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调查手段与方法。设计调查方案时,选择与确定调查手段与方法十分重要。要在“方案”中说明选取哪一种方法为主、哪一种方法为辅,并同时说明选用哪一种手段为主、哪种手段为辅。还要把问卷表、谈话计划、登记表、评价量表、统计报表、调查提纲等一并制订出来,附在“方案”后面。如果是几种方法、手段综合运用,还要说明各种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以及各种方法与手段的协调用与综合安排。
8.调查步骤与时间安排。“方案”要说明调查过程和时间安排。如,调查分几步进行,每一步骤的具体内容、具体要求、各阶段时间分配、起始日期和工作完成期限等。
9.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调查研究是一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时间性强的工作,必须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做保证。通常要建立的制度有:学习制度,通过学习方针、政策、理论、原则、经验、信息和科研方法等武装头脑,提高科研水平;还要建立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材料制度、研讨、论证、检测、验收等制度。
10.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是调查研究任务能否完成的组织保证。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好组织和人员安排。首先要建立课题组,负责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协调。其次要按调查研究的专业需要安排好科研人员,并明确承担人与协作人,做好专题分工,搞好合作。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还要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尤其对承担某方面专业的科研人员,除了做一般培训,还要做专业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五、教育实验方案设计
科研人员在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之后,就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最佳的实验方法、途径和手段,设计最佳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实验的总体规划,是参加实验的所有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本依据,是把实验工作落到实处的计划保证。设计“实验方案”时,先要在头脑中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实验试图发现或解决什么问题,有几种可能的假设,运用什么类型的实验方法,怎样选择实验对象,采用哪几个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采用什么仪器设备,实验中哪些干扰因素应设法排除,哪些次要因素要暂时撇开,可能会有哪些偶然因素发生,这些因素会对实验效应产生什么影响,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假如某些因素改变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此外,在设计“方案”时,还要特别重视下面三个问题:第一,对比问题。对比就是设计与实验班条件相似的对比班,在比较过程中使实验结果得到充分显示。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将无法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实验将失去意义。第二,控制问题。通过对控制班全面地严格控制,排除一切无关因素的影响,让实验措施所起的作用,在实验对象身上充分反映出来。第三,重复实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应该事先做好重复实验的准备。
“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应包括:(1)实验题目。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力求题目能同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合。在确立题目名称时,要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和课题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题目名称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名称可以揭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提出假说)。一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是随着假说建立起来的。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的设想、实验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对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所以,研究人员必须在设计方案时,对假说的建立,予以特别重视,经过反复地、科学地论证后,准确无误地写在“方案”中,为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的确立提供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定义。“方案”中要明确、具体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操作定义。首先要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其次要明确操作定义,使研究人员思路具体、明确,防止概念不清,引起无原则的争论,要使研究工作人员始终在不偏离实验目的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研究。(4)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一项科学实验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作导向,并使实验自始至终在正确的原则控制下进行。如:一项“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确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指导,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宗旨,以加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和整体性、有序性、可行性等原则,力求实验的科学性和高效度。”教育实验不仅要运用一般原则,还要选用题实验特殊需要的一些特殊原则。如,一项“小学美乐教育实验”,采用的特殊原则有:环境陶冶原则、情感转化原则、和谐奇异原则和教育期望原则等。(5)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必须说明实验对象,既要说明所选的是怎样的对象、人数多少;又要说明对象是用什么方式抽取的;还要说明实验对象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以及怎样施控等情况。(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实验形式与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性质、任务、类型和条件来确定。首先要说明实验形式是采用单组实验、等组实验或轮组实验;还要说明确定反映研究对象特点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怎样揭示这些指标,结果分析时又怎样处理这些指标。确定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与指标的多样性,接着要说明实验的处理程序和具体内容以及实验中准备控制的因素等。最后还要说明实验结果用什么方法测量,在什么时候测量等。(7)实验测查统计与评价。实验测查与评价是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方案”中要说明用什么方式测量、统计和评价,在什么时候测量、评价等。测量与评价实验结果,既要作定量分析,也要作定性分析;既要有精确的量的表达,又要有质的描述。此外,还要对减少可能产生的误差予以特别的注意。(8)建立必要的制度。课题实验是一项计划性极强的科研工作,科研人员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所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就必须按实验工作的需要,制订出必要的工作制度。如实验操作制度、材料制度、控制制度、检测评价制度、分析论证制度、鉴定验收制度以及必要的会议学习制度等。(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教育实验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必须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组织领导工作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①建立实验领导机构;②选择实验教师;③组建实验指导机构;④培训实验人员。
六、教育总结方案设计
教育总结方案是关于整个教育总结过程的构想,是总结工作进行的总体设计、系统安排。方案内容应包括:
1.总结题目。总结题目是总结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总结内容的重点说明。一个恰当的总结题目,在教育总结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个城区,组织人力对社区教育进行总结研究,拟定了总结题目是:“从我区社区教育的开展,看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
2.总结研究任务的提出。“方案”要明确总结研究任务提出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教育总结,要总结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摆出总结的必要性和根据。
3.总结目的。根据教育总结的构想,“方案”要明确提出总结研究的方向。即通过对某种教育现象的总结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程度、使之起到什么作用。使科研人员在总结研究中,始终把总结的方向和在总结的目的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工作。
4.总结对象。选择、确立总结对象,是总结研究是否具有价值,能否达到总结研究目的的重要前提。教育总结,不仅要选取先进的、典型的教育现象作为总结研究的对象,为了全面地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要通过对反面现象、后进的现象的总结分析,来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育总结中,反面的教训也是可贵的。因为只有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才能使我们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5.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教育总结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概括,使教育现象上升为理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对于教育现象的一些有关的事实材料的搜集和对于研究对象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便成为总结研究的基础。因此,必须在总结课题确定之后,围绕总结课题的中心内容、总结目的、任务与要求,安排好搜集哪些文件、数据和理论文章,借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安排与总结课题有关的国内外信息资料。掌握了以上资料,才算找到研究这一课题的根据,才能避免走弯路。在安排好搜集哪些资料的同时,还应明确资料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6.指导思想与原则。(1)客观求实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性原则。
7.步骤与时间安排。教育总结接触群众面大,涉及内容广,时间性强,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出总体规划和阶段的具体安排,特别要切实做好时间和阶段任务、内容、层次以及具体工作方法等安排。最好要订出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以便总结工作能够纵向衔接、逐渐深化,有序而不乱。教育总结大体可划为三大阶段。准备阶段:确定方向、搜集材料、制订计划、编写总结提纲、培训人员等。实施阶段:调查摸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材料、搞好论证等。总结验收阶段:总结、验收、推广经验。
8.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教育总结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想要按期完成任务,必须根据课题任务量大小以及时间安排要求,组建课题的领导机构和安排相宜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开展工作。综合性总结或某一专业性强的总结,还要聘请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参与。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对参与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方案”应对培训做好安排。
9.建立制度,强化纪律。科研制度与科研纪律是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的组织保证。主要制度应有: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会议制度、民主集中制度、材料制度、保密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