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仪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又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因建于嘉峪山之东麓而名。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荒凉的大漠戈壁景象,过去曾有“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的悲歌。但在当地人民中也还流传着许多美妙、动听的故事传说。
一块砖
登上嘉峪关城墙,在西南箭楼巡墙①下放着一块青砖,旁边悬挂着书有“一块砖”三个大字的签牌(后来的文物工作者制做)。据介绍这是当年嘉峪关全部竣工后剩下的一块砖。
相传,当年修建嘉峪关的工程设计者,在接到朝廷关于对关城的规模大小、城墙的高矮尺码、垛口②的高低比例、楼阁的数量称谓等方面的要求圣旨以后,对建关所需的木料、土方、砖石做了周密详细的计算。他算出了整个城墙里里外外若都用青砖包镶、漫道③、楼基墙座以及铺盖楼阁内地面所需用的具体青砖数字,而后让烧砖的技师、夫役按他提出的数字脱坯、烧窑。督工的头领说:“砖可以多烧一两窑,多余些不要紧,缺了就不好办。”设计者说:“按我计算出的数字去烧,不会多,也不会少,烧多了劳民伤财,就这都已经把百姓整得够苦的。”督工头领说:“万一不够怎么办?”设计者说:“拿我浑身的骨头补上去。”督工头领说:“你敢立军令状?”设计者说:“敢!”
就这样,烧砖的夫役按设计者计算的数字,缩短了时间,少吃了脱坯、烧窑的苦头。到修关工程全部竣工、皇帝派钦差验收时,只剩下一块砖,这块砖一直保存到现在。
讲述者:嘉峪关文管会讲解员
点睛飞龙
嘉峪关城东关帝庙(现为文物管理所)的正殿里,西腮墙①和正北方都有壁画和塑像,唯东腮墙是空白,只留下一道道似猫爪抓过一样的斑痕,斑痕上方的屋顶也被揭开一大段(现已修复)。据说这是东腮墙上画着的一条龙,揭开屋顶飞走啦!墙上的斑痕是龙留的下爪印。
相传,关帝庙竣工以后,请来当时肃州卫最有名气的民间画匠准备彩绘、雕塑。那画匠姓唐,绘画、雕塑技芝精湛绝伦。敦煌千佛洞的好几个洞窟里还有他的墨迹呢。唐师傅不用设计,不用构图在正殿面南座北塑上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在西腮墙上画的是海水朝阳、龙腾云雾。关帝庙的全部建筑彩绘,殿宇壁画都完工后,领工头领请肃州卫道员大人验收塑绘工程。道员发现正殿东腮墙上的龙没画上眼睛,他还以为是唐画师年事已高,可能是忘记了画眼睛,有心当面提出又觉得人家是誉满河西的大名人,不好意思向他当面明言,于是就在龙的左下角题诗一首:
神笔生辉艺超群,翰墨丹青负盛名。
过关斩将千古誉,蛟龙缺睛亦腾云。
唐画师在临离开嘉峪关时,在龙的右下角也题诗一首:
虎从风行龙从云,画龙何须必点睛。
先朝道之②充师鉴,粉壁腾蛟世永存。
领工头从画师的题诗中领悟到他的意思是说:他画的龙无须画眼睛,和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元一样,如果画上眼睛,那龙就飞走了。因而嘉峪关关帝庙东腮墙上的龙没有眼睛。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英武殿大学士那彦武(一说是军机大臣吴熊光)被贬到伊梨,途经嘉峪关见关帝庙壁画上的龙没有眼睛,他认为在这被世人称为“鬼门关”的边鄙之地又遇上了无眼睛蛟龙困水上,是极大的不祥之兆。为了避凶化吉,他便给壁上的蛟龙点上了眼睛。当天夜里那壁画上的龙就掀开庙顶飞走了。当年肃州道员和唐画匠题写的诗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后被进出嘉峪关的国民党军队和驻守嘉峪关的队伍,在庙里做饭的烟熏没了。
讲述者:吴杰嘉峪关城下住户
黑山奇观
每当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如果你来到嘉峪关外离黑山湖不远的地方,你就会看见黑山湖上空出现一种奇迹。这奇迹似幻似真,会使你格外惊讶。蓝蓝的天空,悬挂着一根笔直笔直的车轴样的东西,车轴下面还有一孔圆圆的窟窿,形状酷似轴眼。这究竟是怎回事?住在嘉峪关下的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一根筒杆和箭眼。
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路遇黑山湖为西夏军所阻。当时西夏军居高临下,扼制了黑山,并逐步形成包围之势。成吉思汗率领的元军不能前进,在黑山一带与西夏军激战一月有余。元军的粮草得不到接济,已经频临断绝。在这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士气低落,军威难振。一天中午时分,成吉思汗驱马巡营。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只见士兵大都在黑山湖里,有的摸鱼,有的洗澡,有的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消暑。他正想召集队长集合队伍,整顿士气。忽听一声号炮巨响,顿时大队西夏兵勇、铁骑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看样子是敌军倾巢出动,要一决雌雄了。面对此情此景,成吉思汗不免惊慌。他想:这个时侯我军正处在眼前这种状况,不要说上阵与敌人奋战,就是集合队伍都来不及了。也是他急中生智,从箭袋里拔出一枝箭来,挽弓搭箭,照着敌群中的黄色大旗射去。他想:只要大旗一倒,敌阵必然慌乱一阵,他可以乘此机会集合队伍。岂料,这一箭却起到了镇慑敌威,涣散敌人军心,激励自己将士斗志的作用。只见箭到处,敌军的“帅”字大旗立即倒地。那枝箭也在敌军阵内左右旋转,来回飞舞,发出“呜─吱─”的呼啸声,犹如鬼哭神嚎。敌军闻声丧胆,阵脚大乱,弄得西夏将士丈二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成吉思汗见敌阵大乱,立即传下号令调动全军将士向敌军冲杀过去。这边鼓号震天,军威大振,那边败兵如山倒,全阵溃退。成吉思汗乘胜追击,大获全胜。队伍得到战利物资的补充,而后直向瓜、沙二州挺进。
讲述者:李富仁嘉峪市监察局干部
嘉峪睛烟
“嘉峪睛烟”是肃州八景之一。明代诗人戴弁曾经写道:
烟笼嘉峪碧岩绕,影拂昆仑万里遥。
最是睛空闲生处,薄云淡雾锁山腰。
诗人笔下的描绘并非他过分渲染,如果你是一个十分留心自然景观的人,那你就会真的发现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象:在睛空万里的瀚海戈壁上,嘉峪关城楼被笼罩在弥漫的烟雾之中。
据当地的老人们说,当年修建嘉峪关的几万民夫,风餐露宿,在露天地里挖灶做饭,烧的是戈壁滩上的蓬蒿、红柳。人多了轮班干活,吃饭,那戈壁滩上成天彻夜烟雾弥漫。工完了,人散了,可是烟雾还是风吹不散,雨打不断,越遇晴天越是显眼。
有一年,从西边窜来一帮流寇,准备进关抢劫肃州。那时正值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那帮流寇在距嘉峪关十里远的地方,发现关城上空烟雾弥漫,流寇头领立即下令撤退。有人问他:“未见一兵卒,为何要撤?”头领说:“难道你等未曾看见,那关城上空烟雾弥漫,分明是大军正在做饭,不然这朗朗晴空那来的烟雾呢?我们决不可造次。”从此以后“嘉峪睛烟”便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
讲述者:王维三文殊乡文书
玉泉活水
嘉峪关东百米开外的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冬夏常流,四时不竭,月光映照,宛如一颗水灵灵的眼珠。
相传,当年修建嘉峪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水。好几万民夫不要说开工动工,就连吃的水每天都得派出两三千人,到五六十里外的黑山湖去挑。劳民伤财且莫说,误了完工期限谁能吃罪得起?监工头领几次向朝延请奏,得到的答复都是:“不惜代价,按工期竣工,不得有误。”监工头领愁得彻夜不眠,茶饭难进。为了不误工期,便发布了向肃州府追加民夫的命令。命令一下州府,衙门便向各乡摊派夫役、钱粮。整的老百姓叫苦不迭。正当此时,从文殊山下来一位老者,声称:只要停止向百姓追加夫役、钱粮,他能找到水源。肃州知府领他去见监工头领,头领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找到水源?”老者说:“只要你答应我两事,我就能就地开泉取水”。头领说:“只要有水,莫说两件事,就是二十件,百儿八十件我也答应。”老者说:“一、不要再向老百姓追加夫役、钱粮,二、把现有的民夫裁减一半,让他们回去种田务农。”那头领仔细一算,每天派两千人取水,一个月就花六万个工日,如果能就近取水,裁减一半民夫也比天天白费两三千个工日划得来。这样不但误不了工期,还能节省许多费用,便一口答应了。老者让府尹作证,又让监工头领立了裁减夫役的文书。一切办理就绪,只见老者一把挖出了自己的眼珠抛向空中。那只眼珠在空中打了几个旋旋,咕噜噜跌在筑城的工地上,忽听“轰隆”一声响,地上裂开一个磨盘大的窟窿。“哗哗哗”缸粗的一股清水冒了出来,回头看时那老者已经不知去向。头领按照文书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这股泉水不但满足了建城工地的用水,还浇灌着附近的千亩农田。“玉泉活水”便由此而来。
讲述者:王维三文殊乡文书
燕鸣壁的传说
多少年来,凡途经嘉峪关西去,或到嘉峪关游览的人,都要在关城西门外的墙壁上扔几个石子,听听那“啁啾啁啾”宛若鸟叫的声音。久而久之把这里用砖包着的城墙撞击出一个一米见方大的洞(现在已修复并禁止在墙上击石子)。这究竟是啥原因?
相传,嘉峪关建成后,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历代以来从内地流落到西域各国去的人、兽、飞禽,限一月内返回口里(过去把嘉峪关外叫口外)内地,不然的话,是人不承认其为炎黄子孙,是飞禽走兽要从华夏国土上除掉它们的名字。这圣旨传到口外,那些从内地流落到西域各国的商贾游子,飞禽走兽一个个奔走相告,为他们能够得到返回祖国的机会高高兴兴地起程。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昼夜兼程往回走。有一种名叫仓庚的鸟,因为它们一直生活在天山以南的原始森林里,听到皇帝下旨已经迟了半个多月。由于它们盼望重返祖国的心情十分迫切,便不顾山高路远,时间紧迫,没明没黑地拼命往口里赶。飞呀,飞呀,有天终于,飞到嘉峪关下,可是限期已到关门紧闭,仓庚鸟进不得关。它凄怆、失望一头碰死在西门外的城墙上。为了表达它的一片爱国之情,仓庚变做石子,给人们留下了“啁啁啾啾”的声音。
讲述者:王维三文殊乡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