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持续发展视野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容抹杀的合理因素与积极作用存在,在某些方面是仍应坚持的。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积累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经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必须对之进行科学的扬弃。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各方面因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视野关照下的社会需求,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说起来比什么都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了“专项运动”的同义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与科学性,不注意挖掘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处于“需要好好接受”的状态;习惯于强调政治导向性,着重抓问题、抓落后面,强调服从,却无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存在,不重视受教育者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没有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目标;一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模本教育思想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我们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压抑了受教育者能动性与主体自觉性。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单纯说教,迷惘于信息的大海。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欠缺,尤其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少之又少,出现了随便拉人兼任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之中的定位不准。单一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反感,纯粹说教无法真正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认同感。教育载体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与部分课外活动当中的教育载体过于单薄。单向型的教育渠道缺乏互动性,只注重教育者的讲解、传授,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与需求,传输渠道是从教育者指向受教育者,却缺乏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应有的反向传输。集体型的教育传输渠道不注重充分发挥个体型教育传输渠道的独特作用。免疫型教育传输渠道,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达到期望的效果。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于强调政治导向性的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没有全球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超前意识的培养,没有对信息道德、经济道德、全球道德等的关注和纳入。教育内容缺乏发展性和前瞻性,面向以往而非立足未来的封闭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滞后状态,虽然时时强调却总也没有改革与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欠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行为的领域限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并未进入道德教育的范围。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变革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时俱进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发挥重要作用的灵魂因素。时代现实提出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优化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因素的思想政治工作自然也要吸取时代精神,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包括以下方面:
1.从观念上来说,一次性教育观念、模本教育观念、求同观念、规则与约束观念明显滞后,必须加以扬弃。社会不断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产生了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科学发展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现时代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寻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与时俱进,就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人的境界,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变革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观念为辨析式教育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终身教育的意识,变模本教育为个性化教育,要把受教育者主体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把教育本身看作一个生态化过程,让受教育者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成长,充分发挥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总之,我们应当把受教育者个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切入点与导向,把培养素质健全的具有现代化素质和现代化意识的人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最重要地是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全球观念、面向未来的前瞻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
2.从教育方法、手段与工作机制来说,在教育方法上,要“口头说教与内心体验”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人格感染”相结合,探索“认同——赞赏——践行——追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载体的选择上,要渗透性与专题性相结合,聚合性与辐射性相结合,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还要在教育渠道上,增强交互式、感染型的渠道的挖掘与采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要注意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教育载体不足、传输渠道不良、缺乏科学性、偏重于事后防范、注重抓问题和抓落后面的弊端,针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开展工作。因而,要建立健全教书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贯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在各方面、各环节都能感受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和陶冶,从而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要配备专、兼职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队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开展。
3.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必须改变以往的那种过于偏重理想主义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单纯强调政治性引导的落后局面。要更多地从现实性的角度,把道德要求的超越性与道德践行的现实性结合起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内在动力和必须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具有终极关怀理念的人,培养具有科学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的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生态化的人,以谋求社会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前瞻性。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中,着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问题;培养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把道德视角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是我们目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和潮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能是凝固的僵化的教条。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其自身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会为整个教育带来改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青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随着第二步战略部署的顺利完成,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大部分家庭拥有较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在物质条件不断优化,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心理教育。有的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就给孩子很多钱,以为给孩子钱多,就能弥补自己对孩子不足的“爱”,那么孩子就能自觉生活,好好读书。殊不知,青年学生自制力能力有待加强,在宽裕生活的情况下,没有压力,缺乏理想,不良习气就会乘虚而入,更有甚者出现走入歧途的现象。
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那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开展一定的活动,教育影响人们,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培养社会和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具体地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不仅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会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事实说明,我们把心理教育引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养成教育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我校全面改进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方面入手,虚实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首先,发动全体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领域,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了解和排除,增加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沟通中,教育者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造成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氛围,避免对学生的心理损伤,切实把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别开来加以疏导。有事实说明,那些有孤独感的学生并不是不爱集体,性格内向的人也不全是“思想复杂”,焦虑急躁情绪不等于患得患失,心胸狭隘之人不一定都是自私自利。因此我们不能把少数因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引起自控能力差而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故意捣乱”、“一贯破坏”来处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困惑或行为偏差不是简单的批评所能解决的,必须进行心理疏导才会有效。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坚持做。正面引导,就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他们在课堂教育中留下深刻的好影响,形成一定心理定势。同时,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尊重学生人格和意见,在他们受尊重,在产生一种感激的心理基础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以增强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还对学生提出一些合理、适应、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养成好行为习惯。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青年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从点滴培养,从课堂培养。青少年必须从各方面来锻炼自己,参加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引导自己解放思想。特别作为政治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培养、锻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使他们能承受挫折,学会协调配合,自强自立肩负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