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民间故事
45670100000032

第32章 墩台传说(1)

郭仪

墩台和烽燧是中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古军事建筑物数量最多的,多得可谓惊人。有的因地而名,有的因人而名,也有的因事而名。大都以县城为中心(烽燧例外)分为东西二路,每十里或五里一墩(台)和毗邻县市相接。这些墩台也都蕴育着许多神奇、优美的传说。

高台的传说

相传,河西地区为五凉①政权割据时,西凉李暠带兵自凉州出发,向肃州挺进,一路上大军浩浩荡荡连克永昌、甘州,所向披靡。大军进入建康②地界时,被北凉段业军所阻击。两军对垒于城西二十里处混战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李暠派一名精明士卒化装成农夫模样混进建康城内。那装做农夫的士卒穿街过巷,仔细察看了城内衙署、街道,暗暗绘制城内通道草图,最后在一家饭馆里从食客口中探听到城内只留少量士兵防守,大军多随段业出城抗敌。士卒回营后将地图和探听到的消息向主帅一一做了禀报。李暠和军师商量一阵,二人分头行动。李暠仍带将士和段业军抗争,军师则率领部分士兵在营地以北掘土建筑墩台。两军昼夜交战双方军士十分困乏。李暠求胜心切,他鼓励将士说:“建康地方盛产骆驼,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拿下建康,我便向百姓征集骆驼,我军人人都可骑骆驼到肃州。”众将士听主帅亲口许诺,受到很大鼓舞。不多几天军师那边已筑起一座高五丈、周百围③的土台。李暠叫军师穿上自己的盔甲装成主帅模样,又在墩台四周树起五色旌旗,战鼓、号角齐鸣,伍卒列成方阵,选十数名战将跃马阵中,做出点将誓师的样子。段业军中见李暠登台点将,误以为敌军点将誓师,非与自己决一死战不可。于是晓谕全军将士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

李暠趁天黑领一营兵马飞抵建康城下,诓称北凉兵马,为防李暠偷袭城池、奉主帅将领星夜增援守城。诓开城门后李暠人马立即占领城楼,衙署并在城内放起火来。段业见城内火起,又听得人声呐喊不息,当即率领人马回城。李暠从城内杀出,军师指挥阵前将士从后追杀,段业腹背受敌,军心大乱。黑夜之中人撞人倒,马碰马翻。段业在众将护卫下向镇夷逃去。

李暠向西挺进旨在占据肃州,攻下建康后他立即向百姓发出告示。一则安民,二则征集骆驼履行诺言。他号令百姓将征集的骆驼一律集中到建康城西南方的一个城堡里。(高台县的骆驼城即由此而名)分发给士卒坐骑。

后人在李暠筑起的这座高台上建立了寺庙,称为“台子寺”,清朝雍正三年改称高台县。《肃州志》有诗赞曰:

高台势岩烧,点将胆气豪。

声威镇胡骑,玉树晃琼瑶。

讲述者:刘天一屯升乡农民

荒凉墩

酒泉城东五十多里处的营尔乡(现为营尔村)附近,有一座高三丈五尺,围一十二丈的土墩,当地农民称荒凉(实为谎粮堆,后筑墩建庙亦称谎粮墩)。

相传,北宋神宗年间,年已百岁的佘太君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将十二个寡妇西征。她率领的大军从洛阳出发,一路顺风渡过黄河,抢关夺隘直抵西夏腹地肃州。宋军在州城以东五十里处遇到西夏军截击,于是佘太君命令就地安营扎寨(营尔即由此而名)。当天夜里,西夏军乘宋军长途行军鞍马劳顿,立足未稳便来偷营劫寨,岂不知佘太君积一生打仗的经验,料到敌人必有趁机偷营的举动。她号令军士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枕戈而卧。又令柴郡主率领大郎、二郎、三郎、四郎的媳妇,埋伏在军营以北的沙丘后面,孙媳穆桂英率领五婶、七婶、八婶埋伏在军营以南的红柳丛里,八姐、九妹留在营内与众将士护营反击。安排调遣就续,老太君说:“今日乃首次与敌大军接火,众媳妇务必竭尽全力,显示我杨门女将的威风。记住以营东放火为号。”

西夏军主帅乃西夏国君李元昊外甥羌都项太。此人在攻取瓜、沙、肃三州时曾立过大功,甚得元昊信任。那羌都项太也居功自恃,认为宋军只不过是些女流之辈,且主帅又是个百岁老太婆,根本不把她们放在眼里。实谋算在还未正式交战之前给那些寡妇来一个下马威,挫伤挫伤她们的士气。三更时分,西夏军人衔枚,马衔铃,偷偷冲入宋营。羌都项太见宋营内灯火稀疏、鸦雀无声,认为老太婆们已经疲劳入睡。正在暗自欢喜,忽见宋营正东冒起一股火光,紧接着喊杀声、号炮声,响彻云霄。柴郡主率大队人马自北包抄过来,穆桂英众将自南方冲杀过来,八姐、九妹与众将士从营内冲出。羌都项太自知中了埋伏,急令人马撤出时,已经阵脚大乱。怎经得住宋军内外夹击,自相践踏。可怜西夏军伤的伤,死的死,败回本营。

羌都项太头一次与宋军接火,就吃了大亏,他才知杨家将名不虚传,急忙求李元昊派兵增援,将宋军堵截在原地,不能让前进一步。羌都项太意在拖住宋军,时日久了粮草消耗得接济不上,她们会自动撤出肃州。佘太君也曾发起过几次强攻巧取,怎奈此地除一些零散沙丘外,尽是开阔的戈壁荒漠地带,屡屡出击都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没法再向西行进。两军对峙一个多月,宋军的粮草已耗去多半。佘太君有心将大军撤回金城或派人督催粮草,但正逢秋汛时期,黄河水暴涨无法渡越。若等到黄河退汛再去督催粮草,恐一旦敌军发现我军粮草不济必然要乘虚反击,到那时就不堪设想。佘太君召集儿媳孙女商议对策,孙媳妇穆桂英提出利用此地沙丘易于移动的地理条件,移集沙丘谎称粮堆的计谋。太君以为此计可取,便于当夜抽出部分军车,将车上蒙上篷布装扮成运粮车辆,悄悄隐蔽在军营以东十数里远的丛林里。让她们赶天亮吆喝车辆回到军营,在沙堆傍做出卸粮的样子。又令士卒将附近的沙丘移动到一处,上面撒些粮谷。第二天西夏哨探报给羌都项太说:“宋军大队运粮车辆已将粮草运来,现正在往下卸呢!”羌都项太登上高坡,果见宋营内一堆堆的粮食,士兵们还在车上往下卸呢。心想:宋军粮食如此充足,看来非要取肃州不可,如果和他们相持太久,我们自己也吃不消。不如趁早议和,免得水冻草枯时节牛羊乏弱,粮草不济,到那时我军就必败无疑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奏章派快骑送往沙州。李元昊看完奏章,觉得外甥所奏极是,便谕羌都项太与宋军议和。羌都项太接谕便亲自前往宋营面见佘太君求和,答应每年以马百匹牛百头、羊千只、毡毯百条进贡宋朝。

后人在宋军堆沙冒充粮的营尔滩建筑墩台,并在墩上修建太君庙奉祀纪念。年多日久庙毁墩存,将“谎粮堆”流传为荒凉墩。

杨家将西征抵达肃州的秩事,在清雍正末年撰修的《肃州志》里多处都有记载,其中340页《古迹》篇目中载:“谎粮堆……有土堆,其形似墩乱列……相传,宋时杨家将西征,营中粮储将尽,遂攒土为堆,上复粟粮,以示储积。”

讲述者:乔德荣营尔乡文书

新添墩

距肃州城东北四十华里处的银达乡两山口村,正北面的峰峦上有一座墩台,名叫“新添墩”。过去这里建有十几座寺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三举办庙会,是肃州泉水地区①和金塔县部分乡村的群众朝山浪庙的好去处。这墩台所以叫“新添墩”,是因为在酒泉境内所有墩台中修建最迟的一个。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肃州城为回民马文禄占据,陕甘总督左宗堂派提督王仁和弹压。两山口地方有个名叫王虎的青年农民被征集到王仁和营中当兵,他家里丢下个刚结婚不到一月的的媳妇和年近古稀的父母。王虎精明能干且又身强力壮,几次作战中都非常出色,不久便提升为王仁和的护卫。在一次与马文禄短兵相接的战斗中,王仁和被围困在敌阵中,王虎拼死救出王仁和,他自己则因多处负伤殉难疆场。王仁和将王虎英勇杀敌,以身殉难的事迹书文呈报左宗堂。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平息了马文禄叛乱,平复肃州即追认王虎为“英武烈士”,并旌表嘉奖其父母、妻子。

王虎死后,他的媳妇黄氏(后人称黄姑娘)任劳任怨地养活年过古稀的公婆。自家虽有二亩薄田,但不够一家三口半年的口粮。黄姑娘给别人推碾上磨,缒帮纳底②挣来些米粮,自己挨饿先让公婆吃饱。给别人锄田拔草,纺线织布挣来些土布,自己挨冻先让公婆穿暖。左邻右舍看到黄姑娘自己挨饿受冻这样孝顺公婆。你给些饭让黄姑娘吃,他给件旧衣裳让黄姑娘穿。公公婆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婆婆对她说:“好媳妇!这些年你为我二老挨饿受冻,苦死累活,我和你爹实在过意不去啊!我们都已经是黄土埋住脖子的人了,还能有几天活头?你还年轻,脸前头的路还长着呢。你听妈一句话,不论远近只要人合适,你就前走③吧!”黄姑娘说:“妈妈!只要你二位老人好好活着,我啥苦也能吃,啥罪也能受,我决不撂下你二老前走。”婆婆感动得热泪直淌,自那以后她再没有说过劝媳妇前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