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而参加考试是证明自己的一个平台,无论它能否真实的反映你的学习状况,它都不失为一个检验标准;通过考试你可以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成绩高说明了学生的努力,证明了学生的才智,可以给他们信心;成绩低说明知识还存在漏洞,及时的补充,对自己是一种激励!在当下我国还是实行着考试的制度,所以必须学会去适应去面对,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好处,存在的必要。
试题的难度
一、难度的定义
难度是指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对于一个题目,如果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该题目的难度就小;反之,如果大部分考生都不能答对,该题目的难度就大。
一个题目的难度大小除了与所测的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以外,还与试卷的编制技术和考生的知识经验有关。由于表述的不清楚或者因为考生没有学过,一个本来很容易的题目可能变得很难。这说明题目的难度具有相对性。
二、难度的计算
〖BT4〗(一)二分法记分的题目
对于选择题、是非题等采用二分法记分的题目,难度通常以通过率来表示。即用答对或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作为指标:
〖JZ〗P=〖SX(〗R〖〗N〖SX)〗×100%
公式中P为题目的通过率,R为答对或通过该题目的人数,N为全体考生总数。
用通过率表示难度时,P值越大,难度越小;P值越小,难度越大。因此也有人将通过率称为易度,而将未通过率称为难度。
当考生的人数较多时,可以先将考生依据卷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将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的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计算两组在该题目的通过率,然后用下式计算该题的难度:
〖JZ〗P=〖SX(〗PH+PL[]2[SX)]
公试中PH+PL分别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通过率。
在选择题中,由于允许猜测,选项数目越少,猜测的作用就越大,也就越不能反映题目的真实难度。为了消除猜测对难度的影响,有人提出了一个校正公式:
〖JZ〗CP=〖SX(〗KP-1[]K-1[SX)]
公式中CP为校正后的通过率,KP为实得通过率,K为选项的数目。
〖BT4〗(二)非二分法记分的题目
对于论述题、问答题等不用二分法记分的题目,通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难度:
〖JZ〗P=〖SX(〗〖AKX-〗[]Xmax[SX)]×100%公式中〖AKX-〗为考生在某一题目上的平均分,Xmax为该题目的满分。
三、与难度有关的几个问题
〖BT4〗(一)题目难度水平的确定
进行题目难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题目,题目的难度是否合适,取决于考试的目的、性质以及题目的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考试是为了了解考生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时候对难度不必过多考虑,只要当局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可以选用。例如在资格考试中,为了检查考生对某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即使每个题目都有很高的通过率,这些题目仍然是可用的。大多数考试都希望能较准确地测量考生之间的差别。在回答某题时,如果考生对全对或全错,则该题就无法提供个别差异的信息。也就是说,当难度接近0或1时,考试就无法区分考生之间的差别。因此,为了使考试具有更大的区分能力,以选择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为好。
当考试用于选拔录用人员时,应该比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题目。例如,要招收20%的申请者时,题目的难度就应较高。
〖BT4〗(二)试卷难度对分数分布的影响
试卷的难度直接依赖于组成试卷的题目的难度。通过考察试卷分数的分布,可以对试卷的难度作出直观检验。
由于人的多数心理特征是正态分布,而我们目前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又大都以正态分布为前提,所以大多数试卷在设计时希望分数出现正态分布的模式。如果对考生的取样具有代表性,对于中等难度的试卷,其分数分布应呈正态分布。
试卷分数的分布背离正态分布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的难度普遍较大,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使得低分段出现高峰,呈正偏态;二是题目的难度普遍较小,考生的得分普遍较高,使得高分段出现高峰,呈负偏态。
当试卷的分数分布为明显的偏态时,可以通过改变题目难度的比例来加以调整,即根据偏离的类型来加入较易或较难的题目,删去或修改部分题目,直到分布大体上正态分布为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要求其分数的分布为正态分布,对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例如证书考试,其分数分布就常常是偏态的。
〖BT4〗(三)正态化等距难度
用通过率作为题目的难度指标,实际上是用顺序量表来度量难度,它仅仅能够表示题目难易的相对顺序,由于缺乏相等的单位,无法表示题目之间难度差异的大小。
由于我们所要测量的考生的特质深沉呈正态分布,因此题目的难度可以根据正态分布表转换为等距量表,即Z分数量表。在此量表上,不仅可以知道题目谁难谁易,而且可以知道题目之间难度差异的大小。但是,使用Z分数来表示难度常常会出现负值和小数,使用上不够方便。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以13作为平均数,以4作为标准差,对通过率的Z分数进行线性转换,公式为:
〖JZ〗Δ=13+4X
公式中Δ表示题目正态化等距难度,x表示在正态分布图上,以题目通过率为面积所对应的标准差,当通过率小于0.5时,x为正值,当通过率大于0.5时,x为负值。由于x的取值一般在-3-+3之间,所以经转换后的Δ值在1-25之间,当Δ等于13时,题目为中等难度,Δ值越大,说明题目越难。
〖BT2〗试题的区分度
〖HT〗题目的区分度也是评估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生加以区分,每一题目都对考生有所区分。题目的区分度正反映了这种区分能力的大小。
一、区分度的定义
区分度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题目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
开来;反之,区分度低的题目不能对考生进行很好的鉴别,使得水平高和水平低的考生得分差不多。
区分度的取值范围于-1.00-+1.00之间,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佳。
二、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区分度与难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某题目的通过率为1.00或0,则说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通过率上不存在差异。假如,题目的通过率为0.50,则可能是高分组的所有人都通过了,而低分组却无人通过,这样区分度的最大值可能达到100。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难度越接近050,题目的潜在区分度就越大,难度越接近100或0时,题目的潜在区分度越小。
但是在实际编制试卷时,不能要求所有题目的难度均为05。因为一份试卷中的题目大多趋向于有关的内容或技能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例如,所有的题目都完全相关,并且都是050的难度水平,在一个题目上通过的人在其他题上也会通过,在一个题目上失败的人在其他题上也会失败。那么,一半考生将通过每一题目,另一半将全通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试卷将只有两种分数:满分和零分,成U形分布。这样,从整体来说,试卷所提供的信息便相对减少。事实上,如果试卷的所有题目都是中等难度,只有题目的内在相关为零时,整个试卷分数才能产生正态分布。考虑到一般试卷题目之间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关,难度的分布广一些、梯度大一些,是合乎需要的。分布广,才能把各种水平的人都区分开来;梯度大,才能区分得更细。好比一把尺子,全距越长,刻度越多,可应用的范围便越大,测量得也越精确。
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绝对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不存在的)。一般说来,较难的题目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较易的题目对低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题目对中等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这与中等难度的题目区分度最高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对考生总体是较难或较易的题目,对水平高或水平低的考生便成了中等难度。由于人的多数心理特性呈正态分布,所以当需要把考生作最大程度的区分时,题目难度的分布也以正态为好。即特别难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越多,而所有题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BT2〗试题的认知层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试题所考查的层次,可以将试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的认知层次。
一、“知识”层次
“知识”是指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为了便于测量,回忆的情境就是指回想起适当的材料。虽然有时可能需要对这些材料作一些变动,但这种变动只是记忆任务中相对较小的部分。“知识”的目标十分强调记忆的心理过程。但它也涉及到有关的过程。因为在知识测验情境中,需要对问题进行组织和改组,以便能为个体获得信息和知识提供适当的信号和提示。例如,如果把头脑看作是一个档案库,那么在知识测验情境中的问题就在于找到有关问题或任务的适当的信号、提示和线索,从而能最有效地把已归档或已储存起来的知识显示出来。
测量“知识”层次的试题主要是测量学生能否回忆或辨认一些具体的事物、定义、原理以及处理具体事物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这类试题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
〖BT4〗(一)“具体的知识”层次
“具体的知识”是指对具体的、独立的信息的回忆。重点在于具体指称物的符号。这种材料处于非常低级的抽象水平上,可被看作是较复杂、较抽象的知识形态的构成要素。
在具体的知识中,比较重要的有术语的知识和具体事实的知识。术语的知识是指具体符号(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的指称物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最为普遍接受的符号指称物的知识,也包括可用于单一指称物的各种符号的知识,还包括最适用于某种符号特定用法的指称物的知识。
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包括非常精确和具体的信息。例如某种现象发生的具体日期或确切数量。它也可以包括近似的或有关的信息。
例如某种现象发生的大致时间或一般数量。
例:指出下列诗句的篇名及作者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A.〖ZK(〗①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③孔雀东南飞,焦仲卿〖ZK)〗
B.〖ZK(〗①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
②送元二使安西,王勃
③孔雀东南飞,焦中卿〖ZK)〗
C.〖ZK(〗①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②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③孔雀东南飞,焦中卿〖ZK)〗
D.〖ZK(〗①送元二使安西,王勃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
③孔雀东南飞,焦中卿〖ZK)〗
〖BT4〗(二)“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层次“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这种知识包括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探究方法、时间序列和判断标准,也包括确定该学科领域中各个方面的组织结构的方式和方法。这种知识介于具体的知识与普遍原理的知识之间的中等抽象水平上。它不在于要求学生主动地运用材料,而在于被动地认识它们的性质这种知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惯例的知识,是指有关对待、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方式的知识。为了便于交流并取得一致的看法,每一领域的工作人员往往使用最符合他们意图和(或)看来最符合他们处理各种现象的习惯的用法、风格、常规和形式。应该认识到,尽管这些形式和惯例的形式很可能是建立在随意的、偶然的或权威的基础上的。但它们之所以沿用下来,原因在于得到那些与该学科、现象或问题的有关人士的一致同意。
趋势和顺序的知识,是指有关时间方面的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面的知识。
分类和类别的知识,是指有关类别、组别、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它们是学科领域讨论的论题或问题的基础。
准则的知识,是指有关检验或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
方法论的知识,是指有关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的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这里的重点不在于个人使用方法的能力,而在于拥有关于方法的知识。
例:在呼吸过程中
A.在吸气过程结束时,外面的大气压比肺内压高。
B.在吸气过程结束时,肺内压比外面的大气压高。
C.在吸气过程结束时,肺活量最小。
D.在呼气过程结束时,肺内压比外面的大气压高。
E.在吸气过程结束时,肺内外的气压相等。
〖BT4〗(三)“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层次“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是指把有关的现象和观念组织成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这些体系和模式是支配某一学科领域,或在研究各种现象或解决问题中使用非常普遍的那些主要结构、理论和概念。这些知识处在高度抽象和异常复杂的水平上。这种知识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知识。
原理和概括的知识,是指有关对各种现象的观察结果进行概括的特定抽象概念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