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36245100000021

第21章 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对发展的执着坚持。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发展之所以取得辉煌成果,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最为根本的是改革开放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从宏观角度讲,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从经济角度讲,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运营效益,为中国经济发展造就了诸多优势条件。主要的发展优势有以下三个:

其一,先富共富的辩证发展思想。先富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其中,蕴含着深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全国人民都处于贫困线以下时,让大家同时富裕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待这部分人富裕起来之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这种发展的大思路正确地处理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作出了科学抉择。先富共富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困扰中国发展多年、挫伤人民积极性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人们摆脱了落后的思想包袱,从僵化的体制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后者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区域发展方面,经济特区从沿海到沿江沿边纷纷设立,沿海与内陆在竞争、互补和合作中共同发展;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区域发展战略逐渐覆盖全国,实现了区域经济整体推进。先富共富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充分实现。

其二,人力资源的廉价优势。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四种资源来维持其运转,即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源;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制造业在内的加工资源;由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构成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关于人口问题,学界有一个“人口红利”的概念,将一国处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还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为我国发展赢得了空间。可以说,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价格和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才为主要依靠劳动、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提供了支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加上优良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使中国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地。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中国制造”一时名扬海外。

其三,产品出口的强劲拉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将得到明显提升。在实现经济起飞以后,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将会增强,此时,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要素的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我国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才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于是促进我国对外出口快速增长。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出口总额列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5.2%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15%,我国的出口不仅支撑了全球贸易的增长,而且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大增强,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带动了国内GDP高位持续增长。

在谈成就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问题所在。目前,就发展的优势而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潜力,确立发展优势。在中国做事讲究四个“特”,即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也是如此,只有找到我们的特色特长,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