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45988800000014

第14章 从知际教学到人际教学(2)

但是,现行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却重视不足;过多地强调竞争与个人的活动,大多数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和学生团体活动的情况还不多见。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技能,而且往往只能养成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利己行为。实践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为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个最具合作性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应运而生了。合作学习法于本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国。从本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研究教育中的合作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来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等。由于合作学习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达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因而备受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与喜爱,很快就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强调生生、师生合作,而且还要求教师与教师也就所授课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显示了令人瞩目的实效。

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活动,而是将竞争活动纳入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使它们融合统整,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显其能”的格局。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中心初中语文课合作教学的组织系统是这样的:(1)分组:将班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优、良、中、差4类,兼顾性别、个性等其他方面的条件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4人小组。(2)定位号并分工:将每个小组中的优良中差生分别定为1、2、3、4号,各自的小组职务分别是主持、监督、协调、观察,并在学习中各司其职。(3)小组活动方式:发言、提问、解答、分工、共学、帮助等。(4)小组特征:团结、互助、尊重、责任、义务、权利等。(5)小组自加工机制:组员根据具体情况,自我完善,加强协调,提高小组质量和效率。这里的小组是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加强小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上海市重庆北路小学的合作教育实验,就是一种人际教学实验,这个实验的目标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消除对立的心态;让每个学生儿童相信,他的学习能天天向上,老师是真正诚意的在教会他学习,不但不让他落伍,而且还要使最没有才能的儿童也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排除强制手段,不给学生打坏分数,不向家长告学生的状,不在课堂上指责学生;引导儿童参加到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

在国外,人际教学也成为一种潮流。法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弗雷尔倡导的“弗雷尔的教学法”,主张群体协作,提倡互教互学,促进个性发展,这就带有浓厚的人际教学色彩。

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形式

有利于人际教学

上海市闵行区率先在小学推行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的改革举措,使人们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策略机制等角度,对取消学生传统的座位排序形式提出些理性思考。

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形式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因为取消传统的学生座位排序方法,不是一种单纯的排序形式和方法上的变动,而是真正师生关系主客体的互换,是教师行为模式的变化,是教学形式的变革,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策略。

一、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形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国际上教育改革有两大主要潮流:一是课程教材改革,即知际教学改革;二是人际关系的改革,即人际教学改革。有关研究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理想模式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变传统的学生座位前后排序为小组排序形式,使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的讨论、交谈、指导中,在师生易位(感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会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的接受情绪,从而自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力的核心),达到肯学、爱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载体。把情感交流作为动力,教授学生会学、巧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传授过程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同时以小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与周围人的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他同学的意见、方法、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能力。

二、取消学生传统座位形式。有利于打开多向的信息交流通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系统,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储存、反馈等一系列活动而得以实现。以小组排序为形式的学生座位方法,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传递,多向的信息交流。传统的学生座位排序形式,教师的教学是靠纪律来维持,教师只能是教教科书,把知识教死。而新型的以小组形式的座位排序促使教师的教学要靠自己的知识来维持,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学信息活动的特点,用教科书教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调整整个教学系统的信息运动,把静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适合于小组教学的动态知识信息输出。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调动视觉、听觉、手、眼、脑、口并用,使之听、看、说有机配合,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编织的多向知识信息交流网络,获取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处于灵活的积极状态,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传统的插秧式座位排序形式,实质是不让学生说话。以小组为单位的座位形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学生参与学习是比启发式教学更前进一步的教学状态。能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克服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把握参与机会,创造参与氛围,发展参与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发展的过程,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过程,学生在参与全部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使学生始终处于自我教育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他们自己进行听、想、看、说、做的主动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在参与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最佳教学式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的相互结合,合理补充。就是在教授过程中辅以尝试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究,使教学过程积极化。鉴于此,学生座位排序形式、方法,可根据学校情况、班级学生实际、学科结构特点、教材内容体系、学生年龄层次排序各异。结构上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排序,也可以马蹄形、扇形等形式排序;方法上可以是讨论式排序、实验式排序、操作式排序等等;形式上可以是大小组交替进行,也可以结伴或学生自愿组合,还可以有分有合排列。总之以有利师生开展教学活动为前提,形成多样的排序策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