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亚历山大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猛地跪在亚历山大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恕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感谢你呢!”
做事低调的人即使身份显赫也能把下级当做朋友,他们平易近人,把自己融入民众当中,也因此得到了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亚历山大和下级开玩笑,却赢得了下级更深的敬佩。
17才华横溢,并非光芒四射
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动作都有着无限意义,是羞辱还是尊重的赏赐,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其实,当我们刻意显示出才华的时候,我们的才华已经减少了很多,因为我们的张扬,才华已经没有了它原来的光芒。
从莫斯科到波良纳约有200公里,有个旅者很喜欢步行走过这段长长的旅途。他总是背着一个大背包,沿途与一些流浪的人结伴而行。
大家对这位旅者很熟悉,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姓名与来历,只知道他是个喜欢步行的旅者。
这段路程要花5天的时间,旅者的食宿都在路上解决,或随便向农家借宿,或走进火车站,到三等车厢的候车室里歇息。
有一次,他又准备进入候车室里小歇,但这时候候车室里挤满了人,于是他便到月台上走走,想等人少以后再进去休息。
就在这个时候,这位旅者听见有人招呼他。
原来是车上的一位夫人在叫他:“老头儿!老头儿!”
旅者连忙转身,看见有人朝他招手,便上前去询问:“夫人,请问有什么事吗?”
坐在火车上的太太着急地说:“麻烦您,快到洗手间去,我把手提包遗落在那里了!”
旅者一听,连忙跑到洗手间寻找,手提包还在,于是他连忙把它拿了出来。那位太太一见,非常高兴地说:“谢谢您了!这是给您的赏钱。”太太递给了旅者一枚5戈比的铜钱,而旅者也欣然接受。
旅者转身准备离去时,这位太太身边同行的旅伴问道:“你知道你把钱给了谁吗?”
太太不解地看着她的伙伴,她的朋友带着惊喜的口吻说:“他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啊!”
这位太太一听,吃惊地说:“是吗?真的吗?天哪,我在做什么呢?托尔斯泰啊!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请原谅我的无知,请把那枚铜钱还给我吧!唉,我把它给了您,真是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天,我是在做什么呢?”
旅者听见那位太太的呼喊声,转过身笑着说:“你不必感到不安,您没有做错任何事,这5戈比,是我自己赚来的,所以我一定要收下!”
火车鸣笛了,开始缓缓启动,那位太太仍内疚地请求归还,然而,托尔斯泰却带着微笑,目送着火车远去。
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我们经常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去生活。有些人,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觉得自己不可一世,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是极不可取的。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不论有多么成功,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
18谦逊礼让,屈伸之道
男儿大丈夫,能屈也能伸,方显大智慧、大本色。
战国时期,赵王从渑池“胜利”归来,因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便拜他为上卿,位置排在廉颇之上。廉颇自恃战功卓著,而蔺相如只有只言片语之劳,官位反而在他之上,心中难免不服,就对人说:“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不愿与廉颇碰面。每当要参拜早朝时,经常说自己有病而不去,以免与廉颇发生争执。过了一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来了,马上赶车躲避开,于是他手下的官员门客都来说他,认为蔺相如太软弱可欺,使他们这些下人也蒙羞受辱,都不愿跟随他,想辞职离去。
蔺相如一再劝阻手下的人,并问:“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他们说:“不如秦王。”蔺相如又说:“秦王那样威风,我敢在朝廷中斥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我们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放在一边啊。”不久,廉颇听到了这些话,感到十分惭愧,于是解衣露体,背负荆条,由宾客引至蔺相如家里请罪。从此后,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
从某一方面讲,蔺相如之所以如此做,不仅是因为他有着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有着谦逊的人格,更是因为他深谙屈伸之道。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是有利的,这也为我们为人处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谦逊之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逊,别人才认为你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做人不要忘形,趾高气扬的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晏子乘车外出,马车正好从车夫的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就从门缝里偷偷地往外看,只见自己的丈夫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
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大吃一惊,忙问什么原因。
他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在诸侯各国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车上,态度却是那样谦逊。而你呢,只不过是给相国赶赶车罢了,却趾高气扬,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
车夫仔细琢磨妻子这番话,既受教育又感到惭愧,便向妻子认错。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逊谨慎起来。
车夫的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原因,车夫把妻子的话如实地告诉了晏子。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解,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真正的君子就如同晏子,有谦逊的态度,有广阔的胸怀。和晏子相比,我们中有些人有一点点本事就飘飘然,忘乎所以,结果只能是自找苦吃。
19“恕”易做人,“拙”好处事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一生奉行不变的准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人认为心直口快是诚实直爽的表现,有时候这种想法未必就是好,心直口快者倘若被人迎头一顿数落,必会脸红心跳,如果数落错了,更会气愤难平,那么,他就要注意不要以自己性格或脾气为借口,让这尴尬频繁地落到自己头上。谈自己的建议,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并不是不要、不准你谈。喜欢做一个透明度高的人固然好,不过,要是能够做到让别人欣赏你,岂不是两全其美?
有人将成熟的人比作河流里的鹅卵石,它是由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十分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过,若把雨花石干放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是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它浸入盛有清水的白瓷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这里清水和瓷盘,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做人之本——人生修养。
战国时梁国(即魏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瓜秧长势极好,楚卒懒惰,地里的西瓜长得不好。楚亭的人为此觉得脸上无光,于是有一天乘夜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异常气愤,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我们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照宋就所说的办了。
过了一段日子后,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他们的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为他们浇的。楚国边县的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及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因为“西瓜事件”一笑泯恩仇,从此成了友好的邻邦。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就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人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世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为在每个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资借鉴。
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别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就会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得不偿失。
20见矮人莫说短话
朋友聚会,大家不免要开开玩笑,这样可以使气氛更欢畅,彼此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倒是一种乐趣。然而,有时说了不该说的,就会使气氛骤变,若是有朋友携好友或恋人同往,情况还会更糟。
小李长得高大英俊,在大学校园内有“恋爱专家”的雅号。如今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在女孩中颇有人缘。后来,他在众多的女友中选上了貌若天仙的丽。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小李带着丽去参加朋友聚会。
就在大家天南海北闲谈的时候,“快嘴”王换了话题,谈起了大学校园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恋爱专家”小李。“快嘴”王眉飞色舞地讲述小李如何引得众多女生趋之若鹜,又如何在花前月下与女生卿卿我我。丽开始还觉得新奇,但越听越不是味,终于拂袖而去。小李只好撇下朋友去追丽。
“快嘴”王不是有意要揭小李的伤疤,但他的追忆往事确实使丽难以接受,无端捅出娄子。这不仅使小李要费不少周折去挽回即将失去的爱情,而且使在场的人心里也老大不高兴。
在朋友聚会时,捡愉快的事说是活跃气氛的好办法,但口下留情很重要,千万不要揭别人的伤疤,否则,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说话应该谨慎,给语言的刀子加上一把鞘。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相聚时,有些人只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学会礼让。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好了没有?”“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熊回答说。
的确,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他的侮辱,即使那个人曾经有恩于他,或者他们曾经是好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弥补你在语言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现实生活中,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部分人都在说话中演绎着。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然而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就很快成了一个人的短处和隐私。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局外人也往往难以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并非可靠,何况另外还有许多隐衷非外人所知。
在社会上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一天都在兴风作浪,把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假如遇到这样的人说某某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如果贸然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十有八九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当我们明白自己说错时,难道我们还能把话从别人的耳朵里掏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