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27

第27章 向不良情绪开战(4)

有时压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对某些事情的逃避。但当你挑战了自己的极限,或者哪怕是走出小小的一步而获得成功,你都会信心倍增。于是,不妨每天尝试新的工作方法,甚至尝试一些极限运动等,都能帮你减轻压力。

4.制订计划表

当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表,而且正在逐步实施时,就不会产生无谓的压力。因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计划表是一个很好的“监督者”,它叮嘱你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软性的压力——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够获得。当你心里有底时,也就没有了压力。

5.通过沟通释放压力

敞开心扉,不要闭塞自己,多与亲朋好友聊天,必要时还可以与上司谈心,当你将工作中的压力抒发出来的时候,必然得到了对方的关爱、回应和鼓励,甚至会给你提出很好的建议,这样压力自然就被化解了。

6.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

每工作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从事一些可以娱乐精神和放松身体的活动。从事一些有氧运动,也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7.尝试打破现状

当你觉得日子一成不变时,应设法改善工作方法和尝试新的工作。你也可以主动要求多负担一些责任,或者自己去充电,如果可能的话,你也可以考虑转调部门,或者换个环境或工作方式等。

总之,要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调试,但关键还是要保持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发现未知的心态,永远拥有初入职场时的好奇心和激情。

不能被压力打趴下

有一则小寓言,说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只要是能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最后,小虫子被身上重物压死了。

人不是小虫子,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又像极了小虫子,只不过背上的东西变成了“名利权”。人总是贪求太多,把重负一件一件披挂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假如能学会取舍,学会轻装上阵,学会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较劲,甚至学会倾诉发泄释放自己,人还会被各种压力打趴下吗?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和压力,职业生涯让每个人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走向成劝,也能让人产生苦恼、焦虑、堕落甚至自杀。人们通常把职业性质和职业环境看作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决定着自己的生活、前途和压力状况。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挫折和困扰的来源,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往往产生各种紧张和压力的刺激反应。

研究表明,有两大类与工作相关的应激因素:一类是职业内在的因素,包括劳动条件、劳动范围、工作负荷等;另一类是职业人际关系及管理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和团体气氛、职业人际关系、个体的职业角色、个人职业经历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工作安排、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心身健康。

职场压力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从积极角度来看,在劳动中适度的压力可以消除单调的操作引起的厌烦情绪,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验表明,紧张度过低不能激发职工的兴奋性,也就不能发挥其最好的工作能力。随着压力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达到最高点,此时点称为最适合紧张度。超过这一水平,由于唤起水平过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工效降低。所以压力要适当,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压力管理,通常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是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纾解。

通常一般人面对自己无法顺利处理的压力源时,常采取较不理想的方式,如逆来顺受、逃避、过度紧张或鲁莽行事,然而这样的态度,往往无法有效处理问题,有时还会惹来更大的麻烦。一旦问题处理过程出了问题,压力严重程度可能会大增或持续时间更久,即可能造成严重的情绪、生理及行为的伤害,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精神病体质,形成各类的精神病。

无论问题处理的结果如何,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压力对心身都会造成明显的反应,因此如何适当处理心身的反应,也是压力管理相当重要的一环。

主动适应环境

被动适应是对环境无可奈何、被迫顺应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常常会伴有压抑、紧张、焦虑、痛苦等心理感受。主动适应是面对现实环境积极地寻求适应,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困难和走向成功的过程。主动适应往往伴有因为积极向上、最终获得成功而产生的喜悦和兴奋的心理体验。主动适应有利于人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情境时,要善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1.学习适当回避挫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环境我们难以适应,同时也有回避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采用回避的方法来减少或消除环境对个体的不良刺激。如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就不宜炒股票、做期货生意;下岗再就业职工就不宜从事投资过大的事业,避免造成新的严重挫折,而应当循序渐进、从小到大地逐步发展。回避法虽然缺乏积极意义,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运用得当也可以解除或避免心理困扰。

2.寻求社会支持也很重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所得到的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起到降低生活事件造成的紧张性,促进适应社会环境的作用。朋友、家庭、群众团体、党团组织、行政机构都能够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有形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如有的生活困难者获取社会经济资助,当然这会使他们缓解生活困难,但是难以消除其自卑心理。社会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强向上的精神,使其消除自卑感,挖掘潜力,发展能力,赢得人生的成功。

要认识到危机即是转机,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整个问题处理过程,就成为增强自己能力、发展成长的重要机会;另外也可能是环境或他人的因素,则可以理性沟通解决,如果无法解决,也可宽恕一切,尽量以正向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在处理压力问题时,他就会比一般人多出百分之二十的机会获得满意的结果。正向乐观的态度不仅会平息由压力带来的紊乱情绪,也较能使问题导向正面的结果。

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为了摆脱心态压力,必须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学会与挫折和压力进行抗争的有效方法。

专家指出,增强抗压能力有以下“天规”,我们不妨一试。

(1)每天快步走30分钟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平衡血压,增进心肺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应该着重指出的是,运动可以增加p-脑内吗啡的释放量。研究证明,这种物质是人体天然的镇定剂,可以帮助人平衡心绪,可以给人一个好心情。很多资料表明,压力会消耗p-脑内吗啡。因此为了增加p-脑内吗啡,不要忘了适度地运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每天快步走30分钟。

(2)走近大自然

如果心情不好、压力很大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闷在一个角落里,这样很容易钻牛角尖。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是走向自然,走向人群,这样就可以转移压力的焦点。

(3)集中呼吸三分钟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两眼轻轻闭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采用吐气比吸气长的腹式呼吸方式进行呼吸练习,对身心健康是有很多好处的。经常坐着工作的人,一定要记住经常起来伸伸懒腰,走动走动,不要坚持长期抗战,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4)经常使用冷水热水交替沐浴

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不要忘了用冷水热水交替的方法进行沐浴。很多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有效地释放一天的压力,使一个人的头脑更加清醒。

(5)经常按摩身体

按摩可以使紧绷的身体、僵硬的关节得到放松,也可以减少肾上腺素的分泌,对压力的释放效果很好。不管是自己按压身体紧绷的部位,还是到健身中心进行按摩,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6)笑口常开

研究发现,开怀大笑可以减少压力荷尔蒙分泌,并且使分泌干扰素增加,这样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有这样一条新闻:新加坡某公司为了激励员工上班的士气,与消除员工的工作压力,安排了一个教导员工怎样开怀大笑的课程,利用大笑来提升员工的士气,让他们心情变好。看看喜剧或是听听笑话,也是一个让自己的神经松弛的好方法。

(7)大哭一场

哭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露。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激动得“热泪盈眶”之外,哭总是与不愉快联系在一起的。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态保健的有效措施。研究证明,人在情感激动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专家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男女哭的次数比经常生病的人的次数多。应该指出的是,只有内心受到委屈和不幸达到很大程度的时候,放声大哭才有效果。如果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哭啼啼,悲悲泣泣,反而还会加重不良情绪的体验。

(8)放声歌唱的妙处

很多研究证明,音乐对治疗心态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利用音乐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疾病情绪中解脱出来。研究还证明,听音乐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自己放声歌唱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很多资料表明,高声歌唱是消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如果遇到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的时候,不妨自己唱唱歌曲。乐曲的旋律、歌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奏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极大地缓解紧张情绪。

(9)善于倾诉

如果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自个儿生闷气,把不良的情绪压在心里,而应当善于向别人倾诉。按照常理,每个人都应该有几个知心朋友。如果产生不良情绪,就可以与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就事论事地进行一番倾诉,把自己积累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这样就可能得到朋友的同情、开导、安慰,就可能找出应对这种情绪的好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朋友圈子,就能长寿20年”。可见,朋友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10)学会宽恕

如果有人伤害了自己,可能是今天、昨天,也可能是很久以前,但是,久久不能忘怀,那么,怒气就会深藏在自己的大脑里,自己就会觉得愤懑。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宽恕才能抑制沉痛的回忆。但是,要宽恕别人是不容易的。宽恕别人这种行为不太自然,但是,宽恕的确可以治疗心态疾病,甚至可以恢复已经失去的友情。

(11)适时补充维生素

医学研究证明,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族,矿物质中的钙、镁等物质都对抵抗压力有帮助。喜欢吃甜食的人,喜欢吸烟的人,爱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类维生素的摄取,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平衡一个人的心态。

(12)不要“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时候的苏泰“头悬梁,锥刺股”,得到了后人的很多肯定。其实,“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方法实笨。大量的研究证明,睡眠不足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人体内有一种T细胞,主要功能是对抗外来细菌的入侵,而睡眠不足却会大量地杀死T细胞。研究证明,疲惫不堪的身心最容易让人产生压力。很显然,一个有充足睡眠的人,一定比经常失眠的人对压力的忍受能力大,也比较容易能够应付环境的变化。

(13)给自己放一个假

有的人的心灵压力很大,压力大到了一踏进单位、一回到家中就感到心烦意乱。有的人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跳不出的小圈子里,自个儿在那里烦躁不安。不管遇到哪种情况,应该尽量让自己轻松起来,到户外去走一走,离开眼前的噪音与刺激。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自己给自己放一个假,让新的环境洗去心中的烦躁,减轻沉重的压力。

(14)以静制动

如果心情不好,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内心就会十分激动、烦躁,用“坐卧不宁”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此时,可以默默地浇花弄草,赏鸟语,闻花香,也可以挥毫书画,沿河垂钓。看起来,这种方法似乎与宣泄不良情绪无关,其实,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宣泄方式。这种清静雅致的态度,对平息心头怒气、排除心里沉重的压抑是很有效果的。知识型的社会成员采用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的。

(15)善于沉思

很多美国著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沉思冥想可以预防,甚至治疗多种疾病,比如心脏病、关节炎、癌症等。

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前医学院教授伯尼·塞格尔说:“沉思冥想是松弛思想的有效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治愈和预防多种沉疴,甚至可以治愈和预防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和癌症。”

哈佛大学的赫伯特·本森医生经过研究认为:“沉思冥想带来的完全松弛,在对抗疾病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沉思冥想会减缓身体的紧张,而紧张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塞格尔医生说:“我见过好几百个患者,通过思想过程由消极变为积极而治愈疾病。同时,许多有文件记录的事例证明,人们利用思想力量征服癌症,有的人在经历近乎致命的心脏病后,生活很充实,或者驱除了关节炎一类瘫痪性疾病。”

为什么沉思冥想可预防,甚至治愈重病呢?专家研究发现:主要是沉思冥想所产生的,透过身体传送到免疫系统的化学剂在发挥作用。

放弃也是一种减压

好友A君、B君,都是医学中心表现优秀的学者医师。两位医师虽任职不同部门、不同学科,同样奔波于临床、科研与教学之间,同样忙碌,同样有成就,但心态不一。

A君老是眉头深锁,唉声叹气,抱怨事情做不完,诉说各种委屈:“因为去医学院教书,门诊只好请人代,却被病人告,这是什么道理?”于是朋友们常劝他,太忙了,就不要接太多讲座,少做一些研究,减少一些门诊量。而他的标准回答总是:“讲座为学术交流,人家邀请是荣幸;研究太有趣了,那是我的专业;不坐诊,那病人谁看?”朋友不禁半开玩笑地说他:“病人谁看?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医生吧。”其实,A君是位个性好强、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舍我其谁的脾气让他陷入其中,但又不是忙得不亦乐乎,而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他似乎并不知道根源所在。B君同样也是一个忙人,他也会抱怨事情做不完,但却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反正我是工作狂,工作越多越快乐。”他很乐观地说。相比A君来说,会发现B君讲座多,研究也多,但门诊量却较少。由于门诊看得少,薪水也较少,问他门诊为何不多看些?B君说:“事情做不完,总要有所取舍。我宁愿多做些讲座和研究,薪水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