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长时间的舞台历练和对自己演出节目的自觉净化,张寿臣的艺术日臻成熟,在京城已渐渐响名立蔓。由于此,其演出业务渐广,也日益稳定了下来。到了20年代初,张寿臣白天在先农坛掌班,晚上则到前门大栅栏西石头胡同里的四海升平茶社上“灯晚”,有时还要应酬几档子堂会。
作为一个艺人,其艺术的成熟、业务的稳定为生活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此时的张寿臣,不仅迎娶了妻子李氏,还乔迁了新居,生活变得生机勃勃,不再那么艰难。
若张寿臣是一位甘于收成者,则他的艺术和生活也许会这样“超稳定”下去。但张恰恰是一位乐于开拓者,收入的稳定和安逸的生活不会使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所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而已。
时机,很快到来。
一日,“相声八德”之一的裕德隆突然造访张家,带来了一个让张寿臣既惶恐不安又激动不已的消息:“万人迷”李德钖与其搭档张德全“裂穴”(行业术语,即不再搭档合作),万爷急需找一个人与其搭伙,而他找到的这个人就是张寿臣。
李德钖何其人也,在前文我们已有专门介绍,其是二十年来京城相声的扛旗之人,继承了早期各派艺术之大成,艺术水准之高,令后辈们望尘莫及,堪称相声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此时的李德钖,年过不惑,艺术虽显颓势,但依然在高山之上。其为何看上年仅二十五岁的张寿臣,时人众说纷纭,本文不专门探讨此内容,故不再罗列。
事实是,李德钖希望和张寿臣合作,而张寿臣亦没有丝毫疑虑,满口答应。要知道,这对于张寿臣来说,并非百利而无害的。恰恰相反,此次抉择,将会给这个年轻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由于李德钖属于张寿臣的长辈,艺术水平又比张高出一大截,二人的合作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因素。用李德钖自己的话说:“跟着我,可就得听我的,劈份儿、活路儿,都是我说了算。”即,挣多挣少,演什么节目,张寿臣都将不能自主。更重要的,对于崭露头角的张来说,身边的李德钖就如同一轮明月,毫无疑问将夺走自己那暗淡的星光。
对于这些,张寿臣都毅然抛却不顾,在他的心头,唯一希望的,就是跟着万爷多多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万爷那样的相声大家。说到底,张寿臣之所以愿意离开自己多年努力打造好的世界,缘于对相声的执着。
李张搭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相声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事件,对于相声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最直接,也最为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造就了张寿臣这位相声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助推其终成一代相声宗师。
在这一年时间里,张寿臣认真观摩李德钖的每一场节目,仔细推敲并极力模仿其表演手法和技巧,虚心请教遇到的各类难题,其诚恳之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打动着这位有些冷面的前辈。李德钖向其教授了《打灯谜》、《大审案》、《粥挑子》、《绕口令》、《拉洋片》和单口相声《古董王》、《满汉斗》等大批节目。再加上之前在乃师焦德海——以“肚囊阔绰”而著名的相声大家——学来的大量节目,张寿臣的演出曲目得到很大扩充,其细腻传神、文雅含蓄的表演风格更加凸显,特别是对李氏单口相声的学习和驾驭,将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影响深远。
多年之后,在回忆这一年的合作时,张寿臣总是用“受业一年”来形容,表达了其对李德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925年,张寿臣结束了与李德钖的一年合作后,开始与陶湘如搭伴,陶湘如生于北京,比张寿臣小两岁,拜师裕德隆。二人起初在北京合作,后决定到九河下梢天津卫发展。张陶二人一起来到天津时,陶家已在天津居住多年。二人的合作,将互相成就对方达到艺术之巅峰。
在天津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叉口,随着天祥商场、泰康商场、劝业场等相继开业,这里俨然成了津门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在泰康商场三楼,有一座可容五百人的袖珍型曲艺演出场所——小梨园。小梨园的场地虽然不大,但却迅速成为津门有名的曲艺窝子。时隔近80年,小梨园的招牌被重新擦亮,再次成为一处展演津味戏曲的大观园。
张寿臣到天津后,就在开张不久的小梨园献艺。他深深明白,天津的观众是很懂相声的,也是极为挑剔的。所以,他在舞台上多演出一些以技巧取胜和知识含量大的节目,比如其创作和改编的《文章会》、《大保镖》、《八扇屏》、《对春联》、《地理图》等,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各路名角的加入,小梨园的舞台上可谓群星璀璨,来观看演出的观众亦多各界名流和上层人士。时,奉系军阀张学良、江北才子潘复、书画名家赵元礼、书坛大家孟广慧等都曾是张寿臣和小梨园的忠实观众。
在社会名流的极力推荐和报纸广播的大肆宣传下,张寿臣的相声迅速被广为赞颂,他本人也得到了“笑话大王”、“幽默大师”这样的溢美之词。据当时《江湖丛谈》载:“说相声的艺人能成大名,单春、双春(即单口、对口)不挡的,时至今日,只有张寿臣一人。”可见,20年代末、30年代的张寿臣,俨然成了名符其实的“头路名角”。
除了张寿臣之外,小梨园的不少名角都被观众冠上“大王”之雅号。时有“杂耍界五大王”之称,即鼓界大王刘宝全、笑话大王张寿臣、单弦大王荣剑尘、梅花鼓王金万昌和戏法大王罗文涛。
刘宝全是京韵大鼓创始人,其儿时即开始习鼓,15岁拜宋玉昆为师,在京演出时借二黄之京韵,入乡随俗,改掉怯音,成为京韵大鼓。其在表演时似说似唱、说唱交融,既刚劲华美,又不失俏皮,受到各界观众热捧。在小梨园时,当之无愧地成为大轴。张寿臣为其压轴,显示了其艺术水准亦达到了相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张寿臣与刘宝全的演出顺序还曾互换,担纲大轴。这在名家云集的小梨园及当时的曲艺杂耍界,是极为罕见的一幕。其详情如何,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