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干劲不足时,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干劲。班主任可读《人生就像爬楼梯》(《中国青年》2002年第23期):“人生就像爬楼梯,每一层楼梯、每一个转弯处,都会给脚步以一种向上的力量、给虚妄以一种明智的警醒、给困境以一种希望的昭示,只要我们一条条细细体味、一步步慢慢抵达,就一定可以到达我们梦想的终点。”而《浅谈竞争对手》会使学生警醒:“一种没有对手的生物,一定是死气沉沉、缺乏生命力的生物。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竞争、没有对手,那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潜移默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竞争,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有了竞争、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才会奋发图强,才会革故鼎新,才会锐意进取。”《绝症少女的“最后一课”》(2003年6月7日《中国妇女报》)则更能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奋发向上。
好的文章如甘露,能让人心旷神怡;好的文章如茶,能让人回味无穷;好的文章如酒,能深入人的肌体、血液和心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美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的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诵读美文,就是引导学生与高尚的人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这些人是能够穿花拂月的人,能够把爱雕刻得如此精致,把心境滋润得如此灿烂,因此,美文能愉悦学生性情,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美学生的个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些富有哲理性美文中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令人振聋发聩的美妙语言能使班主任的人格更富有魅力,使班主任的教育能更深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情趣、更见成效。
和后进生说话的要求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本班后进生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说话的艺术。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同样一句话,一个意思,由于说话的技巧、方式、语气的不同,会引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有的班主任老师说得后进生“哭”起来,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而有的班主任却会说得后进生“跳”起来,甚至会记恨他一辈子。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及决定性的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语言艺术掌握得是否得体这个差异上。
后进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后进,而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我们当班主任好比是专门医治后进生思想疾病的“医生”,校正学生行为的“骨科”。我们的工作具有无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很多班主任认为“当班主任就得铁板面孔,让学生望而生畏,班主任说话就得生硬冷淡,少情寡味,甚至可以训斥责骂。”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利于病”的良药是患者所需要的,而药味的苦口却乃是病人不太顺胃口的。那么我们能否开出“悦耳”的良方呢?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以的。对后进生而言,班主任的话既不是迎合的阿谀奉承,也不是不负责任的姑息迁就,更不是抚慰小孩的许愿承诺,而是充满爱心、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给他们信心和希望的“真”、“准”、“新”、“亲”,这样一个整体育人理念。
真。指的是班主任在和学生说话时,话语要真切、诚挚。如今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承认。特别是老师在他们心里有着一种比较神圣的地位。在与后进生交谈时,有意识地肯定对方的价值,注意提高其自我期望值,使其产生自重感。教育是情感交流过程,不是空洞的、冷漠的说教。没有感情,就拨不动后进生的心弦,更不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共鸣。如一个班主任处理一个学生丢了十元钱这件事时,(通过调查了解已初步有了线索)故意引而不发,当着大家的面首先诚恳地检讨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又沉痛而热忱地说:“拿了别人的东西,就给自己清白的历史染上了污点,长大后一定会后悔的。同时也说明这个同学已开始离开班集体了,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很快回到班级大家庭中来的。”然后他又举了两个实例来辅以教育。他的这番话触动了这位同学的心。事后一天,这位学生把钱当面送到她房里,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对不起!我做了错事,却让你来检讨,我心里好难受,谢谢你没把我看死,以后不会再犯了。”这个学生的真诚和坦白同时也让班主任尝试到了成功教育的喜悦
准。指的是班主任和学生说话时,看准不同学生心理,话语准确。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进行个别教育,而所用的语言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对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要采取鼓励,给其信心的方法,在与这类学生交谈的过程中,首先顺其自然肯定他的成绩,不要吝惜赞美之辞。如某某学习成绩较差,但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便可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他可能就会因受鼓励而兴奋,尽情发挥特长,从此而树立信心,立志革新自我,将体育的毅力和耐力用在学习上,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样是鼓励,但对那种比较自负的学生可能产生副作用。同样是责备,在某种情况下有时必要,但对那种情感脆弱、自尊心强的人则是一种伤害。为了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工作语言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新。指的是班主任在和学生说话时要善于应用富有哲理性、生动性的语言,有时富有幽默感,有时寓意双关。如有位班主任面对不肯读书和不肯做作业的陈某某,就将他请到房里,讲了一件事:“为了给你们家树房子,我现在与你一起去扛木料,我扛大头,你扛小头也不愿意扛。这个木头能自己到家吗?为什么到不了家呢?房子怎么办?怎样才能解决呢?”陈某某同学回答了这些问题。我问这件事你能明白一个道理吗?他想了想说:“我明白了,要配合,要同心协力。”班主任就高兴地说他很聪明。另外一件事,后进生李某某来告状说吴某某将他的书撕烂了。那个班主任请来吴某某问就明情况,原来是吴某某给李某某起了个不好听的外号,而这就是用错误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过错的典型问题,这也是与学生打交道的“常见”病。于是,他将吴某某请到房里,也不批评吴某某,就讲了这么一件事:“一个人在走路时被路边的石头绊了脚,他气极了,又用脚狠狠地向石头踢去。你说这个人聪明吗?”吴某某马上说:“傻瓜”“他怎么傻呢?”“脚本来就疼了,再踢不是更痛吗?”“怎么办呢?”“绕开走就得了呗!”“那别人也可能被绊倒呀”“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他想了一下说:“把石头搬到人踢不到的地方搁着”。我说:“这就对了,脚不疼了,还做了件好事。”吴某某思考了一番,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懂了,小李给我起绰号,是错的,好比石头绊了我,我呢就去踢石头(丢他的书),这样,我伤害了他,又伤害了自己。我应该主动找他谈谈,把这“石头”搬掉,你说好吗?”既让学生明白了事理,又保持了师生关系的融洽。这不就是语言艺术的奇妙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