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教育育英才
42432400000009

第9章 思想政治教育(2)

2.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放的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社会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应当承认,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政治功能受到挑战,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矛盾。有的怀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有的主张用道德功能、文化功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即所谓淡化政治的中性化;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具体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矛盾的手段。这些认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要发展还是不发展的,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不会丧失,也不能改掉,而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是随着政治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的集中表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建设的政治、经济的政治。政治同其他事物一样,同样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即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具体业务问题;它反映并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个系统、某些人的具体利益;它是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方法或手段。因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排除干扰、冲击党的基本路线的各种错误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艰巨的政治任务,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集中表现。其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作用对象和工作目的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作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即劳动能力。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决定和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仅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还形成和发展了综合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和智力潜能的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人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学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不再以意识形态画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

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道德中包含了最多的最长久的道德的全人类因素。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是绝对的、起主导作用的,道德的共同性(全人类性)是相对的、受阶级性制约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的全人类因素才会成为道德的主导因素而居于支配地位。

(2)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画线并不等于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求同存异,发展同一切国家和政党的友好关系。这是总结、吸取了过去教训后采取的正确方针,有利于发展我们同各国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问题是不能靠“输出”去解决的。我们应当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但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等于、也不可能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淡化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相反,我们的改革越是深化、扩大,越应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3)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可能带来政治制度趋同化、文化同质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总的来看,它是一种历史进步的潮流。但是,经济全球化一直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着。他们企图利用这一客观趋势为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服务。因此,便大肆炒作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拼命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消灭世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而且还会为世界多极化发展创造条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论,只是抽象的普遍性,在现实条件下并不存在,是不科学的,而且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忘记自己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们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的特点,是讲经济建设的政治、实现“四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当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就是要自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绝不能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放弃思想阵地。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不论是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上理论课、过党团组织生活等),还是寓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等),都是一方面渗透着列宁所说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教育人们“懂得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必然要求结合着经济、业务、管理、学习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和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领域的广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渗透性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才会有实效以外,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应当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做深做细,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加强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各行各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思想保证,为各行各业完成建设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它的工作必然要紧密结合实际,联系实际,渗透到实际中去,否则便无法为各行各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特点,也是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增强艺术性的要求和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都促使人们民主意识增强,主体性觉醒。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也就是说只有人才可能有主体性、成为主体。但并非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都有主体性。只有当他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时,他才真正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没有接受和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既不可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不可能取得实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新形势下,民主性、主体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新特点。当然,民主性是相对于集中性、纪律性而言的;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两者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都不应将其割裂、绝对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民主意识增强、主体性空前觉醒的对象,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民主性、主体性;不认识民主性特点,不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便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坚持民主性、主体性特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

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是为了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从高层次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是服从、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看,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既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准,适应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需要,又要超越现在的水准,将其逐步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准上来,使其通过自身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个基本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称之为“在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此外,从属于这个基本规律的,还有一些具体规律,如协调控制律、双向互动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