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妙手回春术
45435300000006

第6章 傣药

傣族居住的地区,大都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那里雨量充沛,热量分布均匀,很适合于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里不但拥有大量珍贵、稀有的生物种,而且傣药资源极为丰富。

民间傣药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曾用植物药1858种。这些动、植、矿物药分布在西双版纳外所辖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市)的40个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

傣药:大叶仙茅

1.傣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芬雅(傣语,研药或磨药之意):用碗装适量(根据不同的疾病来定)的冷开水或米汤,按配方将各种药物蘸水或米汤在小麻木碱下研磨成合剂药汁,盛入碗内用于内服或外擦。一般贵重药品及紧缺药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疗因风(佤药塔)失调引起之疾病、妇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于药物及食物中毒。

烘雅(傣语,熏药之意):按照一定的配方将药物切碎(多用鲜品),在锅内(或金属大盆内)加水煎煮,让病人坐在锅(或盆)之上,利用药物蒸气熏蒸皮肤来达到治疗目的。本法主要用于因体内风(佤约塔)、水(阿波塔)失调而致之肌肉、关节风湿疼痛、肢体麻木、产后虚弱、不思饮食等症。

沙雅(傣语,刺药之意):将配好的药物切碎,干燥,磨成细末,加入鹅油浸泡备用。用时医者用洁净之铜针(状如直杆梅花针)浅刺患部皮肤,再涂于配好方药油。本法亦用于体内风(佤约塔)、水(阿波塔)失调而致之风湿关节疼痛。

傣药:三叉苦

果雅(傣语,敷药之意):按配方将新鲜的药物切碎捣烂,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别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合均匀,用芭蕉叶包好,置于火中煨熟,趁热包敷于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主要用于接骨、跌打扭伤、风湿麻木疼痛、头痛、腰腿疼痛等症。

暖雅(傣语,睡药之意):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多用鲜品)切碎,加少量水煎煮一定时间(或炒,或蒸视病情而定),把药渣取出,拌入酒或炒热的酒糟中拌匀,然后平摊于木板上,上铺席芭(亦可用布单)。患者趁热睡于药床上,上盖被子,使药气熏蒸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法亦多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各症。

能雅(傣语,蒸药之意):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的药物切碎装入容器内,置于甑内蒸一定时间,取药物蒸馏液内服(芳香类药物多用此法);二是将药物直接放入甑内蒸制一定时间,取出加酒拌匀,外敷于患部。多用于腹痛、肢体痛等各种疼痛症。

2.傣医专家

康朗仑,又名岩仑,1904年生。他行医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技高超,医德高尚,深受广大患者的爱戴和信任,被称为傣家人民的好“摩雅”(医生)。

他从小喜爱医药,其父波岩仑传之傣医药书数本和口授相传,掌握了不少傣医知识。以后又在缅寺当和尚求学。又细读了《嘎牙山哈雅》、《么哈本摩雅》、《档哈雅龙》、《档哈雅囡》等傣医药书籍,医药知识不断丰富,于是开始行医。在行医实践中,不断总结医疗经验,医术提高很快,逐渐小有名气,求医者逐日增多。除当地傣族患者外,其他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及汉族患者也慕名而来。数年后亲自撰写《档哈雅》数本传交后人,成为有名望的老傣医生。

他不仅医术高超,在傣医药理论方面亦有了较深的造诣。对傣医“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爱、想、行)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同时认识了2000余种傣药,能自采、自制丸、散等多种傣药制剂,并精通傣医独特的刺药、坐药以及药浴、熏蒸等各种疗法。擅长治疗“拢匹勒”(月子病)、“拢麻想手”(人体感受热风湿毒导致的皮肤病)、“拢沙里坦”(火、水失调引起的高热、惊厥、癫狂、抽搐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还擅长治疗风、火失调引起风湿痹症和中风偏瘫,并提出“风致百病”之说,认为一切疾病均由“风”失调引起,“风”可挟杂其他病邪损坏机体,造成“四塔”,功能失调而发生各种疾病,故应“以风论病,见病先治风”。发表“康朗仑学术思想探论”一文,并著有《竹楼医述》一书及6本《档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