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斜阳猥者勾践
越国和吴国,同为楚国附庸,本属一对难兄弟,如同未庄的阿Q和小D。可惜不甘寂寞的老越王允常,时不时喜欢与吴国搞点摩擦,结果被打趴下,只好乖乖向吴国上缴保护费。
老越王明着斗不过,就暗着来,趁吴王阖闾外出“五战破楚”,带着越兵偷袭吴国,掳掠而归,算是给自己出了口恶气。
几年后老越王病死,儿子勾践走上领导岗位。吴王阖闾趁他立足未稳,南下三百里,一报被偷袭之恨。
以当时吴国实力,打打孱弱落后的越国,好比泰山压卵。但勾践并不示弱,两次派出敢死队正面猛击吴军,但吴军阵形刚整,岿然不动,就像练就金罩铁布衫一般。勾践无奈,找来上百罪犯,编成三排,以剑加颈上得阵来,刹那间纷纷自刎,扑通扑通应声倒地,血溅沙场,看得吴国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队伍随之大乱。勾践挥戈操剑一声呐喊,形成山海之势,把吴军冲个七零八落。最惨要数吴王阖闾本人,中了一箭,感染破伤风,细菌攻心阵亡军中。阖闾死前嘱咐儿子夫差:“必毋忘越!”从此,吴越间结下的仇恨深如大海。
夫差即位,发誓报仇雪恨。吴国人磨刀霍霍,不安中的勾践把大臣范蠡的劝告当作耳边风,决定先发制人。
夫差尽发国中精兵,与越军血战太湖。越军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马,抱头鼠窜,退回浙江。夫差跟在屁股后面紧追,掀了勾践的老窝会稽城。勾践只好退守绍兴东南会稽山,如同寒鸟一般。
勾践危在旦夕,范蠡建议不如投降,以保越国。勾践只好让文种代管越国大事,自己携夫人和范蠡等三百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
到了吴国,勾践俯伏着谒见夫差请罪:“我勾践上愧皇天,下愧后土,自不量力,请大王宽恕我,饶我性命,让我日夜侍候在你身边。”
夫差心软,忘了先父教诲。就这样,勾践夫妇被赶进虎丘山上一石屋里给阖闾看坟,给夫差喂马,服侍夫差上厕所。夫差出去游猎时,勾践跪伏于马下,让夫差踩着他的脊梁上去。
有一次夫差病了三个月,勾践请求吴王召见,得到允许后走到卧室门口,仆人正端着吴王的大小便出来。勾践赶紧下拜:“稍等,请让我化验一下大王的便溲,看看病情凶吉。”接着用手沾了一点粪样,放在嘴里,然后面带喜色,爬进屋里:“下臣勾践恭贺大王,您的病过几天就可以好了。”夫差有气无力地问:“你何以知道?”勾践说:“不治之症粪便是苦的,可治之症粪便是甜的,大王的粪便是甜的。”
夫差大为感动,叹道:“勾践,仁人也。”没过几天,夫差如期病愈,鉴于勾践忠心耿耿,就想放他回去。
那年冬天,在吴国当了三年奴仆的勾践,诅咒发誓报效吴王,千恩万谢离开苏州,带着从此留下的口臭,回奔梦牵魂绕的越国。
到了越国,君臣相见抱头痛哭,立志雪耻复仇。勾践睡在一堆乱柴草上,上面挂一只苦胆,每顿饭前先尝尝苦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在吴国时的苦难和耻辱。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所谓“生聚”,就是生孩子和攒粮食),越国人的家里,除了粮食,就是满院子爬的小孩儿和猪崽。
这时勾践又接受文种比较下作的“攻吴要略”:不是经济瓦解,就是拿糖衣炮弹拖对方领导干部下水。吴王一高兴,给越国增加封地,并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为试探吴差是不是真的把父仇彻底忘了,勾践在越国丰收之余派人到吴国哭穷,说粮食绝收了,人民饥乏。好心肠的夫差就像希望工程中的大老板,拨出大量新粟给越国。
次年,越国把上好的粟米,蒸了,再晒了,还给吴国,让吴国人当种子用。吴国人把做过“绝育手术”的种子撒播在地里,一棵苗也不长,是岁大饥。
最厉害的是越国培养了西施。这个女地下工作者,经过三年的魔鬼式训练,成功打入吴国的核心机构,让夫差沉溺于骄奢淫逸的温柔乡中。
吴越争战持续20余年,以吴国的灭亡、勾践终于圆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画上句号。坐稳江山的勾践,不甘卧榻之侧有人鼻息,将劳苦功高、机谋过人的文种给杀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髡发文身的滨海小国以如此迅猛的气势登上国际舞台,很难让自恃文明开化的中原列国心悦诚服。纵观勾践一生,心机隐忍赴吴为奴,毫无做人之骨气,更非大丈夫真男人所作为。看他卧薪尝胆咬牙切齿的模样,暗通吴太宰伯嚭的阴谋窃笑,以及后来兔死狗烹的狭隘冷眼,完全表现出人性中阴冷、卑鄙、猥琐、自私的一面,决非主流道义所能容。如他能算叱咤风云激荡时代之英雄,世人除了心寒,还能说些什么?难怪孔老夫子感叹:“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太白又在叹息什么?
智者范蠡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范蠡做到了。
“艳色吴王嗜好投,苎萝村内美人求。居陶业振工牟利,霸越功高早退休。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这首题为“范蠡”的七言律诗,为清代诗人徐公修所作。他举重若轻地向我们展现了2400多年前诸侯混战、干戈连天的动乱之象,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范蠡的个人魅力。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出生在楚国宛城一个偏远的山村里。小时候常常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呆,当地人都把他看成一个狂生。《易经》说“一个人有高出世人的才华,一定会有不合世俗的毛病”,指的大概就是范蠡这种。
司马迁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史记》虽然未对他单独立传,仅在《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关联交易”提及,但太史公对范蠡还是欣赏的。
公元前494年,勾践伐吴失败,求计于范蠡,范蠡献策:“只要能保住国家,可以不惜财宝,甚至称臣于吴国。”不仅如此,范蠡还挺身而出,跟随勾践到吴国去当奴隶,既帮勾践应付复杂的局面,同时想方设法让夫差宽赦,让勾践回国报仇雪恨。在吴期间,仍不失君臣之礼。吴王对范蠡说:“我听说有节操的女子不嫁给破败的人家,仁人贤士不在灭亡的国家做官,如今越王不修德政,国家已经将要灭亡。而你和你的主人都成为奴仆,一起来归顺吴国,难道不觉得鄙陋吗?我现在想赦免你的罪过,你能改过自新,离开越国报效吴国吗?”范蠡说:“亡国之臣不敢议论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谈说勇敢,我在越国为臣时不忠诚不守信,如今因越王不遵从大王的号令,调动军队与大王对峙,致使我们犯下罪孽,君臣一起投降。承蒙大王大恩,使我们保住性命。我希望入内能为大王扫除不洁,出外能供大王驱使,这是我的心愿。”夫差这才知道劝范蠡归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范蠡待机而谋。归国后,范蠡对越国内政、外交及军事诸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被动时,不宜过于退缩不前,占上风时,不可过于显露,不可贸然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
是范蠡一手操作,将西施这一柔弱似水的江南女子推上历史舞台,推到一个让越国人敬仰、吴国人咒骂的尴尬境地。当范蠡把她当作礼物送给夫差时,她已是范蠡手中的一枚骰子,用她的生命、美丽,去面对家与国的赌局。
阖闾—勾践—夫差,历史的轮回如此的短促,报应却是如此的笃定。成王败寇,这就是历史。如果勾践最终没有成功灭吴,他和范蠡不过就是一对没有廉耻的亡国君臣。
范蠡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成功之后能看清形势,远离是非之地。在成功灭吴之后的庆功宴上,他看到所有的人都笑了,唯独勾践心事重重。范蠡就知道形势复杂了。他在归隐前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惜文种对“范氏定律”愣是没有反应过来,结果被主人杀掉。
范蠡是个极具隐忍特性的智人,或者说是谋士。擅长运筹帷幄,善于权谋和应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论语》说:“摆出各人的才力,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胜任的就加以撤换。”这是侍奉国君的原则。范蠡深知在君王前露出智慧是要付出代价的。勾践可以从臣变为君主,但范蠡只能永远是臣。臣是忠是奸,是廉是贪,是智是愚,是刚烈是柔媚,这对于君主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臣我是君,你是否对我有用,或者说,我是否需要你,这就是君与臣的微妙关系。于是范蠡采取了另一种置身事外的生存方式——隐遁山水间。范蠡的退隐既有“功成,身退,天之道”,顺应自然的信念;也有“狡兔死,走狗烹”之顾虑。
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一再重演,飞蛾扑火的事情也不曾少过。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人,有人为己。无论为什么,结果都差不多。是这些人都不如范蠡聪明?显然不是。中国的士人都深谙历史,但只有等到人头落地的那一天,才会想起全身而退的范蠡。
“他人不识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他人是谁,且不去管它,而同在江南的三湘弟子们,对这扁舟之意却已深深地领会。
唐朝柳子绪是这样评价范蠡的: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尝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
狠者文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的信摆在案头。文种惨淡一笑,并不理会。文种的朋友,越国的栋梁,曾随勾践一同灭吴的范蠡走了,而文种今天也要“走”了。文种缓缓地踱过去,凝视了一下放在桌子上勾践留下的那把剑,剑柄上赫然刻着“属镂”二字,差点把文种噎得喘不过气来。不就是这把剑吗,结束了伍子胥的生命。是它,让一个忠魂含恨千古。
那属镂寒气逼人,锃亮的剑面仿佛还留有伍子胥自刎时仇恨的目光,此刻正愤懑地看着他说:“文种啊,做人不能太狠了……”文种轻叹一声,喃喃自言:如果当初夫差没有赐属镂给伍子胥,越国人就不可能轻易打开吴国的大门,而始作俑者就是我文种啊,难道我忠诚自己的国君也有错吗?就得有善始恶终的下场?
其实文种早已无悔无憾。二十年前的那次饯别,君臣相对,酾酒临江,文武百官,莫不垂泪。世人只道勾践忍辱负重,谁知文种独守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的苦难?可悲的是,二十年的坚守竟换回一把利刃!也罢,当年是文种离间让伍子胥死于属缕,如今我当与子胥同游!文种拔剑大笑:“后百世之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
文种,名会,字子禽,原本是楚国人,曾做过楚国的南阳太宰,因过于沉郁,想投明君,用自己的智慧干一番事业。于是驾车拜访范蠡,一见如故。后成为越国重臣。
越王入吴为奴后,文种以相国身份守国。正因为这份巨大的信任,使他觉得自己即使为勾践死上几回也心甘情愿,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勾践归国后,文种将量身定制的“灭吴九术”献与勾践。九术中最传为美谈的,就是培养了西施。文种想出来的计谋,招招不离夫差的死穴,比如向吴国赊新粮还熟种,确是“一石三鸟”的毒计,它既暗中观察了吴国对越国的态度,又解决了越国粮食不足的问题,再为来年还熟种埋下伏笔。这一计的实施使吴国次年遭遇灾荒,哀鸿遍地,民不聊生。另外如挑拨离间,拉拢伯嚭,孤立伍子胥。这一计的实施最终使吴国忠臣遭杀,良臣遭弃。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在文种的辅助下一举灭吴。范蠡给勾践写了辞职信,勾践极力挽留,但范蠡还是走了。文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他觉得勾践不会如此忘恩负义,也不会对功臣下如此狠手。可惜历代帝王最敏感、最提心吊胆的事情,就是身边的大臣聪明过头。古今多少英雄来去匆匆,有谁能打破“范氏定律”?
文种眼见功臣纷纷离走,因内心忧虑而没有上朝。有人乘机向越王进谗:“文种曾放弃宰相职位,一心辅佐大王称霸诸侯,然至今官职不见提升,爵位不见加封,所以心怀怨望,不来上朝。”没隔多久,越王召文种问:“我听说一个人要了解别人还比较容易,要了解自己却很难。作为相国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文种说:“可悲啊!大王只知道我的勇敢,却不知道我的仁爱;只知道我的忠诚,却不知道我的信义。我说过一些奇怪的话,打了一些荒唐的比喻,本意是尽言竭忠,以致冒犯了大王,但我不敢因为贪生怕死而不说,宁愿说了之后而被处死。伍子胥和范蠡先后对我说过,狡猾的野兔捕光以后,好的猎狗就将被烹煮,敌对的国家一旦消灭,出谋划策的大臣也必定死到临头了。”勾践默然不语。越王在赐文种死的时候,竟然用了这样荒唐的理由:“寡人用先生九种谋略中的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六种在您那儿,何不替我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
佛家说“善因得善果”。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不知道重情重义算不算是一种善?聪明的文种没想到自己给别人出的计谋会用在自己身上。“往天上吐痰,最终总会落到自己身上。”
春秋战国是中国最富于创造性的时代,与此同时代的古希腊也出了几位哲学家,最为经典的是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赫拉克利特,而文种却踏进了与伍子胥同样湍急的河流。有句话说:“只图一个好的开头而不管怎样收场,最后必然没有好的结果。”
《越绝书》说,夫差杀伍子胥是“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那么勾践容不下文种又是什么原因?文种曾给越国立过赫赫战功,后来有些居功自骄。勾践也知文种是仁德之人,但又觉得他有些不大可靠。文种在替吴国传话时曾多次说:“君子不应该去迫害走投无路的敌人,不应该消灭已经服罪的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评论伍子胥、范蠡和文种时有一段话:“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留名。种留封后,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第一代君主除功臣,第二代君主举贤良。可怜的文种!
谍者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
美女总是与“红颜祸水”连在一起,唐代罗隐这首《西施》,算是给西施正了一次名。
英雄征服天下,美女征服英雄。用美女作为“使臣”叫美人计,是三十六计第六套败战计中的第一计,是反败为胜的首选计谋。原文是:“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伐其情,即利用其美色瓦解敌人斗志,且屡战屡胜,所向披靡。史书里记载的都是男人们如何反败为胜的故事,因为那故事是男人策划的。而美丽的女主角,则被淹没在“红颜祸水、美女亡国”的唾沫中。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居处荒僻,家境清贫,常在若耶溪边浣纱度日。某日范蠡信步行至一小村,但见峰峦竞秀,云水环绕,一道清溪,细流曲折,沿溪望去,桃李成林,松柏苍翠,郁葱之中,似有柴门隐约,竹篱依稀。范蠡疑入仙乡,不禁沿溪而上。一阵香风扑面吹来,范蠡大为惊异:“此气似兰非兰,芳泽之味决非花香。”正猜疑间,突然看见一女子在溪边浣纱,香气正是自此而来。那女子目如秋水,顾盼生姿,让范蠡暗生惊异:“想不到这红尘之中,居然有这样的美女。”
西施入越宫以后,范蠡授以机宜,教授宫廷礼仪,熟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经过三年特工式的训练包装,终被送到吴王宫中。
此时的西施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浣纱女,她要用自己的觉悟以身报国。而吴王自从见到西施,每日在姑苏台纵乐,于灵岩山筑台,开玩花池,辟采香径,凿碧泉井,建馆娃宫。早晨西施梳妆,以池为镜,夫差亲自为她撩发,深情款款地说:“以你的娇妍,映在水里,水也生媚。”春光明媚之时,夫差采撷下最艳丽的花朵,插在西施的发上:“你如果日夜立于万花丛中,我不知花长得像你,还是你长得像花。”夏天到来的时候,两人驾一叶轻舟,于香水池中赏莲弹琴,笙箫迭奏,歌声悠扬。秋高气爽时节,偕西施登馆娃宫,朝歌夜弦,宴赏不息。冬天晨霜晚雪,夫差与西施身着狐裘,坐香车寻找寒梅开放。
吴王对西施的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西施爱吃鲜鱼,嫌御厨所进的鱼不新鲜,吴王就筑城养鱼,城通太湖。西施喜欢吃鸭,而鸭的喂法必须用香料拌米,加入脂油,这样吃起来才可口,夫差就建鸭城以畜鸭。西施又好吃嫩鸡,吴王就造鸡陂,以供西施食用。西施爱饮女贞酒,那酒出于绍兴,吴王就命越国每年进贡,以备西施之用。不料进贡的酒远道而来,到吴国时都已混浊,吴王又建酒城,仿照女贞酒的制法,酿酒以供西施饮用。
吴亡后,西施便“不知所终”,因此也成了后人议论最多的一位美女。有人说西施失身于吴王,忍辱负重十年,事毕后自沉于太湖中;也有人说西施感恩于夫差的宠爱,遂从一而终殉情投江了;还有人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去了……
美丽绝伦的西施,在用她的女色征服吴王的同时,不可能不感动于一代英雄的真情真义。而一个要务在身的女间谍,必须绝情、绝义、无我,和职业杀手一样。西施却对宠爱她的夫差动了凡心,又在这种矛盾中与夫差做了十三年的夫妻。这十三年是怎样漫长的煎熬啊!让一个富强的吴国成为降国,使一个曾为阶下囚的越国成为强国。这十三年又是怎样的残忍啊!日夜想着枕边的人就是你的敌人,而这个敌人逐渐变成你离不了的爱人。你希望他早点灭亡,又怕他灭亡,这是西施的痛苦;明知自己的女人是个间谍,又无法改变这份如痴如醉的爱,这是夫差的悲哀。
故事中的美女总是与政治关联,倘若没有政治陪衬,就不会留下故事。美人计,让多少伟男蒙羞,让多少美女流泪。而西施留下的,只有两行清泪、一声叹息。美人计中的美人,带着一份只有她自己知晓的凄苦,像一片轻纱,将自己投在历史的烟波中,不再辩白,任后人评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西施又是哪一种人呢?
月洒吴钩男儿恨,宁愿西施掩柴门!
仁者夫差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诗人李白当年游玩越中时所写的《苏台览古》。苏台即姑苏台,是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此诗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君不见,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一切已化为乌有。只有高高悬挂的那一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也只有它,照见过当年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夫差和西施的模样。
夫差是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
当初阖闾临死向夫差说:“必毋忘越!”夫差答,不敢。继位后加紧操兵,两年后大败越军。越王勾践领残兵五千求和,并愿以自己为吴国臣奴,夫差说:“我这样饶了你,就是对我先君的背叛啊。”说归说,最后还是与越国谈和了。后夫差高瞻远瞩地做了结论:“寡人将有志于中原。”言下之意,是不愿意把力量牵扯在小小的越国。夫差这一决策,是符合他北上争霸的战略目标的,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掉他一样。夫差就像松鼠,喜欢把好东西留到后面吃;或者像蜗牛,做事总要留个尾巴;或者像猫,喜欢玩弄耗子。总之,他以为天下无贼。
夫差的致命失误,就在他没有屠城,没有派重臣进驻越国,控制越国内政外交,把勾践傀儡化,把政权风化,这就是夫差怀柔。当然,不消灭附庸国可以节省军队,甚至让附庸国出兵助你去打别的国家,从而促成霸业。如果吞并对方,就会消耗较多的国力。因此,吞并越国还是将越国作为附庸,是一个各有利弊、难以权衡的难题。在攻破越国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间,吴国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安全的后方,并借助越人的财物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对外争霸的胜利,使国家影响力一直扩张到中原。
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时期希腊奴隶伊索有一则“蚊子战胜狮子”的寓言。夫差不相信在自己面前信誓旦旦、卑微如狗的勾践会翻脸不认人。他太相信人情了,相信这么多年扔在勾践身上的感情不会付诸东流。于是率境内全部精锐,尽国府积蓄,挥师千里,北上争霸。而这时的勾践,正在四百里以南的绍兴郊外,虎视眈眈地盯着吴军动向。
夫差率大军贯穿江苏,北上山东,西行河南东部,水路两千里,在黄池与诸侯约齐,准备争霸中原。看吴军真的走远了,越国突然对吴发动袭击。留在吴国的都是老弱,两军力量对比立刻扭转。腹背受敌的夫差顿足道:“勾践背信弃义,反复无常,拥众叛乱,怎么这么无赖啊?”是赶紧回去营救,还是留在这里争霸?夫差有些疑惑。“眼下当务之急是在黄池争霸,执诸侯各国之权柄而反击越国。”这是吴王的最后结论。
等筋疲力尽的吴军赶回老家,已是当年的冬天,家乡哀鸿遍野。笠泽之战,夫差整整抵抗了三年,快赶上特洛伊战争了。到了第三年的末尾,吴军弹尽粮绝,路有死尸,巷多哭声。夫差连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紧随赶到,围山三层,跟当初吴王在会稽山围住勾践一样。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夫差却没有勾践那样幸运。夫差也向越国请和了,但勾践不肯。面对现实,夫差选择了自杀。是无颜承受亡国的羞辱,还是无法面对西施的背叛?这个千年之谜又有谁能解答。而整整三百余年的春秋时代却就此结束了。
当年夫差一看勾践哀求,宁可自己不报父仇,也要饶恕勾践性命,还说诛杀降服的人,将会祸及三代。看见勾践在石室养马的可怜相,就放勾践回国。看见越国人饿饭,马上心慈,借粮给越国。他杀伍子胥是一次意外,杀了后又立刻后悔,以致临死前要求用布蒙上眼睛,这样才能有脸去见死去的伍子胥。在西施面前,他会用一个王者的语气,表达心中最缠绵的感情。时人说夫差“吝啬又心软”,吝啬就是不愿意赏赐贤能之人,心软就是不能惩罚奸人,十足的妇人之仁。
历史人物是不是一定要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就算有,也只能是忠臣与奸臣、勇士与懦夫之分。勾践杀功臣文种,纯粹是生硬的阳谋。夫差没有勾践狠,所以历史惩罚他败在“大丈夫能屈能伸”或“一肚子坏水”的勾践手下。夫差虽然国破家亡为天下人耻笑,但作为人,他做事光明磊落,比勾践更有正常人的情感,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耿者伍子胥
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的死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夫差“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子胥引剑前曾大叫:“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挂在东门,我要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入吴国。”那呐喊蕴含的是何等的壮美和凄凉!至今苏州胥门尚存,而故事中的“狼烟烽火”已成岁月光阴一梦蝶。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他把伍子胥尸体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据传伍子胥魂归大海后,经常驱水为涛,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击,闻百余里,偶见其乘着素车白马,显立潮头,以溺杀人,成就钱塘江大潮成因之另说。
几年后,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蒙面而死。
伍子胥是楚人,名员。当年楚平王要杀伍子胥的爹,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父亲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都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后父亲和哥哥被杀,伍子胥四处逃亡,就有了“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的传说。
伍子胥先逃至宋国,再逃到郑国,最后逃往吴国,胸中始终回荡着一股愤懑之气。到了韶关,当时追兵已在后面,伍子胥躲到江边,一渔翁见情况危急,为其渡江,伍子胥过江后欲送百金之剑作为谢礼,渔翁拒收曰:“楚平王下了命令,有人抓到伍子胥,犒赏千两黄金。现在我不要楚平王的千两黄金,要你价值百金的剑做什么?”
伍子胥来到吴国,掀开了吴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伍子胥向当时的老吴王阖闾提出“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破冰之势横扫中原。一个弱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振兴。
伍子胥当然没敢忘记报父兄之仇,可惜大仇未报,楚平王已死。当吴国攻破楚国国都时,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挖出他的尸体,狠狠鞭了三百下,算是报了父兄之仇。后楚臣申包胥派人对伍子胥说:“你的报仇太过分!我听人说,人多可胜天,但天道也能破人谋计,你从前是平王臣子,现在却污辱他,难道这不是丧尽天良的极端行为吗?”伍子胥说:“我的处境正如太阳下山,但路途仍遥远,所以我倒行逆施。”
吴国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吴越之争开始时,伍子胥作为吴国的老臣,将原先“南服越人”的既定国策改为“南灭越国”,这一策略与夫差的“南络越人,北上争霸”战略相差十万八千里。正是这一策略的异同,注定了伍子胥后半生的悲剧。
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偕妻赴吴国为人质。当夫差准备放勾践等人回去时,伍子胥吼道:“勾践是个贤君,文种、范蠡都是良臣,放他们回去,必定生乱。我们攻克了越国而不把它纳入自己版图,等于违背上天的赐予,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其后勾践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亡国之祸,数次进谏,夫差却偏信奸臣伯嚭谗言,让一旁的伍子胥干着急:“当狐狸和野鸡在一块玩的时候,狐狸将身体伏下去,野鸡就非常警惕,鸟兽之间尚且用诈术互相接近,何况人和人之间呢?如果把小狼养在家里,它的心性总是野的。老鼠在墙上打洞,它根本没把墙放在心上,但墙却永远记着老鼠对它的伤害。”
正直的伍子胥坚决不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他担心国事如同担心家事,为了劝阻夫差,不顾君王喜怒,不断说真话,提意见,总不肯放过匡正的希望。在直谏无望时,他对儿子说:“眼见吴就要灭亡,你不必与吴同存亡!”遂把儿子送到齐国。或许是天道的惩罚,或许是夫差的错误,无论如何,伍子胥因执着而死。
伍子胥对夫差战略的不苟同,已经超出了语言进谏的限度,从干扰夫差北上争霸,到送儿子去齐国,都有点动摇军心。伯嚭的挑拨,使夫差对伍子胥的忠信彻底产生了怀疑,也促使夫差对伍子胥动了杀机。
直言贾祸。犯颜极谏,龙颜就要大怒,就会遭遇杀身之祸,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韩非子总结七种错误的说服君主方法,伍子胥占了两种:一是君主有错,明言而挑其错,进行人身攻击,给君主扣上恶名大帽子如桀纣;二是强迫君主做他所不能做的,或是中止他所不可能中止的事。
夫差和勾践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企望励精图治的君主。伍子胥之死,死在他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上,即帝王统治国家的根基就是要确保王权的至高无上,而他功高盖主并且恃功自傲,一而再、再而三地当众指责夫差,让夫差威信扫地,夫差想不杀他都难啊!
作为军事家,伍子胥是成功的;作为政治家,伍子胥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夫差北进中原的勃勃雄心;其次,高看了自己在吴廷的影响力。却不明白,一只积蓄了巨大能量的铁拳砸出去,必须要有适合的时机。范蠡在闻知伍子胥遭遇时是这样说的:“明知天命而不肯屈从,明知危险而不肯离开,这样还称得上有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