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史记
45107800000034

第34章 齐景公悟治国之方略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庄公被杀。其异母弟杵臼被立为君,是为齐景公。

景公嗜好大兴士木,修建楼台宫室,搜集良犬骏马。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之需和压制民众的不满情绪,他实施了厚赋重刑的政策,“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使得国内,民怨沸腾。景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这两位早想夺取王位,针对景公的倒行逆施,他们却以小恩小惠拉拢民众,收买人心。

景公根本没有察觉公子尾、公子夏的用心,只是觉得自己的治国施政好像不尽如人意。一次,他前往晋国访问。晋平公举行酒宴招待他,坐陪的有晋国著名的乐师师旷。师旷学深识广,不仅精通乐理,而且明于治乱。齐景公早就听说他的大名,所以酒宴一开始,就毕恭毕敬地向他求教治国为政之道。师旷似乎惜言如金,只回答了一句:“君您还是要对待百姓罢。”景公觉得是老生常谈,不愿再问。酒喝到一半,宾主都有些酣然欲醉时,景公想从师旷讨教些治政的高招,便再次向他求救道:“太师你赐教寡人呢?”而师旷还是那句话:“君必惠民而已。”景公心想或许是师旷徒有其名,怎么翻来覆去总是这句话。酒宴结束后,景公出宫将去宾馆时,师旷送他。他有些不甘心,就又一次向师旷求教,师旷仍然重复那句已说过了两遍的话。

景公回到宾馆后思索起来,师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句话,难道真有所指?当他还未完全消退酒意时,却突然醒悟到师旷所言指的正是齐国的政局。他意识到弟弟公子尾、公子夏在国内大得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简直把他们当成了君主,原因就在于他们施恩于民的缘故。他们获得了民众的拥戴。岂不构成了对自己君位的威胁?想到这里,景公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了师旷的话语正是教他与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景公回国之后,立即下令打开粮仓,赈济饥民;把府库中多余的财物分发给孤寡之人;他还令后宫中未曾受过宠幸的宫女嫁给民间的无妻者;对于年届古稀的老人,由国家供给粮米。他如此竭尽全力地施德加恩于民,终于渐渐把民众拉向了自己的一边。过了两年,他的两个弟弟见篡位难以得逞,都逃亡了国外。公子夏投奔了楚国,公子尾则逃往晋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