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教育育英才
42432400000006

第6章 人才培养方案(1)

第一节人才培养方案概述

一、人才培养方案概念

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要素: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其中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而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党的教育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选择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三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对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主线的选择

培养方案主线也是制订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恰当地确定这条主线是科学地、规范地构建一个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个环节。所谓培养方案主线是指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的一种发展线路或者路径。选择以什么样的主线设计培养方案会导致不同的人才培养结果。

过去,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包括专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本是沿袭苏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高等教育理论界还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是高等学校,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以“学科本位”为主线,但实际上普遍认可了以“学科本位”(或称“学科教育本位”)为主线来构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这条主线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程度极为低下,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具有其合理性,为社会输送众多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经济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社会变革复杂剧烈,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对人才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适应性不够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知识型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转变为既重视学科知识传授也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知识能力教育,到目前又逐步转变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型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巨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大科学”与“大综合”时代,我国也已正式成为WTO成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并具备多种素质特征。高等学校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从以“学科本位”为主线转变到以“三位一体”为主线,即应当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作为构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主线。

就目前高校实施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而言,确立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总体上应体现上述“三位一体”的共性,但同时也应该体现多样性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深度和能力也不同。每一所大学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因此,不同科类的专业究竟是选择“以设计能力为主线”,还是“以创新设计为主线”、或是以“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应根据各自学校特定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方案结构模式的选择

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模式,既指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也指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即指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联系排列组合成各类课程,是构建培养方案的重要问题。我国传统本科教育为适应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一般采用“楼层式”(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者“平台式”(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结构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要求的需要,不少大学把课程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分类或按业务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分类,组成各种学科知识模块与各种专业技能模块,然后按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推出了“模块式结构”。随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又推出了“平台——模块式结构”。

目前高校正在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这种将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和跨学科教育课程整合一起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为“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具有系统综合的知识结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平台——模块式结构”。其中的平台是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其是按照组成学科专业的大基础教育两级平台;其中的模块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分解,并按其结构与功能组合成各种课程群。这种设置体现了“拓宽基础面,夯实基础层”原则。其二,理论联系实际。每一个课程模块大都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见习、实习、课程设计。而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直至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其三,普通教育平台。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更要重视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其四,专业方向平台构建了专业方向模块群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群两个模块群。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专业分流方向,又能够根据分流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自主选课;既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体现了分流培养的个性。不失为一种优化的结构模式,如表2-1所示。

表2-1“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知识平台 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专业方向平台 专业方向模块群 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专业选修课模块群

学科基

础平台 本学科基础 一级学科基础模块 综合设计(论文)

二级学科基础模块 实验实习设计或论文

跨学科基础 相关学科基础模块

普通教育平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 社会调查

自然科学基础模块 实验、实习

工具性学科基础 上机训练、听力训练

军事与体育学科基础 体育训练、军事训练

(三)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选择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选择好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和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好课程。

完成体系的结构模式后,下一步就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把具体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作为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

技术路线选择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基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一定的环节。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为主线,构建出一个整体优化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该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

图2-1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图

在这条技术路线中,从形式上看,只有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而没有以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体系,这并不是“口头上重视素质教育,行动上漠视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加强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在培养方案中必须设置大量所谓“素质教育课程”,而是应当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素质不高的具体情况,在普通教育平台上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把包括业务素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因而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提高来实施素质教育的。在普通教育平台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与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中增加若干门少学时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美育、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美德和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也是必要的。因此,在上述技术路线中,从实质上看,已经把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紧密联系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把素质教育贯串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我们构建整体优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总结本科培养方案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创新”的本科教学原则,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

2.基本原则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应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设置好“两课”和“校选课”等通识教育课程,要按学科大类构筑基础课程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教育基础课程体系。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前提下,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统一要求与英才教育相结合。

在促进学生达到大学本科基础规格的前提下,为了构建“既培养应用型人才又有利于部分英才的学习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可以建英语提高班,文、理综合班(文、理提高班)等,进行精英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