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错误”说及其局限
“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法”。这是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桑戴克根据著名的“猫开笼”的实验结果提出来的。他根据饿猫通过乱撞乱闯、东抓西咬、学习拉开笼门取得食物的实验,认为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他认为,猫学习开笼的过程,是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减少无效劳动,不断舍弃错误动作学会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失败的错误的动作逐渐减少,而成功的正确的动作逐渐增多,直至最后前者完全消失,后者则获得巩固。在桑戴克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联结的加强。认为联结加强的因素,一是“效果”,二是“重复”。反应的“满意”效果加强联结,“不满”或“烦恼”效果削弱联结,这叫“效果律”;反应重复的次数愈多,联结愈牢固,这叫“练习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662页)在美国鲍尔、希尔加德著《学习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桑戴克的实验。实验时,把一只饿猫关在特制的笼子里,这个笼内设有一种开门闩的装置:一条绳子,一个把柄,一个握手。当动物操作这些装置时,门会打开,它就逃出笼外,获得正放在笼外的食物。最初几次尝试的一般特点是,起先几分钟内总是出现大量无关的、不成功的行为,即多次的抓、咬、擦、叫、四处乱窜和紧抓笼顶的动作,然后以似乎是“偶然”的方式使门闩绊倒。起先每次尝试花费的时间很长,经过30次~70次练习后,每次尝试的时间逐渐下降,直到很短,并相对地稳定下来。
综上所述,桑戴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这种尝试是盲目的,因此尝试会导致错误,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把动物实验推广到人的学习,混淆了动物和人的界限,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人有3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动物有生物属性,也可能有社会属性,但却没有思维属性。人有思维属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深入考察了儿童教学与动物训练的区别,指出训练动物不过是使动物具有对某种操作的模仿能力,尽管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动物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操作,但动物的操作始终没有超出无意识的、本能的、机械的模仿,所以对动物的训练并不能发展动物的智力。对儿童的教学完全不同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使儿童的智力和各种内在的结构获得了发展。
尝试成功教学理论的创立
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经过10年多的实践,吸取“尝试错误”说的合理内核,扬弃其不合理成分,创造性地提出了“尝试成功”的教学理论。
尝试成功教学理论主要建立在学生具有人的思维属性的基础上,他们存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具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能力。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尝试不是孤立的,有教师的指导,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有教科书的示范和引导,再加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的尝试能够取得成功。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尝试成功说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确定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称之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学龄期的教学与智力发展的问题》,载《教育研究》1983年第六期74页)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在这一水平上的智力课题。第二种是指儿童发展中正在成熟但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维果茨基将儿童的第二种发展水平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14页)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关于教学与儿童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的整个学说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过去的理论往往要求教学不要超过学生智力发展已经成熟的水平,与旧的观点不同,关于最近发展区的学说使我们能提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公式,这个公式宣布:“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正是为了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理论证明,学生的尝试活动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正由于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且这两种发展水平可以相互转化,学生的尝试活动是能够成功的。
从“尝试错误”到“尝试成功”两个学说的提出,相隔近一个世纪,各自打下了创立者自己的时代烙印。桑戴克依据动物学习的实验材料,得出人类的、学生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对解决人类及学生的学习问题有很大距离。邱学华的“尝试成功”的教学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吸取现代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学论的最新成果,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的产生,必将带来教学论、学习论的丰收,使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出现一个新局面。
达到尝试成功的条件
当然,尝试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错误,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那么,尝试是能够成功的。根据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中的大量资料,达到尝试成功的条件一般有6项:
1.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能够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能够积极去尝试,大胆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保证尝试成功的基础。
2.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尝试以教师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尝试的过程。其进行路线是:提出问题→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之前,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在尝试中,要巡回指导,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在尝试后,启发学生尝试讲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针对难点和关键进行精讲。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有可能使学生尝试成功。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是保证学生尝试成功的关键。
3.课本的示范作用——课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本中既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学课本去初步解决问题。由于尝试前教师出示尝试题,提出尝试活动的具体目标,从而诱发学生自学课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课本的指导。通过自学课本,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是保证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
4.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各学科的教材都有一定的系统性,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一个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会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从认识的心理规律分析,这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因此,旧知识的迁移作用,是保证尝试成功具有客观可能性。
5.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班级集体里,学生的尝试活动,不是个体孤立的尝试,而是在班级集体中互相影响下的尝试。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互补作用:在尝试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解决尝试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尝试中,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操作,互相帮助;在尝试后,又可以组织讨论,谁尝试对了,谁尝试错了,各自讲出理由,不同看法也可争论。因此,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也是保证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
6.师生之间的情意作用——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能用情感互相影响。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尊重、真诚、理解、热情,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这样学生会把教师的激励和要求当做大胆尝试的动力。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种师生人际之间的情意作用,也是保证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
例:
一堂尝试教学的公开课教案
——“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及简析
教学要求:(1)初步掌握“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3)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系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机、幻灯片、学具
教学步骤:
1.基本训练。
用投影机放幻灯片,进行比较两数关系的基本训练。
(1)桔子苹果
40千克120千克(2)男生女生
100人300人
(3)一头牛重一头大象重
500千克5000千克(4)一辆大车运货一辆汽车运货2000千克6000千克
学生口头回答,说出比较两数的各种关系,如苹果比桔子多8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桔子的3倍等。
2.导入新课。
用上面基本训练第(1)题:“桔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要求学生编题。估计学生可以编出很多题目,例如:
(1)水果店里有桔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一共有水果多少千克?
(2)水果店里有桔子40千克,苹果比桔子多80千克,桔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3)水果店里有桔子4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桔子的3倍,苹果有多少千克?
(4)水果店里有桔子4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桔子的3倍。桔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尝试题)3.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导入新课时学生自编题中的第④题就作为尝试题。(尝试题用幻灯片放出来)(2)尝试练习:
①先动手操作,摆4个红色圆片表示桔子的重量,再摆黄色圆片表示苹果的重量。
桔子●●●●
苹果○○○○○○○○○○○○
启发提问:如果桔子作为1份,苹果就有3份,一共有几份?\[3+1=4(份)\]
②学生做尝试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做)估计学生会有3种做法:
分步列式:40×3=120(千克)40+120=160(千克)综合算式:40+40×3=160(千克)或40×(3+1)=160(千克)学生做在玻璃片上,以便用投影机放出来。
(3)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课本例题(城东大队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重量是大车运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及其分析解答的提示。阅读后,对照检查自己做的尝试题,有错误的立即订正。
(4)学生讨论:评议尝试题练习解题情况,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哪种方法简便(重点讨论,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5)教师讲解:重点分析题目的结构,一个条件是直接的,一个条件是间接的。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先想数量关系式,然后按关系式列算式:
桔子重量+苹果重量=总数40+40×3=160(千克)4.第二次尝试练习。
出示一组题目,只列式不计算。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3道题目的异同。最后要求学生把3道题抽象成文字题,促使学生掌握三类题目的结构。
(1)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鸡多少只?
(2)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是多少只?
(3)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5.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三十二第1、2、3题。(学生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边辅导差生,并找出典型错误,最后当堂处理作业)机动作业:自编应用题。要求完成课本练习有余力的学生按第二次尝试练习题自编一组题。
学生宣读自编题,教师对编得好的进行表扬。
6.课堂小结。
教师概括地小结这类两步应用题结构的特点,求两个数的和或求两个数的差,题目中一个数是直接条件.另一个数是间接条件,先要把间接条件求出来。
(原载邱学华:《尝试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