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多么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像画画一样专心,成绩也像画画一样出色,对待学习也能像分饭一样,那你远在日本的父母和养育你多年的祖父母将多高兴呀!
这是四一班主任郑文杰老师给学生冯珂作文的评语。不久,郑老师得到冯珂家长的评语:“这篇评语,没有一丝的说教,完全是平等谈心的方式成文的,读来亲切感人并充满着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温情。‘评语’点燃了孩子心灵的火花,必然在今后的学习中放出光彩。”
五、“我能行”的考试
光明小学对考试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的出发点是:淡化考试的评价作用,强化它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验“我能行”的成功感觉。学校在一、二年级取消分数,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小火炬”表示并加上简单批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很好”、“可以”、“再努力”进行模糊评价。其他年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并改一张试卷定乾坤为化整为零,分项分阶段考核。如这学期的语文考核,3月进行了说话考核,4月进行了百词书写考核,5月进行了作文考核,期末是基础知识考核。同时,学生觉得考得不理想,经过努力准备还可以重考。
光明小学每学期期末还有一项特别的考试——特长展示,用一天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这项考试由学生自己当评委,评定成绩。学生们对这项考试的评价是:“我们的考试特别有意思,考完后老师还发给我们‘文学家’‘体育健将’‘演讲家’等小牌子,戴在胸前可高兴了!”
变苦学为乐学
作为当今中小学生学习现象的苦学,是指由于教授方法强迫灌输、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方法机械重复、学习负担过多过重、考试方法片面死板而造成的情绪上苦闷、精神上苦恼、思想上苦楚、生活上苦痛。苦学,是当今学习的一种弊端,是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学方法不科学的反映。苦学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破坏了学生的生活节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解除中小学生因强迫灌输、题海战术、以分压人而造成的学习之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乐学”的思想。作为苦学的对立物、学习的积极现象的乐学,又称“快乐学习”、“愉快学习”。快乐、愉快,就其实质内涵来说,都是指精神上获得愉悦,情绪上获得满足。乐学要求学生尽量在欢声笑语中获取知识,在熏陶感染中陶冶情操,从而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让学习内容充满乐趣,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乐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充满乐趣,应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可见,乐学在我国教学理论中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苦闷,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智力活动的水平。从兴趣的生理机制来看,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可见,乐学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乐学符合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应给儿童以“最大的快乐——认知快乐”,使儿童成为“心灵充满欢乐的人,抬起头来走路的人”。阿莫纳什维里说:“把快乐的童年还给每一个孩子,才能使他们信赖教师并与教师同心协力积极愉快的学习。”
1990年国家教委向全国推荐乐学教改经验,根据各地积累的经验,开展乐学实验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创设乐学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道破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好的环境需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氛围来形成。校长和教师要注意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创设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创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个任务,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乐学渗透。渗透爱的教学,架起师生情感之桥。渗透美的教学,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渗透兴趣教学,变“学海无边苦作舟”这“学海无边乐作舟”。渗透创造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三是构建乐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学科课程节数,确保活动课程。实行自主教学和弹性教学,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实行活动教学,调整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行异步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欢乐。
乐学和乐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快乐学习、愉快学习和快乐教育、愉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乐学的前提是乐教,没有乐教就没有乐学。这是因为,要达到乐的要求,教师要对知识素材进行重组与提炼,倾注全力上好每节课;又要抓好课外,组织好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只有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全面育人出发,给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的良好环境,学生在学校生动、活泼、和谐、主动地发展,培养求知欲,培养自信心、责任感、意志力,才能使其乐意学习,乐意探求知识的奥秘。所以,乐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方法、技能或技巧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使学生愉快的接受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快乐学习和刻苦学习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刻苦学习不属于苦学的范畴。提倡快乐学习,不能忽视刻苦学习。一方面,学习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代价。古人云:“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另一方面,快乐学习也不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学习,毫无负担,无限轻松的学习,因而不能引导学生热衷于嬉戏玩耍,使之厌学逃学。古人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化艰苦的脑力劳动为快乐的学习活动,做到“苦中求乐”“苦尽乐来”。要引导学生走上一条希望——奋斗——成功——欢乐之路,而不要引导他们去走一条随意——嬉戏——轻易——享乐之路。不吃苦中苦,难得乐中乐。不历经艰苦而得到的快乐,不是乐学所追求的快乐。
从训斥到赏识,从赏识到成功
把自己的聋女培养成为少年大学生的周弘,现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赏识——成功”课题组负责人。
周弘提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然而,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蛋!”“你什么时候才能像别人一样不要父母操心?”“这个傻丫头,不知害羞的东西,我看你今后是扫马路、倒垃圾的命!”……几次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被摧垮了。一个小孩曾对自己的父母说过这样的话:“小桌子给推倒了,马上有人扶起来;但人的自信被推倒了,就再也不能树立了。”
周弘主张,对待自己的孩子,要用欣赏、赞美的眼光和口气,哪怕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要“小题大作”,无限夸张地鼓励他(她),使他(她)充满自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到这样的话:“孩子,我们为你感到自豪,快慰。我们看到了你在成长,你在不断进步!你今年不过才十几岁,可是你很懂事,你很明理。我们在你这大的时候,可远远不如你啊!”
周弘认为,赏识孩子,有6个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提醒。信任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尊重使孩子与自己人格对等,了解孩子得常进行换位思考,激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行,宽容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得以舒展,提醒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批评。
有些家长总结自己的家教经验,就是一个字:“打!”孩子没教好,是打得不到位。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张田在给妈妈的新年贺卡中,这样写道:“新的一年到了,祝愿妈妈不要再打我!”张田是被妈妈打怕了。平时,只要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妈妈订的标准,他就要挨一顿打。
“孩子是自己的,为什么不能打?”很多父母都这样说。但是听听现在小学生们自编的歌谣:“我的坏妈妈,我的坏妈妈,只要你仍不牺牲,我家无宁日……只要妈妈喊一声,家里就要大地震……”孩子对于父母的棍棒教育方式,已经厌恶到什么程度!
打骂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
周弘主张,为孩子鼓掌。1997年暑期,周弘和一批志愿者共同组织的“赏识——成功”教育亲子夏令营,原定50对的名额最后竟增加到90对。这样一个夏令营是要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在营区里生活、学习和交流,创造家长与孩子相互赏识的氛围,通过亲子接触增进了解,相互寻找对方的闪光点。
活动中有一项内容,是请家长写出自己孩子的10个闪光点。当时却有很多家长竟为此冥思苦想。这才使他们突然意识到,因为长时间以学习成绩论孩子的优劣,确实忽略了孩子的其他长处,自然导致了亲情的淡漠。于是,在这个夏令营里,平时扳着面孔的父亲、母亲像大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打球、下棋、采花、做标本……夏令营里始终充满了这样的氛围:让那些昔日在家长眼中因“不求上进”而屡遭训斥甚至打骂的孩子,充分享受家长们的赏识和信任。出发去营地时,孩子们按年龄分6队站好,主办者让家长在车门前排成两行,鼓掌欢送小营员先上车;篝火晚会上,平时很少“有资格”参加演出的孩子,在家长热情的掌声和信任鼓励的目光中,纷纷自告奋勇上台演出;夏令营结束时,评选了十佳营员;同时根据家长建议,针对孩子某一缺点的改正情况,发给每位小营员一张奖状,作为他们新的起点。
夏令营中有一对缪姓父子,儿子迷恋游戏机。父亲为这事跟儿子多次谈话,儿子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强词夺理。夏令营活动中,父亲尝试像朋友一样和儿子相处,结果,“我和儿子的心贴近了许多,孩子已经慢慢向我谈了他的心里话了。为此,我兴奋得甚至难以入睡……”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必须改变教育观念,第一要充分相信孩子,第二要融情于理。不少孩子在家长热烈的掌声中落泪了。这些自感被“三座大山”(老师看不起、家长看不起、同学看不起)重压的孩子,在夏令营里挺起了胸,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