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民间故事
45670100000034

第34章 瓷窑口的传说(1)

郭仪

瓷窑口是酒泉境内进入祁连山腹地的峡口之一。进峡口不远有一片开阔地,叫青稞地村,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村里居住着二十来户藏族群众。他们以畜牧业为主,兼种些青稞、洋芋、蔬菜。从居民区眺望峡谷深处,但见祁连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和半山坡上的苍松翠柏白绿相间。再加地面上一片红色的衬托,展示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尤其藏族群众讲述的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更令人遐想联翩。

十里丹峡

进入峡口,但见十数里的坡道尽都是红色的土壤,连峡谷两边远远近近的峡壁,也都是无处不红。难怪峡口周边地区有红山乡、红水河、红水坝、红家石滩……的地名。藏族老大爷尕布朗杰说:“从我们的祖先到这里定居就是这个样。”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地方万山重叠,千峰起伏,根本就没有现在的这个峡谷口。祁连山顶上的积雪点点滴滴地融化下来,在山坡下汇集成一个冰川。冰川边上长着遍地仙草,有一只白色的青羊①天天在地上吃草。据说那是一只镇守冰川的神羊,神仙得到它当坐骑,可以腾云驾雾;凡人吃了它的肉能够长生不老。有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两个老汉,他俩都背着弓箭,拿着钢叉,躲在山坳低处窥视着青羊出没的地方,想射死它求个长生不老。这一天早上,白青羊照常出来吃草,两个老汉同时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二箭齐发,白青羊倒在冰川上。两个老汉急步上前,抱住青羊不放,各自都说是自己射死的,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其中一个老汉较有见识,他说:“老哥!你看这射进羊身的两枝箭,有你的也有我的,不如按箭伤位置把羊一劈两半,你拿你射中的那一半,我拿我射中的那一半,你看怎样?”另一个老汉表示同意。他俩刚将各自的箭杆拔出,只见鲜红的羊血像喷泉一样“吐吐吐”从箭眼里喷出来,越喷越多,最后竟像泉水一样“哗哗哗”地流淌开来,霎时变成一股红水顺着山坡流到冰川,血水到处冰川即刻熔化,红的血、白的水融为一体,一直向着北方的低凹处淌去。水到之处山崩地裂,高山一分两半变成峡谷,峰峦往下塌陷夷为平地,红色的冰川水顺着峡谷流向北方的沙石滩。两个老汉也因躲避不及淹没在红水里,冲到峡谷出口处的山坡上,变成两块大石头,矗立在峡谷的东、西侧,远远望去好像两个守卫山口的卫士。据说这两块大石头后来被当地的石匠雕凿成一对石狮子,供奉在文殊山大经堂的山门两侧。现在人们在峡谷里所见到的红色土壤、红色峡壁就是当年的青羊血水染红的。“十里丹峡”这名称是清代一位诗人游览过瓷窑口后写的诗中的一句。

讲述者:李德安藏族老者住在瓷窑口

锁龙峰的传说

进入瓷窑口一眼就能看到在那白茫茫的连绵雪峰中,独有一峰不见一点白色,保持着青山的本来面貌。当地牧民叫它是“锁龙峰”。

相传,在太古时期,陆地上的山川湖海经常更换位置,大海变高山,高山成平地(这就是成语中的沧海桑田)的事是常有的。那时候,祁连山里有个雪海龙王统管着整个大山。雪海龙王为了不使自己管辖的地盘转移到别处去,便呵出嘴里的气来变成白茫茫的雪片,覆盖在各个山头作为记号,并派自己的儿子常年看守着祁连山。那龙太子常年累月住在山坳里,这里察察,那里看看倒也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好多年都没有发生山峰搬移的事件。雪海龙王很喜悦,嘉奖了龙太子。

有一年,西王母在宫娥彩女的护拥下,到小昆仓山参加周穆王的宴会。路过龙太子居住的山坳,有个彩女见龙太子身处雪海,很觉可怜,便将一件彩衣丢下山坳,正巧盖在龙太子身上。龙太子还以为是彩女对他有意,从此朝思暮想好不愁闷。一日,他下决心要到西王母宫去找那位彩女。于是擅离职守奔赴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去会那位彩女。谁知西王母宫戒备森严,龙太子根本无法接近,他只好郁郁而归。等他回到自己的住地时,祁连山中属于雪海龙王管辖的一个山峰跑到青海的羊龙山里去了。雪海龙王得知太子擅离职守,辖地转移的消息后,龙颜大怒,立即降下旨意把儿子锁在一个山峰上,作为对他失职行为的处罚。年多日久,风吹日晒,龙太子的身躯和那座山峰融为一体。从此以后无论天上下多大的雪,那锁龙峰的周围总是片雪不落,四季常青。青稞地的牧民们把锁龙峰看做是预测气候变化的气象台,如果锁龙峰顶上一片晴朗就是晴天;要是山头上雾蒙蒙的,肯定下雨;山头上半明半暗,必然刮风。多少年,多少代,代代相沿,直到今天依然如故。

讲述者:郎吉珍藏族牧民

白马化石

距青稞地村居民区约一华里远的界牌梁①上,有一块约一间房子那么大的白石头,其形状很像一匹白马卧在地上,当地的牧民都叫它白马石。不知是哪朝哪代,也不知是虚是实,反正有这么个传说。

二郎爷②是个铁面无私的公正神灵。他专爱管些人间不平事儿,尤其关心山区的贫困藏民。他能驱邪、逐疫、惩妖、治怪,哪里有灾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给藏族牧民造了不少的福,藏族人都很崇敬他。

有一年夏天,天特别干旱。入夏以来滴雨未落,山坡上的草枯了,山洼里的松、柏树发黄了,地上裂开千万道口子。人畜缺水吃,全村上百口人天天排队在鹰嘴崖下接点点滴滴的吊吊水。人没精神,牲畜乏弱。牧民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南山上的积雪,天天观察着锁龙峰的变化,结果一滴雨也没盼来,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决定跳神念经求雨。于是请来佘念寺③的大喇嘛,宰了两头牛,杀了十只羊,搭起求雨台,念了三天三夜经,跳了一场护法④。折腾来折腾去不但没见落下一星半点雨,反倒引来一场干热风。

一天清早,只见从东北方的天空飞来一只墨里带黄的怪物,那怪物身长一丈有余,腰有磨盘粗细,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所过之处烟尘滚滚,飞砂走石,霎时间天昏地暗,炽热难当,烤得地上草木干枯,土石裂缝。本来就已经旱得九死一生的人畜,再加这怪物带来的干热风,风从山口刮来,火燎火烤,牛羊死去大半,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呀!正在这火鏊鏊⑤上,二郎爷赶来救苦救难。事后才知道那怪物就是山里人常说的旱魃怪。

“遇上旱魃怪,生灵遭殃人受害”,真是大灾大难呀!正当人们呼天喊地,已经绝望的关头,只见一位全身金盔金甲的将军,坐骑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手执银光闪闪的宝剑,紧紧追赶在旱魃怪的身后。那位将军就是救苦救难的二郎爷。二郎爷大声喝道:“大胆的孽畜,你竟敢残害无辜生灵,哪里跑?看剑!”说着就将手中的青铜宝剑抛向旱魃怪,谁知用力过猛,宝剑插进一座山峰(后面讲的“雪峰神剑”即此)。那旱魃怪也不示弱,它返回身来张开血盆大口呼喇喇喷出一股黄气,直向二郎爷扑来。这股黄气立时化为一阵狂风,把个二郎爷连人带马卷了几个跟头。此时二郎爷大怒,使出神威,来了个“托开擒拿法”。这一招要是遇上一般的山妖树怪,准会捏它个肉泥烂酱,可是今天遇到的对手也非同一般,只见那怪物将身一纵钻进云里。二郎爷正要入云擒拿,旱魃怪又从云里窜出来,把脑袋晃了晃,尾巴摆了摆,霎时一股热气冲向下界。这股热气十分了得,热得就像蒸笼里的蒸气一样,扑的人脱皮掉肉。二朗爷见这阵势,知道此妖有些本事,决计一定要制服它为民除害。于是将坐下神骑抽了一鞭,大白马受鞭长嘶一声,四蹄腾空直向着旱魃怪冲去,连扒带踢,又啃又咬,使出浑身威力。旱魃怪知道自己的解数已经用尽,三十六计走为上,便向着来时的方向逃去。大白马穷追不舍,一阵功夫便不知去向。

又过了一阵功夫,只见大白马追着旱魃怪又返回来,一个前边逃一个后边追,一上一下,一旋一转,前堵后截,左右翻腾。此时旱魃怪已经精疲力竭,知道自己劫数难逃,便乖乖地跪在地上求饶。二郎爷罚它变成一只猎狗,帮牧羊人看守羊群。

二郎爷的白马也因劳累过度,卧在界牌梁上喘气不定,任二郎爷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后来竟化做一块白生生的大石头,静静地卧在界牌梁上。有人说二郎爷丢下白马是为了给青稞地的藏族牧民镇妖、驱怪。

这块白马化石,一直在界牌梁上卧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直到1958年被大炼钢铁的人敲碎炼了钢铁。

讲述者:妥立德藏族牧民

雪峰神剑

一进入瓷窑口,远远就可望见在叠嶂起伏的群峰中,独有一峰的半腰间好像有一根车轴那么粗的东西,斜插在山腰间。尤其天高云淡的金秋季节看得最清楚。据说那是早年间二郎爷为降服旱魃①怪抛出的一把青铜宝剑。有几个放羊人都到跟前,他们谁都想拔出那把宝剑,但总是摇着活络,却拔不动。

前面在《白马化石》的传说中已经说过,二郎爷追旱魃怪来到松树洼,眼看那怪即要逃去,遂将青铜宝剑顺手向旱魃怪抛去,由于用力过猛,不但没伤着旱魃怪,反将宝剑插进山峰。二郎爷一心要擒妖捉怪,哪顾得收回宝剑,这才把自己的青铜宝剑留在了雪峰,当地牧民就把它叫做雪峰神剑。

讲述者:妥立德藏族牧民

祭鄂①博的传说

离青稞地村约五华里的正南方,有个用石头垒成的圆形建筑物,当地藏民称它是鄂博台子,也就是他们通常所说的“中堂鄂博”。按藏民习俗每年的农历6月15日是祭鄂博的日子。到了这天,藏民们家家都带上羊头、牛头和香蜡纸表等祭品,到鄂博台子去祭拜鄂博。这一天,还要请来佘念寺的喇嘛念经,牧民们也要烧香、磕头,祈求人畜平安。这祭鄂博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很久以前祭鄂博不用牛羊,用的是童男、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