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中,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实现既定目标时,通过有秩序的活动,研究和解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思想认识、行为等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思维特点、教学媒体、教学形式、学生认知基础等,乃形成了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如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功能,分清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一般的方法和特殊的方法,以便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不少教学理论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类,下面列举几种主要的分类。
1.按照教学目的分类
把教学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巩固知识的方法和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2.按照知识来源分类
将教学方法分为直观的方法(演示、图示、参观),语言的方法(讲授、谈话、阅读书籍),实践的方法(练习、创造性作业、实习作业等)3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前苏联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几个小类。①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②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动机的方法;③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
4.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按这种分类,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法和学习法。教的方法包括讲授、谈话、演示等,学习法包括练习、实习、独立作业等。
5.根据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
这种分类是前苏联斯卡特金等人提出来的,把教学方法分为:①图例讲解法(信息感知法);②复现法;③问题性讲述法;④局部探索法;⑤研究法。
上述五种各自根据教学活动的一定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的分类,对于掌握教学方法的特点、功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如前面所说,教学方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仅就一两个因素来进行分类,难免有片面性和不足之处。
二、教学方法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
从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到,理论家们把着眼点主要放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的范畴内。虽然第一种分类中有创造性活动的方法,第五种分类中有局部探索法、研究法,这些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因素,但其主要教学方法是传授型的教学模式。
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服务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现有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根据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既要运用已有教学方法中那些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方法,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经验,重新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因此,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行之有效的常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提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这些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二是那些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如探索法(研究法)、思维发散法、想象法等。这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创新,也是本章要重点阐述的。
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教学方法在教育学、教学论中都有论述,这里只对几个主要常用教学法作概要的阐述。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教材)以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不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少用或不用讲授法了呢?不,不是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讲,而在于怎样讲。我们要废止的只是注入式的讲。提倡教师的讲要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讲要为学生的思维开门引路诱导学生一步深入一步地去想。
教师的讲授,要掌握重点,抓住关键,有分析有综合,说理充分,概括准确,生动活泼,逻辑性强。教师的讲授还要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绘声绘色,富有感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基本结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教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有条理、通俗明白,又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运用一系列问题通过同学生对话、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经过积极思考去掌握新的事实、概念、原理。谈话法比讲授法能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灵活性。运用谈话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并非所有教材都可以运用谈话法。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结合起来进行。运用谈话法的关键在于教师钻研教材,抓住教材重点、难点,从学生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发现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精心做好谈话的设计,善于层层设问,一环紧扣一环。有矛盾,有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得好的问题,犹如一颗投向平静水面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谈话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随时加以引导,要避免“齐声答”和形式上热热闹闹,也要避免没有目的漫无边际的谈话,结束时教师要加以概括,进行小结。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等教具展示给学生,或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或让学生观察教师表演实验,观看幻灯、电影、录像,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或印证所要学习的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要和讲授法或谈话法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有鲜明的真实感,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感知到现象的多种联系,观察到事实的发展变化过程,积累有关表象,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新知识。新现象、新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想象与分析,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直观演示要有明确的目的,既是为了理解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程序的智力或体力活动,以形成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实践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操作的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记忆能力,都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
学生的知识不是简单地靠听讲而“听”会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技能活动学会的。教师要教学生会观察、会阅读、会思考、会听讲、会复习等,每一方面都包括一系列技能的练习。例如.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会进行再造想象和分析所学的文章,还要使学生会独立阅读其他文章;理化课做演示实验,不仅是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地理课运用地图、图片讲解教材,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地图知识、地理知识的水平上,还要训练学生掌握读图能力;历史课不能停留在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水平上,还要教会学生查找、运用历史资料,如此等等。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应制订各科各年级技能训练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要指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教师要作示范,课内要把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起来。要用迁移的原理来组织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搞“题海战术”。要运用记忆的规律分配练习,练习时间间隔要由密到疏,不搞“大运动量”。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补救。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先复习后做作业。教会学生审题,掌握解题的程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会一题多解,总结解题方法,比较归类。
五、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各科教学中。实习作业法是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一定技能的教学方法。如数学课的测量实习作业;物理、化学、劳动技术课中的生产技术的实习作业: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的野外作业实习以及小学生的手工劳作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动手的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用脑和用手结合起来。在各种操作中,学生的手变得灵敏了,动作变得灵巧了。这种手的灵敏性和灵巧性.促进了思维上的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因此,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在学习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六、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分成小组围绕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能普遍地动脑、动口,气氛比较热烈.交流的信息多,能适应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培养学生钻研、探究的精神。
运用讨论法,事前要有准备,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要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抓住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或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开展多方面的分析与探究。不是所有教材都适宜讨论,只有富有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教材,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讨论结束时,教师要作小结。讨论法还可与讲授法结合起来。
探索法
一、探索法的意义
学习存在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方式,学生学习时,按照教材内容、教师的讲解,通过思考逐步地获得知识;做练习则按照教材的方法或教师讲的方法去做。这种学习是按照前人或别人的认识成果,亦步亦趋地去认识的,是一种再认识过程。第二种方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研究的问题,提供学习的资料、实验手段),学生独立研究,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获得问题的结论(新知识)。做练习时则往往寻找新的解题办法。寻求最佳方案。这种学习是独立地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过程。第一种方式是接受式(再现式)学习,第二种是探索式(发现式)学习。
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要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采用接受式学习,无疑是一种捷径,学生能用较少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于是,这种接受式的学习,几乎成为学校惟一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知道,学习存在迁移作用,学习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而且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上都会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影响。长时间地运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必然产生严重的弊端,它使人固守书本,人云亦云,缺乏那种不断追求新知、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精神。因此,要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现有教材、教法的这种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必须兼用两种学习方式,既有接受式,又要有探索式。
探索式学习,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鲁纳在谈到这种学习方法时,指出它的效果有:第一,发现本身就是促使已有认知结构的改组,使这种改组和学生面临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起着提高智慧潜力的作用。第二,发现法促使学生对学习问题产生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使学习具有内在的动力。第三,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精神。第四,有利于保持记忆。
二、课内探索式学习
前一个时期,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培养探索性、创造性才能,进行了各种改革试验。有的改革教材,有的改革教法,有的开展多种多样富有钻研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和个别化教育。如有的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发掘教材本身有利于探索与创造的因素。数学教师把教材的一些计算习题改为探索性题目,甚至把教材规定要讲授的某些定理、定律、结论也改编为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去发现、去论证。理化教师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题目,改造成为探索性实验的题目。
进行探索式学习必须对所学习的内容形成问题情境,教材中那些形成新的概念、规律、原理的内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独立的观察、研究、实验等方法,经过积极思维能够得结论的,可以用探索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发现,获得知识。
下面是课题组化学实验教师的一个课例:
“我们以纤维素为题材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尝试主要有以下三点想法:①在学到纤维素时,学生已基本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学习。②纤维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难度不大.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③它的相关的知识中,有很多素材适合人文思想的渗透。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做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并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
“探索性学习”教学设计主要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1.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上课之前两周,教师给出几个小的专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造纸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每小组整理出一份报告,制成软件(word,plot,wed)。这些软件很多图文并茂,非常出色。教师通过互联网使它们为全体学生共享。
2.课堂教学
教师先在投影幕上打出几张植物的图片,告诉学生纤维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中,是数量巨大的可再生的资源,为了能更好地应用,我们需要对它的结构、性质、用途有所了解。
(1)围绕教材内容先后提出四个讨论题:
a.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它们在结构上都有哪些差异?
b.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