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性思维没有什么特殊的途径和方法,凡是培养各种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对它都可能适用。我们认为,培养创新性思维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一个信念
所谓一个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的潜力,都可以具有创新性思维并善于进行创新性思维,遇事都要想到“事在人为,我能行”。每个学生要是有此种信念,每个教育工作者更要具有此种信念,还必须把两个信念结合起来。
二、两条原则
(一)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我们要提倡标新立异,在有关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好事,不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标新立异。正因为各有其新、各有其异,才会有所谓“百花”、“百家”;如果各无其新,各无其异,那只能是一花独放、一家独鸣了。
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还要能自圆其说,否则就是为标新而标新,为立异而立异。所谓自圆其说,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至少是自以为讲出了道理。歪理也得十八条嘛!当然,我们要讲正理,不讲歪理。至于别人认为是歪理,也可以,那就当是百家争鸣嘛!真理是会越辩越明的。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八个字是胡适提出的。这八个字用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可取之处的。提出假设一定要大胆,只有大胆才能开拓思路,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假设来。多假设原则在创新性思维活动中特别重要。
验证假设要小心,就是要认真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十分注意保持客观的态度,养成一种使自己的意见和愿望服从于客观证据的习惯,并培养自己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尊重。对设想进行批判的审查,不要过分急于接受一个想到的猜测,抱住已证明无用的假设不放。
三、三个结合
(一)启发法与发现法的结合
启发法为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首创,发现法则是现代美国的布鲁纳所提出的。我们不要片面地强调发现法,而应当把它与启发法结合起来,实际上,启发法与发现法是两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方法。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从教学与学习两方面看,应是启发-发现法。不鼓励学生去发现的启发,是形式主义的假启发;不置于教师启发之下的发现,是盲目的发现,是少慢差费的学习方法。必须明确,启发为了发现,发现必须启发;在启发的引导下去发现,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两者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合。
(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脑是手的先生,手又是脑的老师,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过去说脑是思维的器官,这自然是对的,但却有片面性,因为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在某种意义上,手也是思维的器官。手脑结合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还在于,它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协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起来,这对提高创新性思维水平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创新性思维既与智力有关,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国外也有人认为智力与创新性思维之间无甚相关,或相关系数不大,这种说法不一定可靠。因为他们所说的智力是用智力测验的结果即智商所标志的,并不一定是人们所具有的真正的智力。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应当把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四、四大“破除”
(一)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科学化
学生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发扬那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古往今来,大量事实证明,迷信权威是阻碍科学进步的“磐石”,是束缚人们头脑的紧箍圈。
只有掀开这块“磐石”,冲破这个紧箍圈,创新性思维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所谓不迷信权威,还包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并非不尊重权威,迷信与尊重是两码事。不迷信权威就是要相信真理,就是要使对问题的思考科学化。
(二)破除对古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现代化
古人有不少高明的地方,很值得学习,但是,我们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精神。有些人写东西总喜欢引经据典,恨不得无一字无来历,这是一种最没有出息的表现。所谓不迷信古人,就是对他们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我们只肯定古人应当肯定的东西,但肯定不是复古,而是为了创新;我们也要敢于否定古人应当否定的东西,但否定不是割断历史,而应是有创新。不迷信古人就是要相信今天和明天,就是要使对问题的思考现代化。
(三)破除对外国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民族化
外国人也确有许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以为“外国月亮比中国的亮”,那就不好了。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民族,并不比外国人差。不迷信外国人,就是要提高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就是要使对问题的思考民族化。
(四)破除对书本的迷信,促进思维的客观化
我们要向书本学习。因为书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的宝库,但是,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理。所谓不迷信书本,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即不要读了一本书,就以为真理在手。其实书本与书本之间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必须博览群书,经过分析比较,方可获得较为全面、正确的知识。不迷信书本,就是要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就是要使对问题的思考实际化。
五、五大“解放”
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创新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陶行知所提出的这五大“解放”是无法实现的。在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把实现五大“解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基本途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想”是很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无怪乎有人请教牛顿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一直在想、想、想。”陶行知说: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新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这是所谓解放头脑的基本含义。
据此,学生要敢于冲破旧框架,把自己从前述四大迷信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立异标新,发挥出其创新性思维的威力。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于,即敢于动手、善于动手。过去惯于动脑的人,不愿意动手,结果是手脑脱节,贻害无穷。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新力。他并且还举一例说:有位朋友的小孩把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她在大怒之下,把小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听说这件事后,便对她风趣地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他这一句语重心长的话,不仅当时对人有所教益,即使在今天对人也依然是有教益的。据此,学生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使自己的双手有用武之地。这样,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就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即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封建时代,大人说话小孩是不许插嘴的,我们现在仍有此种味道。在上课时,应当大胆提问,应当插嘴。关于善问在创新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陶行知所写的一首诗足以说明这一点: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四)解放学生的空间
就是要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扩大活动的场所,而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要局限在学校中。在学校里,除了教室之外,还应当有成套开展课外活动的场所。要有较大的操场、体操房、游泳池和大礼堂等,现在有不少学校为了捞钞票(即所谓搞创收),把一些房子与空地(甚至是操场)让出来办旅社、开公司,或出租给别人开商店、停汽车等,这是很不明智的方法。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万里蓝天展翅翱翔,这样做,对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大有好处的。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创新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新力。”
(五)解放学生的时间
上述四大“解放”都要有时间保证,现在不少学校课程排得满满的,课外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新性思维呢?教师应教育指导科学地运筹时间,高效率利用时间,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和精力为创新性思维争取到充裕的时间条件,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对于技术创新进行抽象的概念讨论并无太大的实践意义,但规范技术创新的概念使用则是必要的,一方面能够使学术研究更加科学严谨,另一方面使不必要的学术争论达成共识。科技创新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经验、新思维,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科技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①科技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一种新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观;
②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一个环节;
③科技创新强调学生思维占动手能力的有效应用的统一,重视实践、科技要素同其他要素的重新组合。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1.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越来越多的人的创新能力物化到产品和劳动中去为特征。人们将不再以拥有土地和钱财的多少论财富,而主要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论贫富。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力资本高于物质资本,能力高于金钱。当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但也最缺乏的就是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现在中国搞市场经济还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智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需要,都是最迫切的。人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倡导人的创新能力,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能力建设的高度,对拥有13亿人口这一巨大人力资源的中国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人的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依赖,就是强调人要依靠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来推动社会发展来实现其价值。因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作为一种智力资源,不过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物化的产物;另一方面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主体,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资源,但要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发展的能力及保持经济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因素。说到底,就是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人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注重人的知识,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中国实现第三步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现时代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2.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没有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目标。现代化是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概念,当今的现代化理论主张将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往往是以人均GNP,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人口比例等为参照系统。第二次现代化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信息化基础上的,即建立在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上的,它已改变了人类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估目标,更多地以知识创新,传播运用作为评估目标。简要地说,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则是知识化、信息化。当然,工业化和信息化人类这两次现代化目标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