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谊内幕
38925600000006

第6章 “我的团长我的团”

拉弟弟入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94年2月,王中军带着辛苦赚到的10万美元回到了久违的北京,准备大干一场。自己的设计专业优势再加上善侃、能侃的性格特点,王中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一个广告公司。正如他所说的:“我的天赋就适合做广告人。也许是当年吹牛时打下的基础,我在表现和演绎一个广告创意时,口才很好,可以充分地感染客户,并且给我的快感是无法形容的。”

有了兴趣的引导,虽然公司尚是“襁褓中的婴儿”,但王中军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是牛劲冲天。公司如何开张?得选对地儿才行。和别人的“小打小闹”不同,王中军耍的是“大手笔”,要选就选个名气大的地方开公司,有面子、威风。北京国际饭店最终被王中军“相中”,名气大、地段好、设施高档,王中军认为这个还成。

听说王中军要自个儿开公司,家里人先是一惊。不过依照他的性格,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又都觉得是在情理之中。从小到大,王中军就是个特爱“折腾”的人,这日子过得太“舒坦”了,他觉得那就太没劲了。眼瞅34岁的人了,做爸妈的是管不着了,任由他去吧。

刚回来,王中军就同国内的亲戚和朋友们联系,打听如何注册公司。差不多弄明白了,王中军就思量着找些亲近的人和自己合伙。偌大的公司,里里外外都一个人操持,太辛苦了。资金上还有些缺口,顺便看能不能找哥几个凑些。于是,王中军把四个兄弟召集在一起开起了家庭会议。

王家四兄弟往那一坐,王中军就充分发挥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宣讲起自己的创业梦想,把哥几个听得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这要是干成了可了不得。王中军边说边注意观察大家的反应,心里想:“这事八成有谱!”一个多小时后,王中军讲述完毕,接下来就等着大家表态了。

只听老大咳嗽了一声,然后不紧不慢地说:“老二,你这想法呢,是不错,我很支持你去闯一番事业。不过,你也知道我这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了,又是餐馆,又是出租车公司的,实在是忙不过来,也抽不出空来帮你;这钱呢,最近手头有点紧,过阵子缓缓再说吧!”看来,老大是对这事不大感兴趣。于是,王中军就把视线转向了两个弟弟王中方和王中磊身上。据他的观察,觉得这两个应该有门。

只见大弟弟王中方“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说道:“二哥,我虽然没钱,我觉得这事还成,我工作不要了,要和二哥大干一场。”王中军听了那个乐啊,拍了拍王中方的肩膀说:“好!既然你跟哥哥干,二哥也不会亏待你,公司百分之五的股份,二哥送你了,好好干!”王中军接着问:“中磊,你看这事怎样?”

王中磊比王中军小10岁,性格有些腼腆。经过刚才二哥一番激情的讲述,此刻也变得格外兴奋起来。王中磊当时是个刚刚辞职的公务员,他之前供职于国家物资总局机电司,虽然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在那个“全民经商”年代,王中磊也跃跃欲试,准备和朋友开一家贸易公司。不过他觉得二哥的想法很不错,当下拍板决定投入十几万元给哥哥的新公司。

很快,王中军拿着自己东拼西凑来的钱,带着大弟弟王中方——王中磊的角色则是一个纯粹的投资人,开张华谊兄弟广告公司。1994年2月10日回到北京,而5月16日公司就已经开业,王中军的效率高得惊人。

也许,上天注定王中军与王中磊兄弟是宿命的事业拍档。王中军的大弟弟王中方在车祸中不幸丧生,王中磊有一次很悲切地对别人说,“他就死在我怀里”。王中磊和朋友合开的贸易公司也在1995年破产。当时王中军的公司正缺人手,王中磊又有企业工作的管理经验。想当年在国家物资总局机电司时管的文件,上面的数字动辄就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全国的钢材、木材、石油、汽车,所有紧俏资源都归王中磊所在的部门管。王中军的公司就缺这样的人才,又是自家兄弟,正好帮上王中军大忙。

一度失意的王中磊最终在哥哥王中军的劝说下加入了他的广告公司。从此,兄弟二人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历程。

骑自行车上班的老板

1994年5月16日,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在国际饭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开公司,这头儿得开好。“不鸣则已,一鸣冲天”,王中军觉得这派头不能小了,名声得打出去,那客户才能找上门。

当时,王中军的公司里招了30多个人,初步计算,减去房租,他带回的10万美元只够发半年的工资。他们的办公场所是国际饭店,租了一个套房,每次开会时,窗台上就坐满一圈人。房租肯定是不小的一笔开销。即使这样,王中军在公司的开业宣传上也毫不吝啬,一出手就在《北京晚报》刊登了通栏广告。

既然开业,大好事,自然少不了一番庆祝。王中军的做法更加独特,和员工一起开了一个西式Party,还叫了Pizza,并且买了红酒,这可是相当新潮的做法。冲着这些,员工们觉得这老板确实不一般,见识广,顿时信心增强了很多倍,干劲十足。

觥筹交错之后,就到了见真功夫的时候。门面工程王中军做足了,是到动真格吃苦的时候,王中军更是丝毫都不含糊。

任何企业的起步阶段都会有一个困难的时期,王中军的广告公司也不例外。就看着钱哗哗地往外出,没进的地儿。职工那边不能省,王中军就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为了节省开支,每天早上,王中军骑着自行车到地铁口,锁好车,然后坐地铁,到建国门下车,再去公司。

每天,员工都会看到王中军精神抖擞地来上班,谁也不会想到老板其实是骑自行车来的,俨然是和他们一样的打工仔。至今回想起来,王中军都觉得有些滑稽。

此外,公司成立后,王中军还亲自上阵当老师,把员工们培训了一个星期,培训之后公司开始运转。

在理想的巨人面前,任何困难都会变得渺小。王中军立志要将自己的公司办成中国最好的广告公司。有了信念的支持,再难王中军都决定坚持下去。没过多久,王中军就为公司找到了赚钱的门路。

“吃在北京”

一个新建立的广告公司在没有客户,没有业绩,没有名气的情况下,该如何发展?王中军心里也没底。但王中军骨子里的艺术细胞使得他并不急于去寻找什么捷径,跟着感觉走,指不定哪天就可以发现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公司初期的业务还真是王中军一时的想法所得。

在美国给餐馆送外卖的时候,王中军经常会看到类似“Menu in New York”的一些册子,上面会罗列一些当地的美食之类的内容,看起来很方便也很有用。忽然有一天,王中军想到:公司何不做一份这样的小杂志呢?然后,王中军就派人去调查,当时的北京像这种风格和用途的小册子还真没有。王中军当即决定,公司就从做餐饮类小杂志开始,也就是后来的“Menu in Beijing”。

公司上下就开始收集餐饮类的广告,合集成《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为了打开销售渠道和方便客户使用,王中军把这份杂志定位为直递形式,杂志都直接邮寄到驻华机构、外资企业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一开始,生意做得还差强人意,一页广告几千元人民币,算是小打小闹能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转。但没有过多久,餐馆尝到了甜头,竟然加大了广告投入,王中军取得了胜利,这种小册子让王中军赚了近100万,而且发展势头似乎越来越好。

突然,王中军有一天对员工说:“不做了。”在一片惊讶声中,王中军高调宣布他的宏伟计划:搞定中国银行,争取做一单亿元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