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1)班教师朱稼香开展作文自改互评的实验。这个班的作文从自改、互评到评改,每个学生有两个得分:作文分和评改别人作文的得分,两者相加是每个学生的得分。这个活动过程成了研磨章法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树立竞争和合作的意识,成为激励每个同学奋进的强劲动力。作文自改互评活动,改变了人为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板块的机械局面,变成交叉式的多向思维流动,充分发挥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崇明中学高三(8)班13位小先生上讲台的故事,堪称自主教学舞台上的新鲜事。这个班小先生上讲台已经半年多了,每周二、三次,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小先生们说:“多了份自信!”“大备课中找准适合同学们胃口的题目,真难:把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讲出来同学爱听!”学生们反映:“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不错。”班主任沈春泉说:“学生上讲台,除了在学习上为课堂教学‘拾遗补缺’外,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班主任的很多烦心事都由小先生做掉了。学生的能力提高是绝对的,他们提前适应社会需要,这个意义不可低估。
上海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始当小先生,教师在教完同类文章的一两篇课文后,学生自告奋勇地自己备课、写教案、找资料;自己上台教课,教师从旁指导。师生同学习、共探讨,一齐商量回家作业,学生互批作业,即时反馈,形成一种师生“共教”的教学模式。这所学校在“少教多学”的基础上向“自学为主”纵深发展。在五年级能开设“独立阅读讨论课”,由学生自己组织提问,自己组织回答。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给每个组记分。在这样的课中,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注意力自动的高度集中,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这所学校还实行弹性管理,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毕业,对于学习上有特长的学生,促使他们冒尖;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自学申请免修部分内容,获准后可不跟班听课,按照个人计划自学。该校教室还给优生一个“特权”,即如果今天上课内容已经掌握,可把教师发给的一块牌子竖在桌子上,以示“请勿提问我,我在干其他事”。到七、八年级后,他们把几个发展特别好的学生从班里抽出来组成“小组”,为他们另排进度授课,以满足他们特别强的“消化能力”的需要,允许他们随时毕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立“振兴小组”,动用各方力量对他们进行“综合治疗”。
例:一节自主教学的高中语文课
——《庖丁解牛》课堂教学实景
山东省高密四中侯宗凯
1.导入新课,确定学习重点。
老师:中国的寓言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就是一篇广为传颂的代表作品。我国寓言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中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应首推庄子。庄子的寓言作品想象丰富,文笔洒脱,气势壮阔,今天我们学习的《庖丁解牛》就是他的寓言代表作。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有两个:(1)理清文章思路。(2)辨析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的词、句。
2.交代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
老师:这篇课文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抢答、小组与小组互相竞赛的办法来解决。现在,我们把组分一下(每4人组成一组,并确定组长)。请同学们看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下发早已印好的思考题)。我们共设计了14道题目,每答对一个,小组得分2分;其他不在问题纸上的题目,每答对一个,小组得分1分。学完课文后,上报得分情况,看一下哪个组合做得好,问题解决得快,解决得多。(2分钟。)3.教师:现在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朗读。4分钟。)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教师:我们开始讨论问题。讨论时间15分钟,组长组织并做好答案。
5.班内交流讨论的结果。
(学生抢答,教师点拨)
(1)“庖丁解牛”这个题目该怎样解释?学生回答后提示“解”此处不能理解为“割、杀、宰”,而应释为“分割、肢解。”
(2)课文描写庖丁解牛场面的句子有哪些?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有哪几个?(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触、倚、履、琦”4个字,并指明“倚”与“琦”的不同。)(3)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绘可以看出庖丁解牛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你能用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吗?(学生: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左右逢源。)(老师让学生记下。)教师:同学们找的这些成语都很恰当,概括出了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他已经不是在解牛,而是在合着《桑林》优美的旋律表演着一组优美的舞蹈动作。
(4)用两个字概括第一段段意。(学生概括,教师板书:解牛。)教师提示:在这一段中要注意“为”的用法。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个句子中,“为”应该解释为“替”或“给”,是一个介词。
(5)看到庖丁如此高超的解牛技艺,文惠君感觉如何呢?请用3个字概括第3段段意。(学生回答。)教师:因为有这样的疑问,就自然地引出了庖丁的问答。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
(6)庖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熟练的程度,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什么?(学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教师:他的解牛技艺能够如此精湛,原因就在于他喜欢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因为能够抓住规律,就超过了一般的技术领域。注意这句话中的“进乎技矣”的解释:“乎”,介词“于”,“进”即是“超过”,“技”指“技术领域”。继续回答下面的问题。
(7)庖丁解牛有哪3个阶段?他在解牛过程中遵循了一个怎样的解牛原则?(学生回答。)教师:庖丁在刚解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无非就是一头完整的牛,因为这时他对牛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3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板书),应该解释为“未曾”,几年过后,一头牛在他眼前成了一件随意拆卸的东西,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因为几年之后,他的解牛技艺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牛的认识也从外部深入到了内部结构。现在我们也把技艺达到很高的程度称作“目无全牛”(板书)。到了现在他的解牛技艺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谁起来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教师:只凭意念来解牛,真正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学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8)庖丁谈完他的解牛过程后,接着把自己同其他厨师进行了对比。哪些厨师?他们怎样解牛?庖丁的刀用了多少年?解了多少牛?现在刀刃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教师:在解牛过程中,他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请哪位同学起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教师:点拨后,用画好的牛的草图演示“游刃有余”,并对它现在的意思作出解释。
(9)庖丁解牛的技艺如此高超,在一些关键地方概括吗?(学生回答。)(10)庖丁解牛后的表情怎样?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学生回答。)(11)用3个字概括第3段段意。(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庖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庖丁的解牛技艺之所以到如此程度,关键在于什么呢?(学生:抓住了事物本身的规律。)教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一齐朗读这段文字。(学生齐读第3段。)(12)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话感受怎样?他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从语气、句式上。学生:应该是心悦诚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句话。)教师:同学们要注意文惠君的身分地位,这样才能想象出他的手该怎样放,头怎么样,眼神如何。谁站起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比刚才好多了。我朗读一下,同学们看怎么样?
教师表演:并提示本段应该注意的词语为“族”。(板书。)(13)用3个字概括第四段段意。(学生回答。)(14)通过学习这则寓言,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作者的本意是否也是这样?(学生回答。)教师:我们做事情也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注意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同时要注意庄子的这则寓言主要在于提示养生的道理,消极避世,逃避矛盾,这一点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的。
6.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理清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该注意区别的词语、句子(详细提示),同学们课后注意朗读和掌握这些词语。
7.公布各组得分情况。(下课。)
(原载《山东教育》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