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案例
怀柔区某中学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干预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小而言之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屡见报端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不服管,学校中不良行为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
如何遏制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不良行为学生比例不断攀升的势头,我区以参与市级课题《北京市中学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干预研究》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筛查了全区25所初中、高中和职高学校,其中,不良行为学生118名,占学生总数的0.6%,无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我们还与在押少年犯座谈,截止2005年6月底,在我区发案的未成年人犯罪35例,其中本地未成年人犯罪29例,他们多为职高学生或辍学学生,也有的是在校生假期犯罪。调查发现:尽管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复杂,但都与其中学时的不良行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区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育转化在校不良行为学生”身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帮助不良行为学生纠正心理偏差、改正不良行为,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使他们表现出缺乏理智、情绪偏激、容易冲动的心理弱点,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正确引导,极易发生激情犯罪,从而影响学业和前程。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必须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合力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研究目的
在初步了解我区不良行为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性品质四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教育转化成功的案例进行重点挖掘,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责任分工,探索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立体化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目标
使全区教育工作者中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学生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态度,探索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法和规律,帮助他们在学业上、思想上、行为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使我区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教育观念、育人方法、业务能力方面的整体提升。
三、研究范围
怀柔区25所普通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中,有九种严重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一)怀柔区中学行为不良学生的不良行为归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
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性品质等方面正确归因,明确责任,抓好各教育环节的衔接。重点探索学校教育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指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三个环节的有序、高效、良性互动。
(二)怀柔区中学行为不良学生干预方法、途径的研究
1.研究各校教育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
2.研究提炼总结出我区教育转化不良学生的途径、方法和特色
(三)研究学校教育转化不良行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教育对策
五、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分析不良行为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以及学习障碍等主观因素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客观因素。指导各校建立不良学生档案,跟踪调查,撰写不良行为学生成长案例。
(二)调查研究法
从不良行为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横向对比和其成长的纵向调查发现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三)经验总结法
收集我区教师撰写的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成功案例和“教育有悔”的失败教训性文章,正反两方面总结教育规律。并从中发现好典型,总结经验,研究推广。
六、研究措施
(一)采取市课题组、区课题组和实验校课题组三级管理、层层落实的研究办法。
(二)研究培训
1.培训内容:
(1)学校在三结合干预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校干预的方法、途径、教训和经验有哪些?
(2)教师如何对不良行为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3)不良行为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其走出心理困境?
(4)我区学校成功干预的案例、经验即存在的问题,外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
2.培训形式:专题讲座、个案分析、现场研讨、经验交流、考察访问网上答疑
(三)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1.区教委每年评选出成功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优秀教师、好家长各100名,成绩突出学校5所,以点代面,共同提高。
2.重点挖掘在不良行为学生干预方面确实卓有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包括教师和家长)的成功经验,通过现场会形式全区推广。
七、研究成果
(一)第一年阶段成果(2006年底)
1.准确筛查我区不良行为学生的数量、各类学校的分布情况,指导学校建立详细的不良行为学生档案和对其不良行为正确归因,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干预措施。
2.收集、整理一批成功案例、典型经验。
(二)第二年阶段成果(2007年底)
1.总结出我区干预不良行为学生的整体经验,在方法、途径和措施上力求创新。
2.继续收集、整理成功案例、典型经验。
(三)第三年结题成果(2008年底)
1.编辑出版我区教育不良行为学生成果之一:《怀柔区成功转化问题行为学生优秀个案集》
2.撰写出怀柔区教育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研究报告。
八、研究步骤与时间
(一)制定方案和组建队伍进行培训2006年5~6月
(二)启动干预实验。布置对学生进行成因分析、心理分析2006年5月—12月
(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措施展开实验2006年7月~2008年底
(四)跟踪、指导、筛选、分析个案2006年6月~2008年底
(五)归纳系列干预途径和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底
(六)撰写报告、编辑个案集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七)结题工作2009年1月
九、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王秀芹
成员:
德育研究员:唐亚丽曹丽娟李振茂钟赫杰
实验校负责人:孟凡明宋学淑王金萍任海燕孙占印张杰李福军
6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教育格言
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
——赞科夫
内容描述
班主任每天都与学生接触往来,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吗?也许,你曾多次找学生谈话,问:“近来你的思想状况怎样?”“你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什么意见?”等等。结果,学生的回答和你的提问一样空洞。也许,你曾多次进行书面调查,要求学生给你提几条建议,写写对你的意见,其结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老师的工作方法太呆板,不符合学生的特点,激发不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兴趣。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想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师生感情。下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三步曲”:
一、第一步,观察
观察是班主任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工作中越是善于观察,越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学生有哪些特点和品质,哪些特点和品质应该加以培养,最好采用哪些方式和方法,而哪些特点和品质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应加以改正等。为了全面了解班上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上课时、课间休息时、班级活动、在餐厅就餐、在公寓就寝等一切能与学生见面的机会,仔细的观察学生,从而获得班上每一位学生的丰富的资料。
上课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的气质、注意力和语言的种种特点,在较浓的学习气氛中得以流露和展现,通过观察,可以弄清楚学生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学生思想理解教材以及学生的意志力,如是否坚持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的态度等。
班级活动是我们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事能力。
对学生的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以一次活动或一节课的观察,就对学生下接结论。从学生的语言里,从他的面部表情和姿态上,发现其行为的真正动机。对学生的个性作出某中结论,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确凿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后有可能获得。
二、第二步,倾听
倾听就是用心细听。凡是成功的班主任,在于学生交往中,都十分重视这种心的交流。倾听学生的谈话,然后与其沟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在平静中撞击出火花,又可以在波涛中留下一片平静的海湾。当我们认真的倾听﹑让学生看到我们专注的神情时,事实上就告诉学生:我很注意。
在现实中,有的班主任不重视倾诉学生的心声,没有倾听的兴趣,有的不善于倾听,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讲话的实质内容,有的甚至似听非听,影响了师生信任关系。
倾听首先要有听的兴趣、听的耐心,同时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学生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词语的选择及运用。
三、第三步,谈话
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班主任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话,人人会说;但话,不是人人会谈。无论是交流还是谈话都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的交流,这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而且需要技巧和机智。班主任应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极力赞美他们。
徐义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其他学生交往,缺少自信。由于心理压力大,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上不去,班主任发现他喜欢美术设计,时常写写画画,有时还画的挺像。于是就把徐义叫到办公室,结合他平日遵守纪律,学习认真等优很表现,极力表扬了一番,又分析了他在美术方面的发展潜力,鼓励他参加课外美术选修,团结同学争取更大的进步,当时徐义就很受感动。当班主任在班上征求《班级周报》的编辑工作时,徐义主动请求担任编辑工作。于是,班主任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很快图文并茂的《班级周报》成为班级的宣传阵地。在学校评比当中屡屡夺魁。徐义同学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连年被评为“十星学生”。
以上是与学生沟通的“三步曲”,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还应保持宽容的心态,用心去呵护学生。
宽容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美德。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影响学生,应具有宽容的品质。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综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可以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此乃对学生的爱。日本学者大成竹对698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爱和宽容”占学生喜欢教师品质的第一位。我国的教育专家对2000名中小学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是宽容和富有爱心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批评、讲述的道理和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和催化,或是促进教育的过程,或是阻碍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真正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形成逆反心理。
当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热忱的爱护和关怀,得到良好得感情体验时,他会逐步懂得应如何用高尚得道德情感对待别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尊重他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克己奉公等道德经验。
心与心交流,是教育者爱心奉献,教育个人,教育集体的一个沟通过程。只有心心相通,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一个学生往往会从崇敬一个全身心的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开始,从体验师生之间美好感情开始,正确看待人生,执着地向往、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精彩案例
“全国师德标兵”之一、上海市尚文中学教师黄静华,她26年如一日,事事处处以“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来看待自己的学生,用真诚的感情去爱学生,精心塑造他们的心灵,被誉为“用心编织师爱花篮的人”。她班里有个学生叫小俞,父母离异后,由于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占上了抽烟、偷窃等不良习气。黄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并没有批评小俞,而是更加关心小俞的日常生活了。但是有一天,小俞留下一张字条跑了,纸条上写着:“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不想读书了,不要找我。”黄老师看罢纸条,焦急万分,蹬上自行车四处寻找。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校,就像丢了自己的孩子似的失魂落魄。正是黄老师平时付出的爱,启发了孩子的童心,在外滩游荡了一天的小俞猛然想到不:老师找不到我要着急的,她会着急的,她会不吃饭、不睡觉的……傍晚6点多钟,小俞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份检讨,站到了黄老师的面前。黄老师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孩子似乎理解老师的心,流着眼泪说:“老师,我会改正的,我会变好的。”
情感只能靠感情去熏陶,情操只能靠情操去陶冶。学生得到老师得爱,才会把这种爱迁移到对老师、对同学得爱。试想,假如黄老师对学生不是这样宽容,富有爱心,假如流浪了一天的孩子,想到的不是爱他的老师会着急、会不吃饭、会不睡觉,而是想到老师会训斥、会罚站、会赶他回家……其结局又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