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22

第22章 开坛讲课(9)

景公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确实如此,如果君臣互乱,父子颠倒,国家也随之崩溃了,即使有再多的粮食,也不能安定好国家啊。”说完,他又问孔子,“那么,我齐国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孔子通过这几天对齐人的一些了解,于是又答道:“我初至贵国不久,不能十分熟悉贵国的情况,但依我的意见,应该要在食物和衣着上稍微节约点。比如贵族出行,往往马车上镶丝带环,连马匹上都穿着华丽的绸缎,可平民中却还有吃不饱的,这是不应该的。”

齐景公听了,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因为他的马车就是全国最华丽的那辆。他认同孔子的看法,感觉孔子说的话都很有道理,留在身边未尝不是个很好的镜子。

召见结束后,齐景公让孔子先行回去,然后打算把尼谿这块地方封给孔子,于是询问百官的意见。晏婴却向景公进言道:“国君,孔丘虽然博学仁义,但政治主张并不适合我国啊。”晏婴一番话,从孔子自身的缺点一直说到与齐国的利益,让景公听得连连点头,最终孔子未能在齐国得到任用。

【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启示】

孔子说,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这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每个人有自己的责任与权限。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过分强调这种权限,则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平等,使社会结构变得僵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八、不知肉味

子路听说自己的老师本来有封地的,却被晏婴给弄没了,于是很生气地想找晏婴理论。孔子微笑地教导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这样,孔子开始了在齐国三年,一边学习着齐国的文化和知识,一边广收弟子教育贤良。

有一天,吴国来了一位有名的贤士季札,高昭子与他交谈后一见如故,于是请他到家中做客,并请来孔子一同用餐。季札游历各国,也曾听说过孔子,三人把酒畅谈,都互视为知己,席间不谈国事,只论道艺,聊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