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为政悟语
41261000000008

第8章 领导学习篇(2)

如今,如果有谁想不读有字之书,凭借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白手起家”,直接去读“无字”大书,那么他不是狂妄,便是愚昧。

有人说,读书就如登山一样,登山必须从山底起步,从山底到山腰,从山腰到山顶,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读书时,必须先学基础知识,由简到繁,从易至难。

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如果读书不重视致用,不重视联系实际,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读书生涯是一个积累财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通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通才不仅仅局限于读书生涯,还特指事业生涯。在你积累财富之后,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接受了社会的检验,在工作中样样精通,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通才。而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

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了开阔视野,为了增长才干。

读书在于振兴中华,造福于民。

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乐趣?①确认读书的目的;②读自己能读懂的书;③把你的读书心得表现出来。

每一个有成就的人物,都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勤奋读书,努力学习;二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一个人一生只能读几千本书。

勤学才能善谋。善谋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而善谋之基在于勤学。只有勤于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廓清思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面对前进道路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运筹有方,工作有序。

无知,一是确实没有任何知识;二是有一定甚至是相当的知识,但稍有成绩后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足够的新知,永远都是孙悟空的皮袄——老一套,这是相对无知、无新知;三是相对高级的无知,即有知识基础,也在不断求取新知,但努力不够,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不如竞争对手,相对而言,也属“无知”了。

知识贫乏的人是接不了班的,这比财富的贫穷还可怕,会有一种精神上的穷酸之气。这种人心大眼小,看什么都好,给什么都要,抓住什么都不放。这种人接班,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或者像山大王坐了天下,不生丐心,便生野心。他们因为没有知识的滋润,外不修业,不能审时度势;内不修身,无有自知之明。人有了知识,才会有分析、有比较。

实践不能指导实践,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只有实践积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人不能指导别人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心者治人”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但治人(领导人),治国、治事都要用“心”,只有“力”是不行的。

一个学生问教师,你的学问比我们多得多,为什么比我们学得很勤?

教师划了两上同心圆,答道:“我是外圆。圈越大,与外面未知世界相连的就越多,就越感到要学”。一个人如果立在圆心,反而会什么也看不到,以我为核心,自满自足,不学无为。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领导者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从偏重理解知识的“学”转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习”,这样才能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性思考与战略眼光,以便统驭全局。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都要学习,就要抛弃过去那些陈旧的领导观念,未来的领导者不再是控制者,而是新观念的倡导者、教练者、辅导者。领导不再靠权力,而要靠影响力。通过学习,使每位领导都成为“理想主义的务实者”。

领导者不仅要会“讲话”(懂外语)、会“写字”(懂微机)、会“走路”(懂驾驶),更要会思考,会做事,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全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知识是人有情之财富,无声之伴侣。

不学无术加妄自尊大,等于必出洋相。

当干部不可有官气,有官气必然俗气,而且早年不要有火气,晚年不要有暮气,但毕其一生要有书卷气。读书正是戒官气、免俗气、压火气、防暮气的良方。开卷有益,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随着一个人理论思维能力和常识修养的日益精进,必然是思想境界、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与工作,相得益彰;官学互动,可以并进。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是官与学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

成功者大多有阅读的习惯。

每天自学15分钟,能读4500字,一周7天可读31500字,一个月可学126000字。一年阅读量可达1512000字。如果每本书大约75000字,每天15分钟,一年可读20本书,一生可读1000本书。成功者每年会阅读20本书左右,有的甚至达26本以上。阅读内容包括经典小说、传统文学、成功实录等。

知识是领导开展工作的基础。

“博”是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人担负的领导责任越重,他所在的领导层次越高,就越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广博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领导人知识基础的宽阔和稳固性。

鉴于领导人才的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组织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所以,严格地说,领导人才的知识基础,应该在大学毕业以后,又经过三至五年的基层领导实践,才能具备。

“精”是支柱。如果领导能具备经常用到的“扇形分布状”的知识面,就可以称得上“博”,那么,在“扇形分布状”内,具备某一两个方面起主要核心作用的专业知识,即可谓之“精”。博,是知识基础;精,则是知识支柱。

……“双学历”、“复合型”领导人才。

“活化”是根本。领导人才要建立自己最佳的知识结构,必须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地积累各种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这种运用,应该是对书本理性知识的一种消化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必要的验证和发展。

领导者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①有核心知识,它决定知识结构的性质和功能。②有若干辅助性知识,积极配合核心知识来进行有效的思维。③有必要的常识,包括综合性常识和专业常识。④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相结合,能够把所有知识串连带动起来。⑤有开放性,能够不断优化、更新,而不是一潭死水。

我国领导者应通过学习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①政治素质——必须具有坚定的党性,能够自觉地、坚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勇于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同一切违反党的原则的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能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②精神素质——应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应具备积极进取、敢于负责、敢于改革、百折不挠和宽容的精神。要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特别要注重研究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③智能素质——应具有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结构,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由于领导者担负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任务,因而需要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要努力学习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学习反映当代世界的新知识,使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应具备包括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在内的系统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运用能力方面,作为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创新、决策、执行、协调、应变、调查研究、理财、反思能力等等。

④观念素质——应具备的基本思想观念。具备的观念包括战略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务实观念、人才观念、信息观念、未来观念等。

坚持学习既是历史经验,更是形势要求;坚持学习既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更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学习既是求知方式,更是生存之道。

加强理论修养以明志;加强知识修养以增智;加强品行修养以立德;加强作风修养以笃行。

要学以致问,学以致众,学以致用。

高明的决断来自平时的刻苦学习和积累。

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有人呕心沥血,却终无所获,有人讲求方法,终成大器;有人埋头苦干,却只是死啃的书虫,有人如鱼得水,深得读书三味;有人身陷其中苦不堪言,有人善于驾驭乐在其中;有人满面尘土步履蹒跚,有人意气风发走得洒脱。

哲学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通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学,穿云破雾,能思接千载想得深。

学习是自身生存的第一需要,对修身养性,提高生活品位,乃至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优胜劣汰,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最本源的驱动力。

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份智慧,多一份理智和力量。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惊人妙句;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而言,和空间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他只能看见眼前的景物,他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法子。

终身学习的七大要义:

①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②学习是一种主体的转移,从课堂、教师、教材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③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尊重学习者特有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意愿;④学习是一个贯穿一生的过程;⑤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⑥学习无所不在;⑦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努力学习是一个领导者成长的先决条件;在实践中刻苦锻炼是领导者成长的根本途径;联系群众是一个领导者成败的关键;遵纪守法,反腐倡廉,领导者要自觉地约束自己;改造完善就是领导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地提高自己认识和工作能力。

采用速读的方法,每天只要花1个小时,一天就能看完200页左右的一本书,一个月至少可以看20本书。

学会系统思考,是领导迈向卓越的关键钥匙。

读史,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从而打开人生的智慧之门。

好书是人的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化的保险单。

只有“学富五车”,方能“才高八斗”。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读书是什么?读书是吸收;写作是什么?写作是表达。

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需要。读书的办法不应是一个模式,各人应有各人的套路,“管用”就是标准。学以致用,是一种转换、一种传承,也是读书最根本之目的,能否实现,其中是由自身能力所决定。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勤奋好学、多谋善思,是任何一个成就伟业者之共同特点。

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智慧和坚强。

学习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极为幸福的过程,可以丰富你做人的营养和做人的睿智。

一个人无论多么的成功,也无论他活多大年岁,充其量也只活了一生,但是通过读书却可以领略到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生命,也就是活了无数个一生。

读一部好书,就如同与伟大的人物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对话。

向书本以外的实际事物学习,在实践中动态地学习,这是对“学以致用”很好的概括和说明。

领导者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树立学习即是责任的观念;树立为用而学的观念;树立学习增强素质的观念。

人生可能因为一本书而改变。读书之妙处,可通过洞察力产生力量并立即转变你的人生。还可积聚使人生发生渐变的知识。无论哪种方式,读书都能扩大你的视野,并且以各种你不能预测的方式使你成长。

我们的生活通过两种方式在改变着,一是通过我们所交往的人,二是通过我们所读的书。如果你不结识新的人,不读新的书,想想看,你就不会发生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不会成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多读有用书籍。

文化涵蕴素养;读史丰厚素养;生活锻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