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45995400000012

第12章 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基本原则和实践要素(4)

(2)尊重。尊重意味着把人看作是有独特价值、有能力、有自我指导力量的行为主体。尊重意味着对学生不能持训斥和教训的态度,不马上告诉学生这是错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改正。尊重包含着对学生个人的选择和观点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以下语言:“不对”、“错”(简单否定)、“应该……才是对的”、“必须……”、“一定要……”、“别胡思乱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老师说的去想”、“照某某的样子去做”f以划一的标准限制要求);尽可能使用的语言:“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引导反思)、“试试(想想)还会不会有其他方法(结果)”(引导多种探索)、“请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实践和体验)、“这个想(做)法很有特点”、“你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经历了失败,我相信你再努力一下就会取得成功了”、“你的想法和科学家或发明家几乎一模一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发明家”(鼓励)。

(3)平等。教学成果是师生合作的结果,合作是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实际可能相吻合,教学教育的效果就会急剧增长。这是因为‘教育共鸣’的缘故。”教学合作注重的是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相互作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调动依靠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以下语言:“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认为……”、“有问题问老师,老师帮你解决”(师道尊严);尽可能使用的语言:“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我想(做)得对不对”、“我也来尝试一下”、“对这个问题,我也想不通,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角色转换)。

(4)民主。教学中提倡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将有利于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的开发,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不随意中断学生发言,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见解等。只有以民主观念指导教学,才能克服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

(5)空间。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独立性的思考是发展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要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相对独立的思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相对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具有信任、尊重、平等、民主姿态,并能提供给学生学习空间的教师,在教学中是会创造出奇迹来的。如作文一直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常常觉得没“东西”可写。余杭市实验小学的郎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名戴眼镜的男生上台表演“看书”,该生所表演的那付专注的看书神态和不时推推眼镜的憨相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连平时最容易走神的小调皮也看得津津有味。这一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起笔来,通过独立思考后,一个个精彩的片断就出台了。

学科新教育的取向

学科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学科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它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学科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也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现代化的人。因此,学科创新教育的取向是人的现代化,即人才素质的现代化。

一、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正在全面实施现代化。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结构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体——人的素质、行为及其观念现代化有机交织而成的变迁过程,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努力和创造。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人类全面自由而持续的发展。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相互提携、双轨并进的过程。一方面,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特别注重人的自身的现代化.将其视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其他层次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他们自身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显示出差别。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现代化就有必要超前于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1.国家现代化需要人才素质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1998年8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创新精神”条款。但也要看到,由于创新是一种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所以,它并非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对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奠基石,高级专门人才要靠基础教育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创新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2.人的现代化的特征

当前,世界上对人的现代化特征的不同描述大致如下:

(1)教育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特征为: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技的综合化,学会学习;有个性和特长;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2)德国社会学家贝伦特提出,在未来“变动的时代”和“文化进步时代”的理想的人(现代化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自觉的人,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成熟的人,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在生活中独立追求;有创造精神的人,即认为世界是由人创造的,或者至少是由人来促其形成的:能掌握技术的人;能动的人,即不受生活、乡土、宗教、社会阶级的局限,能够按个人能力、爱好和机遇最大限度地活动的人;积极向上的人。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未来的人(新人、新青年)概括为以下方面的特征:①开放的态度。对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两方面的开放。不仅对自身体验开放,而且对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存在方式、新的思想和概念开放。②真诚的品质。重视交往,因为交往是说实话的一种手段。拒绝虚伪、欺诈和说两面话。③对科学和技术的怀疑态度。对于用来征服大自然和全人类的当代科学和技术不信任。另一方面,当科学(如生物反馈)用来增进自我知觉和人对自己的控制时,又热烈支持科学。④对完整性的渴求。不愿生活在处处分隔的世界中——身与心、智与情、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娱乐的分隔等等。追求生命的完整,思想、情感、物理能、心理能等等一切都结合在体验中。⑤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寻求亲密关系和共同目的的新形式。寻求交往的新形式,不论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情感的或理智的。⑥作为过程的人。具有对生活在不断变化的敏锐意识,对人在不断变化的敏锐意识。欢迎承担风险的生活方式,敢于积极地迎接变化。⑦关怀。真的需要时,能热诚待人。一种温柔的、无微不至的、非说教的、非评判的关怀。⑧对自然的态度。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关怀感,有生态意识,珍视和自然的联系.从中得到乐趣,而不是力求征服自然。⑨反对因循守旧。对任何生硬、不灵活的、官僚化的机构的反感。认为机构是人为设置的。⑩内在的权威。信赖自身的体验,对外部权威持怀疑态度,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遵从。不看重物质利益。对物质享受和奖赏不关心。金钱和地位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也可能过着宽裕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并不是必需的。⑩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他们是一些探寻者。想在生活中找到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希望过一种内在安宁的生活。崇拜精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有时,在改变的意识状态中,能体验宇宙的统一与和谐。罗杰斯认为,具有上述特征的未来世界的“新人”(现代人)是新世界(现代性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

(4)我国的一些专家认为: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的最重要素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灵魂.意味着有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意味着能够有所执著、有所崇奉、有所敬畏、有所依傍;有头脑,意味着才智清明,多谋善断,意味着有眼光,有韬略;有专长,意味着学有专长,能以某种专长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说:①现代化的人应具有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现代化的人应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一个人的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知识越丰富,组合出新的最优化结构的可能性就越大。他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就越强。③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质是要求现代化的人具有“博”而“专”的知识和技能。这“博”而“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我们在分析、看待任何问题时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就是专业的眼光;二是使我们在分析、看待问题时能保持在一定的层次和深度上,也就是博。④现代化的人要能有效地表达自己,即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展示自己的能力。⑤现代化的人应具有迁移能力,即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⑥现代化的人应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具有自由的意识与能力,意味着具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责任意识与能力,意味着犯了错就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意味着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3.人的现代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