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事实上,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是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需要而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采取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内化的过程,其中,学生内在心理需要是启动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接受教育活动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发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需求,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的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不仅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方式和手段,也与学生的心境以及教育氛围密切相关。实践证明: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去,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关键在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做真诚的交流;对话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听取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要主动深入学生中去,开展面对面的咨询活动,针对学生所关心的专业学习、就业、交友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选择方案,让学生自己学会选择,学会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自主选择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和政治理想,而且整个教育气氛充满温馨,充满爱,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入脑入心”,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五)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强化人文关怀,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咨询服务体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咨询服务之中,通过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协会,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与咨询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二是加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在教育和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是大力扶助困难学生,构建以奖学金为激励措施,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勤工俭学为基本途径,以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为辅助的“贷、奖、助、勤、补、减”解困助学体系,帮助贫困学生解除经济困难,确保每个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辍学,同时,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四是认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在现有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自我认识、素质评价等服务,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身心特点和特长选择适宜的职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敬业、创业的要求。我校较好完成了历届毕业生就业签约工作,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顺利完成历年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评选表彰工作。如200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7%,共评选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213名,在此基础上推选出22名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并分别获得四川省教育厅和学院的表彰。2004届毕业生中共有28名同学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行动,奔赴四川、贵州等地工作。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的汇总、统计及上报工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了解毕业生基本情况,每年6月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着手统计毕业生基本信息,整个统计工作做到准时、准确、无误,为做毕业生就业宣传打下坚实基础,并于9月份上报我校毕业生数据库。做好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宣传、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组织专场就业讲座100余场,组织了10余支宣传队伍奔赴省内所有市、州及部分省外地区进行就业宣传,寄送毕业生就业宣传资料20000余份,在我校已有的就业市场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特别是省外的就业市场,同西藏、新疆、甘肃、浙江等地广泛联系,逐步扩大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成功举办毕业生双选会:我校于成功举行历届毕业生双选会,如2005届毕业生双选会,共有90余家用人单位到场招聘毕业生。
五是加强学习与成才指导,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总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咨询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因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是教育、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其目的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大学的素质教育正是以追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努力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就是在这几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服从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育人为本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素质教育,是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长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现时代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观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理念上、从方法手段与工作机制上、从内容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以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客观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自我优化的良性循环性,适应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并能促进社会大系统的优化,克服滞后性而具有发展性与前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在于具备继承历史的扬弃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满足当前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功能要求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功能协调运作、持续长久地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发展力。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达成人的可持续发展,谋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身心发展的有序、均衡、协调,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即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这种发展具有协调性、连续性、主动性、终身性的特征,根本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依据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契合的最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不断深化,不但是人类发展观念的一次全新变革,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南。但在现实性的要求上,之所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组织与个人的关系逐渐从单一性的利益关系演变成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物质利益基础已经失去,创造性成为社会要求的高品质。
第二,从主体性需要来说,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与享受需要。而马斯洛则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的先后顺序,也决定了社会发展在各个层次也有一定顺序的需要存在。可持续发展正是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主体性的需要、人的发展和需要,成为社会发展所追求和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正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强调人的政治属性的挑战。1995年国际社会发展高级首脑会议将人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确立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看,当前,应当站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这不但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来推动。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也体现了和在更高层次上阐述了“两个文明”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所展示的社会文明观,不是割裂了的纯粹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而是“两个文明”的统一,是对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有力鞭策,作为对两个文明建设有保障作用和服务功能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自觉的、持续的创新观,尽管从内容上看是人——社会——自然在协调和互动中的发展,但其进程都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发展的确证。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中,人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全面发展是外化为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系统的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主体创新能力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对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励负有重要职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