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03

第3章 腔肠动物门

水螅

水螅体呈指状,小型,肉眼可见。它的上端有口,周围生6~8条小触手,布满刺细胞,用以捕获食饵,身体可伸长达三四倍。基底可以在附着物上滑定或以翻跟斗的方式来行动,它们常附着于池沼水草枝叶和石块上,生殖季节体面上可生出乳头状突起即卵巢和精巢,也能出芽生殖。最常见的有褐水螅呈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绿水螅呈深绿色,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和它共生所致。淡水水螅是在淡水中习见的腔肠动物,分布广泛,是无脊椎动物实验的重要材料之一。淡水水螅在世界上已发现4属,即原水螅属、水螅属、柄水螅属和绿水螅属。

多管水母属

多管水母属具有许多简辐管,内伞表面无成排胶质乳突。伞径最大者可达17厘米以上。水螅虫纲软水母亚目多管水母科的一属。全世界约有14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大陆架海区。具世代交替,水螅体世代是钟螅型。多管水母在受刺激时,细胞内有由17种氨基酸组成的绿萤光蛋白,它能与钙离子发生化学变化散射出一圈美丽的淡蓝色光环。

立方水母目

立方水母又称为箱型水母,俗名海黄蜂。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是澳大利亚箱型水母,这种海洋生物的剧毒可以在三分钟之内致人于死地。但穿着水下紧身衣不会有危险。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它们活跃的季节。水母体重最多可达两公斤,触手能延伸达三公尺。箱型水母有数十只触角,长可达三公尺,刺细胞约五千个,这些刺细胞能刺入受害者的皮肤,释放毒液。这是目前已知演化最高等的水母。它们能透过光线亮度的差异来感觉水中物体的存在,箱型水母在水中呈现半透明状态,让人很难察觉。它们会藉由撤退到海底栖息,来避免暴风雨的袭击。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银币水母属

水螅虫纲管水母目银币水母科的一属,因本属水母浮囊体硬而透明,质轻,呈圆盘状,形如银币而得名,它们生活于暖海,为暖流指示种。中国东南沿海有分布,银币水母浮囊体由几十个细的同心环和几十条放射肋组成,其内部有辐射隔片,充满气体。浮囊体背面尤其是在中央附近,有许多小疣状突起。腹面生有干群,包括主营养体、小营养体、生殖体和指状体。主营养体位于浮囊体腹面正中央,呈圆锥形,开口,其周围有许多小营养体,中空,开口,尖端膨大,具许多分散的刺细胞群。生殖体颗粒状,着生于小营养体基部。指状体成数圈列生于浮囊体边缘,每条指状体上有3条纵列分散的短枝,短枝末端膨大,着生许多刺细胞。生活时浮囊体呈鲜艳的青蓝色,随着风和海流漂游于水面。本属常见物种为太平洋银币水母。

霞水母

霞水母属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的一属。共有7种。体呈扁平盘状,伞径14~20厘米。内伞有8束纵辐位U字形排列的触手,并有环肌束。生活于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国沿海常见的霞水母直径常达50厘米,除大量捕食幼鱼、虾、蟹、软体动物的幼虫之外,还常在8~9月期间,成群漂浮于沿海海面和港湾中,致使拖网困难,定置网具损坏,鱼群被驱散,为渔业的一害。

海蜇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方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珊瑚虫

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象树枝,骨骼叫珊瑚,产在热带海中。珊瑚虫身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够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年累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体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的越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软珊瑚

软珊瑚是珊瑚虫纲,软珊瑚目的通称,因身体柔软得名。已知有1000多种,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少数种类分布在温带、寒带和8610米的深海区群体形态多样,有块形、蘑菇形、分枝植物形。群体的基部称柄部;上部称冠部,布满水螅体。水螅体嵌于其肉中,并能伸出到群体表面之上,水螅体和群体都具有许多钙质骨针。软珊瑚的颜色非常美丽,是建造珊瑚礁和水下花园的重要物种。

柳珊瑚

柳珊瑚目的珊瑚一般俗称海扇、海鞭,也被称作角珊瑚,主要是因为含有角蛋质所构成的中轴。大多数种类为扇形、鞭形或枝形,常生长在海流较为强劲处,海扇类群体的扇面会与海流方向成垂直,可以让珊瑚虫获得较大的取食机会,因此扇面的方向,可以做为判断海流流向的参考。

海葵

海葵广布于海洋中,一般为单体,无骨骼,富肉质,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盘中央有口,周围有触手,少的仅十几个,多的达千个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触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数排成多环,彼此互生;内环先生而且较大,外环后生且较小。触手上布满刺细胞,用于御敌和捕食。大多数海葵的基盘用于固着,有时也能作缓慢移动。少数无基盘,埋栖于泥沙质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触手在水中游泳。海葵有的雌雄同体有的雌雄异体。在雌雄同体的种类中,雄性先熟。多数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发育成浮浪幼虫;少数海葵幼体在母体内发育。有些种类通过无性生殖,由亲体分裂为两个个体;还有些种类是在基盘上出芽,然后发育出新的海葵。海葵多数栖息在浅海和岩岸的水洼或石缝中,少数生活在大洋深渊,最大栖息深度达10210米。在超深渊底栖动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这类动物的巨型个体一般见于热带海区,如口盘直径有1米的大海葵只分布在珊瑚礁上。

石珊瑚

石珊瑚是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的通称。在生态上:一类分布在热带浅海区,以群体为主,与单细胞双鞭毛藻共生,称造礁石珊瑚。其最适生活水温25~29℃,13℃以下就会死亡。适宜盐度27~40°。要求洁净的海水,坚硬的基底。另一类分布在深海冷水,以单体为主,不成礁,称非造礁石珊瑚。最大栖息深度可达6000米。石珊瑚可作石灰的原料、建筑材料、经济藻类(麒麟菜和凹顶藻)的养殖基石,此外还可作药用的天然化合物。

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属于古无脊椎动物,亦称“皱纹珊瑚”,珊瑚虫纲的一亚纲。骨胳有外壁及各种类型的隔壁、横板、复中柱(或中轴)、泡沫组织等。外形分单体和群体。单体珊瑚有锥状、拖鞋状、盘状等;群体珊瑚有树枝状、多边状、互通状等。营底栖固着生活。开始出现于中奥陶世,绝灭于二叠纪;泥盆纪、石炭纪最为繁盛。某些种属地理分布广,延续时间短,可作为标准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