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空车,噪声越大。车上越有货,噪声越低。沉默是一种艺术,沉默是一种智慧,沉默也是一种能力——一句话,沉默是金。沉默和精心选择的说辞具有一样的表现力,这就好比音乐中的音符与休止符一样的重要。与其夸夸其谈,还不如该闭口时闭口。
9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适时的沉默是低调做人的智慧金诀。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种能力。巧妙地运用它,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国时期,曹操的三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干,很得曹操的宠爱,他决心放弃立曹丕为世子,改立曹植。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有违天理伦常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动乱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据理力争,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却往往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心里便不再愿意听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从,引谋士贾诩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诩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诩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贾诩回答:“对不起,刚才想到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贾答:“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
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曹操听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回心转意?袁本初即袁绍,是东汉末年崛起的大军阀,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有四个儿子:谭、尚、熙、实。袁绍认为二儿子袁尚长得像自己,有心培养他为接班人,留他在身边,而把其他几个儿子放为外任,让他们一人领一个州。大儿子袁谭不服,于是弟兄两个各自组成一个派别,彼此争斗,势如水火。结果两败俱伤,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官渡之战后,各个击破了袁谭、袁尚。刘景升即是刘表,东汉末任荆州牧,成为一方霸主。刘表和妻子都喜欢小儿子刘琮,想立他为后嗣。最有实力的将领蔡瑁、张允攀附刘琮,结为死党。刘表把长子刘琦赶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许多大臣便尊奉刘琮为刘家继承人,以致弟兄两个结下怨仇。
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最终酿下了苦酒,这些事情又都是刚刚发生过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曹操为自己长远的政治利益考虑,自然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贾诩并不是不知道说服曹操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虑,设想多种方案。曹操连问不答,难道是他真的听不见?贾诩只是为了使曹操发问,为自己制造一种说话的环境而已。曹操一追问,贾诩便很自然地说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话。
这种方法现在也经常被人们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谈判时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能被接受,故意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充耳不闻。
周武王伐纣王取得殷后,听说殷有个长者。武王就去拜访他,问他殷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这个长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长者却没来,武王因此很生气,暗暗责怪他。可周公说:“我知道了,这位长者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义不诽主。正如和人约好了而不来,言而无信,这不正是殷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吗,这位长者已经以他的行为告诉大王答案了。”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简洁地表达你的看法,然后保持沉默,留一个宁静的空间给别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评别人时,适当的沉默可能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常来讲,当你批评他人时,那人一定情绪相当激动。他可能不但不虚心接受意见,而且还会反唇相讥,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开脱。这时的你,最好就保持沉默吧。
请相信,你的沉默、你的无言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威慑。这既显示出了你宽广的胸怀与大度的品格,又给对方留有思考的余地,他的态度也会就此改变。你的沉默并非是对矛盾的回避、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在提醒对方,冷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无声的战场上,情绪越是强烈的人,越是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10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句很有哲理的名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不要为了敌人而过度燃烧心中之火,不要烧焦自己的身体。”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积怨不但会使自己的面孔僵硬而多皱,还会引起过度紧张甚至是心脏病。因此不管是从自身的健康着想,抑或是从道德修养出发,都应学会忍辱克己、低调做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讷于言敏于行的巴金先生,也曾受到过无聊小报、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因为受害者若起而反击,“小人”反倒高兴了,以为他们编造的谣言发生了作用。精通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的胡适先生在致杨杏佛的信中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反损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巴金、胡适面对他人的辱骂所表现出的低调、幽默、宽容,不失为排除心理困扰的妙药良方。
任何人都难免会遭到他人的误解、批评和辱骂。无论是卑鄙的、恶毒的,还是尖刻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和更大的伤害。
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以致当众出丑,只会带来过后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双方的对立情绪,加深双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何玉生在公司曾受到一位同事的辱骂,为此,他心中非常恼怒。在下班的路上,依然是满肚子火气,琢磨着如何报复辱骂他的同事。无意之间他走进路边的玩具店,看见几个小孩指着一个存钱用的瓷人评头论足。虽然他们对瓷人的夸张造型并不理解,可是瓷人坐在货架上对那些无知的指责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地乐呵着。何玉生望着这个瓷人,顿时觉得自己滑稽可笑,连一个存钱用的瓷人都不如,受点委屈就满心怨气,还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这么一想,满肚子火气一下子烟消云散。还对这个过去不屑一顾的瓷人产生了好感,便掏钱买了一个。
老天津卫有句老话:“生气不如攒钱。”的确,人生短暂,把宝贵的精力、宝贵的时间放在生闲气上是不值得的。对于外界的打击辱骂,也许我们还达不到所谓“爱敌人”的修养程度,但至少也应该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来影响你的情绪和健康。
有人受了委屈,或受到他人的误解,总想立即解释清楚,通过解释去化解矛盾,洗刷自己的清白。其实这时最好不要去解释,最佳的办法还是保持低调和沉默。因为这时的解释是杯水车薪,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比如,有人背后议论你是“白痴”,是“骗子”,你听了能解释清楚你不是“白痴”,不是“骗子”吗?诸如此类的解释,只会越解释越对自己不利。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白痴”、“骗子”才是正理。
请记住这样的一句话: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11当闭口时绝不言语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不分场合的人。这样的人不知道,有些话是可以公开谈的,而有些话只能私下说。他们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是常常会引起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贺若敦为北周的大将。他居功自傲,恃才放旷,不甘心居人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心中颇为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湘州战役,得以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他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牢骚满腹。
这些怨言传到了晋公宇文护的耳朵里,宇文护大为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并迫使他自绝。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因为这张不牢固的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一定要铭记在心啊!”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目的就是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若干年后,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可是他把父亲的遗言忘得一干二净,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载道,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绰绰有余。不久,能力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又为皇帝所耳闻,皇上龙颜大怒,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隋文帝批评他说:“你这个人有三个过错,嫉妒心太强;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强;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强。”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释放了。可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俯耳相告,言无不尽。”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这时因贺若弼平时言语不慎,招惹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都不顾及过去的私交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言论,并声称他死有应得。
隋文帝听了众大臣的谈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都对你意见颇深,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说说看你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小臣留下条小命!”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颎说‘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颎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还提它做什么?”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地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会儿,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销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我们必须在心里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给自己的嘴巴安个把门的,随时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以免惹祸上身。
12嘴上加锁不逞强
有些人自以为有点才能,就四处吹嘘,好让人觉得他是个天才。有些人,发了点小财,就到处夸耀,好像自己是比尔·盖茨。还有些人,做了点小事,就觉得劳苦功高,四处张扬。殊不知这样的人是最讨人嫌的。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是那些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到处吹嘘都是虚荣心在作怪。达·芬奇说过这么一段话:“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
一个人越是吹嘘,就越容易使人们对你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夸夸其谈,只能暴露自己学识欠缺,品味不高,不会让人们觉得你更有魅力。即使你真的有才华有能力,经常吹嘘也会降低人们对你的好感。
古罗马时代有个英雄叫马西尔斯,人们封他为“战神”,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他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屡次使罗马城免遭屠戮。由于他经常驰骋在外地的战场上,罗马的人们都没有见过他,这使得他成为谜一般的传奇人物。
公元前454年,马西尔斯打算告别军旅生涯,参加竞选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从而进入政治界。按照规定,所有候选人都必须在公众投票前发表公开演讲,向人们展示他自己的风范。在演讲会的讲台上,马尔西斯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脱下身上的衣服。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累累伤痕,感动得泪如雨下,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他会当选。
然而,在投票的前一天,马尔西斯在公众场合与公众见面,但是他只与那些陪同他来的高层官员和富有市民说话,而且一味地吹嘘自己的功绩。人们终于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个吹牛大王而已。于是,人们决定第二天不投他的票。
中国古代有一位将军,他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别人都赞扬他退却在后、舍生忘死的精神。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两个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立功的将军,对待自己的功劳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马尔西斯吹嘘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功绩,就是想让人们知道他有多勇敢多伟大,他为国家作过这么重要的贡献。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们对他的装腔作势很反感,他把自己说得越神勇,人们对他的失望也就越多。吹嘘者自以为能赢得公众的好评,结果却毁掉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那位将军,他谦逊地把断后的功绩推掉,认为不是自己勇敢,而是因为马不行进,使得自己不得不退却在后。他这样做反倒更加赢得人们的赞誉。那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优点不以为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功绩。越是这样,这些人就越是得到最大的荣誉。
吹嘘自己的人,常想满足自己被人羡慕受人恭维的快感。当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的时候,常常会觉得他们原来的期待受到了愚弄,于是,在失望的同时就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排挤那个吹嘘的人。古今中外,因为吹嘘和自以为是而丧命的人不在少数。
公元前131年,一个罗马将军带领部队围攻希腊城堡,需要用撞墙槌攻破城门,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准备撞墙槌。将军沉思了一会儿,他想起看到过雅典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桅,其中较大的一支船桅可以用来代替撞墙槌,撞开希腊城堡的围墙,于是便下令将较大的这支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却认为,较短的一支更容易把墙撞开,于是军械师自作聪明,坚持把较短的桅杆送了过去。他深信将军一定会因为他这个明智的决定而赏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