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49

第49章 成败的关键在于心态(3)

“阿瑟,”查尔斯说,“我有一个自认为不寻常的想法,我准备把它写成电影。我怎样才能把它交到某个经纪人或制片商或任何能使它拍成电影的人手里?”“查尔斯,那条路子成功的机会几乎等于零。即使你找到某人采用你的想法并把它变为现实,我猜想你的这个故事所得的报酬也不会很大。你确信那真是个不同寻常的想法吗?”“是的。”“那么,如果你确信,哦,提醒你,你一定要确信,为它押上一年时间的赌注。把它写成小说,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从小说中得到收入,如果很成功,你就能把它卖给制片商,得到更多的钱。”查尔斯放下话筒,漫步走了好长一段路:“我有写小说的天赋和耐心吗?”当他这样沉思时,他越来越有信心办成。他看见自己进行调查、安排情节、描写人物、开始撰写、然后润色……他要为它赌上一年时间。

一年零三个月后小说完成了,它在加拿大的麦克莱兰和斯图尔特公司得到出版,在美国的西蒙公司、舒斯特和艾玛袖珍图书公司得到出版,在大不列颠、意大利、荷兰、日本和阿根廷得到出版。结果,它被拍成电影——《绑架总统》,由威廉·沙特纳、哈尔·霍尔布鲁克、阿瓦·加德纳和凡·约翰逊主演。此后,查尔斯写了五部小说。

假如你有自信,你就会获得比你梦想的要多得多的成功。

记住好事,忘记坏事

在一部电视剧中,一位老板给出“老板”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老板,就是每天早晨接到10个电话,其中有8个是坏消息,然后这一天就为这8个坏消息而奔忙。

每天发生的事情中肯定有好事,也有坏事。你的心情不是取决于你尽遇上好事,还是尽遇上坏事,而是取决于你是记住好事,还是记住坏事。

一位心理学教师对一批学生家长进行一个家庭教育的讲座。讲座一开始,这位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三道题,说这是一个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5+5=10

4+6=10

3+8=10

这位教师刚刚写好这三道题,许多家长就叫了起来,“第三道题错了!”

这位心理学教师也不吭声,听讲座的人叫得越来越厉害:“第三道题错了!”

半晌,这位心理学教师才说了一句:“为什么你们没看到做对的两道题,而只看到做错的一道题呢?”

全场哑然。

职场人士是否与这些家长有共通之处,犯有同样的错误呢?极端地说,有些人就是专爱记坏事而不爱记好事。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如果你想自己的心情不好,你就专去记坏事吧,坏事记得愈多,心情愈是不好,再度发生坏事的概率也就愈大,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如果你专记好事,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发生好事的概率也就愈高,如此将步入良性循环。

在记住好事的同时,我们能忘记坏事吗?能!因为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功能叫动机性遗忘。

动机性遗忘是由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的。它是指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主动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这种遗忘常由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所致,是个体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被遗忘的事物往往是与社会道德观念相冲突,或是可能唤起个体的某种创伤性体验。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动机性遗忘并不意味着有关经验已从记忆贮存中消失。这类经验可能在梦境中,或通过某些过失行为隐晦地表现出来。

尽管如此,大部分心理学家还是认为,主动把一些不愉快的事忘记掉,对于保持良好的心境,对于维系心理健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把不快的事情“忘记”掉,只想好事,去体验好事带来的好心情。如果你整天都在记住坏事、想着坏事,烦恼与忧伤将如影随形;如果你尽想着好事,你的心情将豁然开朗,你就能够战胜坏事,而好事越好越多。

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精神上的乐观是消除沮丧的前提

一个在思想心智上训练有素的人,能够做到在几分钟内从忧愁中解脱出来。但是很多人的通病是:不能排除忧愁去接受快乐,不能消除悲观来接受乐观。他们把心灵的大门紧紧地封闭起来,虽然费尽气力在那里挣扎,却没什么成效。

人在忧郁沮丧的时候,要尽量改变自己的环境。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对于使自己痛苦的问题,不要过多去思虑,不要让它再占据你的心灵,而要尽量地想着最快乐的事情。对待他人,也要表现出最仁慈、最亲爱的态度,说出最和善、最快乐的话,要努力以快乐的情绪去感染你周围的人。这样做以后,思想上黑暗的影子必将离你而去,而那快乐的阳光将会映照你的一生。

有许多人在感受着极度的刺激与痛苦时,他们竟然会想到自杀。虽然他们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当人们的身体或心灵受到极大痛苦时,他们往往就失掉了正确的见解,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许多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商人,在他们的职业活动遭受挫折的时候,立刻就会放弃他们的职业,转而去从事完全不适合他们天性的职业。到后来,虽然对所选择的新职业也完全没有了兴趣,也只能勉强去做,因为他们怕再跌一跤,遭到他人的讥笑。

在希望彻底断绝、精神极度沮丧的时候,要做一个乐观者,仍然能够善用理智,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那么,在什么时候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究竟是否有真实的才干呢?当一个人事业不如意,朋友们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说他在做着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说他是多么的愚蠢时,而他仍抱着坚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着,这样才最能显出他的真实才干来。

那么,在何时最需要智慧和机智呢?那就是当有人向他说着种种引诱的话时,比如:“你做这件事情,是多么愚笨呀!你既无方法,又无能力,你不如回家去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因自己的工作而做出牺牲,是多么的愚笨呀!与其在工作中付出更大的牺牲,还不如早早回家为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这样的话:“假如我一开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但仍旧照着我的志向去做,恐怕已经颇有成就了。”很多人都是在壮志未酬和悔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种悔不当初的懊丧,都是由于他们年轻的时候立志不坚,一受挫折便中止了自己的努力。

不管前途是多么的黑暗,心中是多么的愁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在悲观的时候,千万不要解决有关自己一生转折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总要在身心最快乐的时候去决断。

在脑中一片混乱、深感绝望的时候,乃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这时人最容易做出糊涂的判断、糟糕的计划。在恐惧或失望的时候,人就不会有精辟的见解,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因为健全的判断,常来源于健全的思想;而健全的思想,又来源于清楚的头脑、愉快的心情。因此,忧虑沮丧时千万不要做出决断。

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计划、要决断,一定要等头脑清醒、心神镇静的时候,一定要等到自己思想健康的时候来计划一切。态度上的镇静、精神上的乐观和心智上的理性是消除沮丧、进行健全思考的前提。

获得上司赏识须把握诀窍

在工作单位里,领导的好恶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就失去了许多机会。因此,如何得到领导器重就成了需要精心研究的话题。

1.成为领导心腹

上级对下级最看重的一条就是是否对自己忠心耿耿。忠诚对领导来说尤为重要,比如一些单位的司机都是领导的“自己人”,如果不是自己人,一些在车上的谈话,办的一些私事被传出去,会造成影响。因此,要成为领导的自己人,就要经常用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你信赖他、敬重他。领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千万不要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的态度,这会令他极为寒心。能担责任就担责任,不能担责任可帮他分析原因,为其开脱。此外,还要帮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

2.把功劳让给领导

上级一般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我们完成任务之后,要学会把功劳让给领导。

中国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获得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级。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上级脸上也光彩,以后,少不了再给你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

但需要注意的是,让功一事不能在外面或同事中张扬,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千万使不得,宣传你让功的事儿,只能由被让者来宣传。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同事和上司一定会找机会还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的。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是虚伪的。

3.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机会

作为一个领导,无一不想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下属。人生难得机遇,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极好机会。当某项工作陷入困境之时,你若能大显身手,定会让领导格外器重你。当领导本人在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现矛盾时,你若能妙语劝慰,也会令其格外感激。此时,切忌变成一块木头,呆头呆脑,冷漠无情,畏首畏尾,胆怯懦弱。这样,领导便会认为你是一个无知无识、无情无能的平庸之辈。

4.要学会和上司交谈

赞扬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诌媚。赞扬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赏识,但在他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领导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谈话时尽量寻找自然、活泼的话题,让他充分地发表意见,你适当地做些补充。这样,他便知道你是有知识、有见解的,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你的能力和价值。

不要用上司不懂的技术性较强的术语与之交谈。这样,他会觉得你是故意难为他,也可能觉得你的才干对他的职务将构成威胁,并产生戒备,而有意压制你。

5.留点毛病让领导挑

张同和李国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同在一个部门工作。每当张同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时,总是面面俱到,生怕叫领导看出问题,挑出毛病。而李国呢?有的时候丢三落四,因此导致领导对其一番具体批评指导。同一项工作,张同总是靠自己去独立完成,而部门的其他人总是非常愿意帮助李国,甚至领导也不时地对李国的工作予以指点。

张同与李国大学相处4年,对他非常了解。在张同的印象中,李国是一个非常细心、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真没想到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同事们非常喜欢和李国交往,领导也似乎并不因为李国的粗心大意而不满,而且有什么问题还特别愿意找李国商量,至于对待张同总是不冷不热。一来二去,李国在办公室的地位不知不觉地有了提升,大有未来主管的趋势。而张同呢,尽管工作依旧十分努力,却总是无法赢得领导的青睐,张同对此颇为不解,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