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情感管理原则。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人的一切行为都充满了情绪、情感活动。情感、情绪具有感染性,积极的情感可以产生增力,消极的感情可以产生减力。学校中的管理者应关怀教职员工,融洽上下关系,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体察他人的需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建议,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3.创新型的集体氛围
集体氛围主要是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学校教育舆论的主导倾向,学校人际交流的心理氛围等。学校可以通过改变班级人数,学生心理品质与课堂心理环境,学与教的时间及其变化,学与教的站位和座位的置换变化,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测验考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创设创新型的集体氛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中表现出来。创新性的集体氛围包括:
(1)信任。学校要创设一种信任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且较自由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由不敢动手到敢于动手.再由敢于动手到有所创新。
(2)尊重。尊重意味着把人看作是有独特价值、有能力、有自我指导力量的行为主体。在学科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以方法,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做到教法和学法相结合,在广泛的教学合作中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创新的时间,就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拒绝评判。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会给学生以安全感,从而促使学生敢于自由创新。
(4)创新型的教学评价观。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质量评价观上,我们教育系统上上下下必须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多少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多少作为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名教师工作的标准;以判断学生在社会各个岗位上能不能取得成功.并且不断取得成功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科创新教育的实施才有根本的保证。
余杭市临平镇第二小学在完善了学校课外活动的基础上。于1996年确立了“学科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期望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展。其宗旨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课题组成员队伍不断壮大,由原来校内的15位教师逐渐扩大到全校教师。形成了一个“我在活动中成长”为主导教育舆论的学校。该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的成效:一是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实验调查表明模式试点班的学生无论在学习的独立性还是在创造性方面,其行为表现都要明显地强于普通班的学生。二是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临平镇第二小学原是一所城镇薄弱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一直处于中下状态。自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化研究以来,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达到了余杭市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学生兴趣广泛提高,如在1999年,学生中参加校内外各类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887人,占学生总数的80.6%,比原来提高43.9%。其中拥有多种兴趣的学生共506人,占学生总数的46%;教学效果明显,1996到1999年,该校学生在参加国家、浙江省、杭州地区和余杭市级各类比赛中,共有256人次获奖。三是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随着学科教学活动化研究的步步深入,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科教学活动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变化“活动”的能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壮大了骨干教师队伍,学校一批教师在各自的学科中创造性地构建起了诸如“语文阅读教学‘四段式’教学活动化模式”、“数学新授课活动化四环节教学模式”、“常识学科中观察实验的教学活动化模式”、“音乐新歌教学活动化模式”等一系列具有不同学科鲜明特点的教学活动化子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在余杭市和杭州市的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奖。期间,有近10名教师被余杭市教委认定为学科骨于教师,有7名教师被评为余杭市教坛新秀,有4名教师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有90余人次的教师论文和教案获浙江省和杭州市级奖。研究成果《学科教学活动化的实践与研究》于1998年获浙江省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临平镇第二小学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创设,关键在校长。
三、创新型的教师
教师是学科创新教育的主要实践要素之一。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1.创新型教师的教育观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观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为主;变以“教”为主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为主:变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为主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为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价值观——以儿童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现实价值这一核心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高质量——学生享受了快乐的童年,得到健康成长,人格不断得以完善,其现实生活价值有明显提高;人才观——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
(2)鼓励创新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即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教师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第二,教师要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创新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因此要坚持注重个性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第三,教师要坚信学生在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第四,教师要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内在潜力。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现实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现实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此外,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个性品质,如探索精神、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等。
2.创新型教师的教师观
(l)现代意识观:现代意识是强烈的进取意识、成功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总称。现代意识来自人自身的内在精神力量,它具有感召权威。现代意识观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表现为能够自觉地、不断地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来充实、发展、提高自己;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用智慧和学识启迪学生,用行为感染学生,用魅力征服学生。第二要有成功意识:即不满足于当一位合格的“经验型”教师,要努力当一位名师、一位“理论型”教师,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意识。第三要有民主意识:民主意识的核心——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自尊心、自信心。对学生的创造精神给以引导、鼓励和维护。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
(2)现代职能观:教师的职能作用表现在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并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多种创造性活动,即教师不仅传递人类文化,更要发展人类文化。
(3)现代专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会推进职业的专业化。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建议——《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1966年)宣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这就是说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已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目前.从教师的实际工作与实际地位看,教师不是作为“专家”而是作为“公仆”而存在的。在现代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化”成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它强调教师的第一责任在于参与并帮助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强调构成教师职域的教与学的专业性内容及其知识基础,特别强调知识的生成性理解与知识的综合性利用;突出了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从而改变了历来的教师形象。“反思性实践者”模式认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涵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中的教师的“专业性”是凭借“实践性知识”——运用综合的高度见识所展开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的成熟度来加以保障的。这种对实践的反思能力,正是教师面对新世纪挑战所需的重要素质。可以说,专业的最大特性是不可替代性。
(4)现代合作观:现代教师应是学生优秀的合作者,现代教师应树立双向交往的合作观。师生应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为教育成败负责。
(5)现代学习观:教师是教育者,同时电应当是学习者。
(6)现代责任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人才。
3.创新型教师的职业修养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参与时代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未来.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而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教师应该能够以时代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的现实,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改革的建议,并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适应和促进时代变革的支柱。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育观和教育现实的发展,要求教师只有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作指导,才能把握好自己工作的方向;其次,教师的职业修养不可能一劳永逸,无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另外,现代教育不满足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应赋予学生继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离校后,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继续发展。
(3)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自觉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师应具有用创造性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能力,并具有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这样,教师的劳动才能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4.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除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三要素以外,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
(1)基础文化知识。它是教师的业务根底,这一知识越宽广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2)学科专业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各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各不相同。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三要素。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专业主体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它包括本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资料、基本工具。专业前沿知识是指:①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以了解未来的变化要求教师做哪些知识储备,从而做好规划,超前积累。②学科知识的改革动态。③与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
(3)相关学科知识。这是指围绕专业相关性很强的知识。这种相关性有两种:一是直接相关。它是指教师应当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和拔高,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二是间接相关。它是指与教师所授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密切的各方面的知识,这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的高标准的要求。
(4)教育科学知识。它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史、教育未来学、教育经济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教学法、教育科学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和教育人才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在创新方面为学生做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遗余力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积极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它是指在对学习者作较多的研究和重视或尊重的前提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较多地使用幻灯、电影、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等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
5.创新型教师的良好心态
(1)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大胆放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且较自由和自主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享受到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