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人称毽子为“燕子”,并有“踢碎香风抛玉燕”的描述。古籍里也有写作鞬子、蹀的。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有“杨柳儿青,放空竹;杨柳儿死,踢毽子”的民谣,可见冬季踢毽子在那时的北京已蔚然成风。
我小时候最初踢的毽子是纸做的,就是把用过的作业本撕成粗纸条,卷成一团,中间扎个结,然后不停地踢这团纸花。因是“初出茅庐”,踢的时候通常会在毽子上系根细绳子,那纸花在身前身后上下翻飞,有点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味道。但纸毽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往往踢不了几个钟头,就骨头散架,“寿终正寝”。
没毽子踢的时候,我会站在操场一角,羡慕地看高年级女生踢毽子,那可都是鸡毛毽子啊。远远望去,彩色的毽子们上下飞舞,就像飘飘欲落的蝴蝶一般。
看得眼痒痒,我要求加入她们的队伍。踢毽子前要分组,一般分两组,成功率高的一方算赢家。我属于“菜鸟”,好几次因为成绩差拖了组里的后腿,惹得她们很不开心。后来分组时就把我推来推去。我从小自尊心强,意识到自己不受欢迎,就找个理由主动退出了。
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漂亮的鸡毛毽子,成为我在那个冬季最大的心愿。我央求母亲给我做一个,但母亲以“没有鸡毛”为由,回绝了我。看到屋外墙头上“自力更生”四个大字,我决定自己动手。
做鸡毛毽子,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制作材料——铜钱、翎管、鸡毛之类。这天放学回家,一看母亲不在,我立即像老鼠一样窜上楼,东张张西望望,一阵翻箱倒柜,也没找出一个外圆内方的“孔方兄”来。嘴上禁不住埋怨:咱家祖宗怎么穷得连个铜钱都没留下?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割爱,用平时收藏的好多精美糖纸跟邻桌换了铜钱。之后,到村里的裁缝铺门口找来一块漂亮的花布边角料,以备扎毽子用。毽子座上的那根翎管,大多是用大白鹅翅膀上的硬毛做成的。幸好去年春节杀鹅时我留了几根,当宝贝似的藏着呢。现在剩下最后一份材料——鸡毛了。听高年级女生说,鸡毛太软、太硬、太稀疏和经热水烫过失去弹性的,都不适合做毽子,最好的是直接从活公鸡身上拔下来的尾毛,又挺拔又鲜艳又妖娆。于是,在一个放学后的傍晚,我一进村就开始侦察,看见谁家的一群红毛大公鸡正骄傲地站在那儿觅食,环顾四下无人,假装“咯咯”地唤它们喂食,看它们傻乎乎雄赳赳地走过来。近了,再近些!我突然一改和颜悦色,伸出双手一阵穷追猛打。可怜这帮鸡们惊遇强人,魂飞魄散,四处逃亡。鸡们一边逃,一边还叽叽咯咯骂骂咧咧,我一边追,一边龇牙咧嘴上气不接下气。在经历了两次嘴啃泥以后,终于将一只红毛大公鸡抓在了手里。好家伙,挣扎的力气挺大嘛。我迅速用腿夹住它的头和翅膀,双手往死里揪它屁股上的羽翎,终于拔到够数,这才把公鸡给放了。公鸡歪着屁股,一瘸一拐往鸡窝里跑,还不时回过头来恶狠狠地看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莫不是公鸡也会记仇?果然,后来但凡我经过有公鸡的地方,鸡们就扭头奔逃。想必那公鸡无处告状维权,已把我的残暴行径告知全村同胞,让全体公鸡懂得了“惹不起,躲得起”的道理。
尽管在鸡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但我的鸡毛毽子还是如期制作出来了。那毽子蓬松柔软,绚丽斑斓,各色羽毛在翎管上一插形如花瓣,又精致,又漂亮。拿到院子里一踢,嗬!很有质感,感觉特别的“爽”。
为了对得起这只漂亮的鸡毛毽子,更为了在同学们面前做到一鸣惊人,我想我必须拥有高超的踢毽子技术。于是,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在院子里不停地踢、落、踢、落……每次都操练得精疲力竭,汗流浃背。一段时间后,我的踢毽子水平突飞猛进,什么正踢、反踢、侧踢,有时也会来个“金鸡独立”,但见那毽子像彩蝶一般上下翻飞,左冲右突,画出一道又一道迷人的弧线来。
第一次在学校亮出我的毽子和踢毽子功夫,是在一个月后的课间时分,那漂亮的鸡毛毽子一出场,便引来很多女同学的赞叹和围观。我故意将毽子高高地往空中一抛,看这毽子轻盈地飞舞,然后迅速坠下,我云淡风轻地一个侧身,稳稳当当地让毽子落在我的脚面上,在一片惊呼声中,我揣摩周围应该是一片羡慕。也是在那一天,高年级女生主动要求让我加入她们的踢毽子队伍。
童年的冬天,我就这样踢着毽子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