武则天像前代统治者一样,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她在“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役”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她把“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作为升降地方官员的主要标准。她还组织她的“北门学士”编写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以指导农业生产。在她当政期间,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兴修了大小不等的许多水利工程,最大的工程流经几个省,可灌溉农田9万多亩。

考古和统计数据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产量提高,储备丰沛,人口也呈上升态势。1971年,我国考古学者在洛阳发现了唐代的含嘉仓。这个仓包括290个仓窑,每窑藏谷50万斤,总共藏有580.34万余石粮食,从登记粮食的铭砖看,年代可考者有天授、长寿、万岁通天、圣历等,均为武则天当政时期。从文献记载看,长安四年(704年),大臣杨齐哲说,神都(即洛阳)帑藏储粟,积累多年,非常充实,淮海的漕运,不分昼夜在转运。两相印证,不是虚言。而这一时期的人口,也由高宗末年的380万户,增加到中宗即位时的615万户,3714万口,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也是社会安宁、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对周边少数族的关系,总的来说处理得也较妥当。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一次给突厥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000件,铁器4万斤,成为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为了加强边防,武则天在西北边境建立行政机构,大量屯田,派驻军队。长寿元年(692年),她派遣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兵击退吐蕃的进攻,重新夺回高宗时失去的安西4镇。长安二年(702年),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统帅昆陵、蒙池两都护,与安西大都护府分管天山南、北两路。在她统治期间,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和国家的统一。

除了酷政外,武则天当政期间还有不够检点的地方。她迷信佛教,晚年更是穷奢极欲,造成严重浪费。重用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等男宠,导引了后宫的淫乱之风。由于宠信诸武等人,在皇嗣问题上陷入两难困境。在忠于唐室的重臣的劝说与威逼之下,她不得不归政于李唐子嗣,成为不仅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一代女皇。

从出生,到进宫,到当皇后,最后到当皇帝,武则天一生中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有意或无意的神秘色彩。她借助封建时代这些能够蛊惑人心的东西,为自己创造舆论环境;而这些封建迷信,包括佛教中一些迷信的东西,也因得到她和她的追随者的提倡而日趋兴盛。这些属于意识的东西,是要以物质的东西为底蕴的。武则天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大兴土木,修建兴泰宫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登基之前,命男宠薛怀义督建明堂和天堂,每天动用民工数万人,在江南、岭南一带采伐木料,耗资以万亿计,整个府藏几乎为之耗竭,建筑物极其雄伟华美,后来薛怀义因武则天另有男宠而受冷遇,一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明堂,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