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新策略
45995700000003

第3章 学习的早期认知理论(3)

苛勒用“全面地考察问题情境”和“顿悟”来描述动物的学习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对缺口的突然觉察”和“缺口的弥合”来解释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体现了心理的组织作用和认知的作用,揭示了动物学习的认知特征。苛勒对动物解决问题过程的描述与我们心理学界普遍承认的问题解决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是基本吻合的。苛勒的学习顿悟说否定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这在当时的学习理论研究中无疑是理论观点上的重大突破。它推动了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托尔曼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展开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采用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概念,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格式塔的概念。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也包含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特征。因此,我们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也奠定了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2)学习顿悟说的创立打破了当时学习理论研究中,学习的联结说一统天下的滞动局面,开辟了学习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创立了学习理论研究的新思想、开创了学习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各家学习理论都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本质。它们忽视了学习的认知过程,甚至否定了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学习理论对于解释简单的学习现象尚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解释人类的学习,特别是学生的知识学习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可以说他们对“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其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联结主义对学习理论研究的影响,在积极方面的作用已经很小,几乎走到了尽头。它已不能成为学习理论研究的推动力量,而往往起到滞动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创立的顿悟说,为学习理论研究提出了新思想,新范式;为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开辟了新途径。他们不仅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尖锐地批评,还对联想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的联结说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他们在学习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中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为学习理论研究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从此,两种学习现正式形成,两大派学习理论的研究形成学术争鸣之势,成为推动本世纪学习理论研究的强大动力,使学习理论研究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样的历史功绩不是将被心理学界所永远称道的吗?

(3)顿悟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恰当描述,是直接经验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过程。如果说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概念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恰当描述的话,那么,顿悟则是苛勒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另一种恰当地描述。前面,我已经指出,尝试错误和顿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活动方式。在一项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两种活动方式往往交替地表现出来。然而,尝试错误往往表现于外,较多地表现在行为特征和操作方式上;而顿悟则形之于内,较多地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在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顿悟表现在发现线索、及提出可靠的假设之时;尝试错误则表现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探索问题的原因和验证不可靠的假设之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以尝试错误为始,而以顿悟为终结。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尝试错误的最终结果。

直接经验的学习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尝试错误和顿悟也是直接经验学习中的两种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

2.格式塔心理学学习“顿悟说”的局限性

(1)过分强调顿悟,而全面否定尝试错误,犯了以偏概全的偏激性错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发现了顿悟现象,这是成绩。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顿悟,这也无大错可言。但是,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顿悟,而彻底否定尝试错误,这就不对了。两种学术观点的激烈论争和两种学派的对峙,往往使学者们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似乎只有彻底地驳倒对方的观点,才能确立自己的观点;只有全面否定对方,才能让别人站在自己的一方。其实,学术争鸣大可不必如此。正确的观点只要符合事实,并能经得起反复的实践证明,就不必担心被别人彻底否定。学术争鸣不能感情用事,而要理智地对待。否则,将有损于自己,有损于自己的学术风度。

(2)顿悟似乎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它的心理活动机制没有揭示清楚。顿悟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只用“情境结构内存在缺口”、“对缺口的突然觉察”和“缺口的弥合”等神秘的字眼加以解释,似乎不能满足理论说明的要求,也无实际指导意义。教师无法按照这种解释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缺口和怎样弥合缺口。因此,顿悟说还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理论解释。

(3)顿悟说还缺乏对其他与学习有关问题的研究,如学习动机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类型的划分问题等等。此外,苛勒研究的主要是动物的直接经验学习。因此,顿悟说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所有直接经验学习,如技能的学习等。

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托尔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读大学时,他先在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化学,1911年获电子化学学士学位。后受心理学的影响,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他先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后来去过德国,见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并深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的影响。1932年,他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在这部著作中,他对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提出尖锐地批评。他反对华生关于行为的“分子性”定义,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和“整体性”行为。他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不是简单地由刺激决定的,而受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过程和中介因素的影响。他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并把行为主义的公式“S~R”改写为“S—O—R”。在动物的学习研究中,他提出“认知—期待说”或“符号学习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动物的学习不是形成简单的动作反应,而是形成对“目标—对象”和“手段—对象”的认知性期待。本节主要介绍托尔曼“目的性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动物学习的“认知期待说”及有关的实验研究。

一、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观点

首先,托尔曼从华生的论述中发现,华生关于“行为”的界说是自相矛盾的。他说:“一方面,他(指华生)用行为中所包含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细目——即感受器过程本身、传导器过程本身、效应器过程本身——来给行为下定义。这种定义我们将称之为行为的‘分子性’定义。另一方面,他又逐渐认识到,也许只是模糊地认识到,行为之作为行为,不只是它的生理零件的总和,也不同于这个总和。行为之作为行为,是一种‘突创’现象,它有自己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的性能。后一种定义我们将称之为行为的整体性定义。”

托尔曼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和研究的是整体性行为,而不是分子性行为。他说:“我们将竭力主张,行为——行动,虽然无疑地和它所包含的物理的和生理的事实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作为‘整体性’的完整体,却具有它自己的某些突创性性能。而正是行为——行动的这些整体性性能才是我们心理学家所主要关心的事情。”

托尔曼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整体性行为有三个可描述的特征:(1)总具有趋向或离去某一特定的目标——对象或目标——情境的性质;(2)永远含有对于趋向或离去的活动所涉及的某些中介的手段——对象打交道的特定方式;(3)为这种趋向或离去而选择较短的(较易的)手段——对象,并与之打交道时所表现的有选择地辨认途径和手段一对象的事实。

其次,托尔曼明确指出整体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就是目的性和认知性。他说:“行为作为行为,就是说作为整体性的行为,它确是具有目的性,确是具有认知性的。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行为无疑地是严格而完全地依赖于它所含有的多种多样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但作为它的第一标志,行为作为行为是充满着目的和认知的意味。我们将会看到,无论白鼠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这种目的性和认知性是十分明显的。”

托尔曼还以桑代克的“猫的迷笼实验”为例,论证了动物的行为具有“可教性”或“可塑性”。而动物行为的可教性也就客观地界说了行为的一些直接的、内在的品质,即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行为的三个可描述的特征也正是反映出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品质。

第三,托尔曼认为行为不是由刺激简单地决定的,在行为的发端原因和最后产生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中介过程。在中介过程中“内在的决定因素”,即“中介变量”是行为的最后和最直接的原因。中介变量不是别的,正是目的和认知。它们构成决定行为的因果方程式中的最后一步。这样,华生提出的行为公式:“S—R”,就被托尔曼改写为“S—O—R”。这里的“O”代表中介变量。托尔曼提出的“内在决定因素”,除了目的和认知之外,还有“能力”和“行为——调整”。能力在行为中的作用是,刺激物和发端状态是通过能力而产生内在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决定因素,然后再产生最后的行为。“行为——调整”是在一定的场合发生于机体身上的独特的有机事件,是实际行为的代替物或代用品。它的作用是将机体最初被引起的内在决定因素作某种修改或改进,使机体最后发出的行为符合于这些新的被修改的内在决定因素。

概括地说,行为的首先的、发端的原因是环境刺激物和发端的生理状态。这些原因作用于行为的决定因素或通过行为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行为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三类:(1)直接的和内在的目的和认知,即内在的决定因素;(2)该个体或物种在目的方面和认知方面的能力,能力在刺激物和发端状态产生特定的内在决定因素时起居间的作用;(3)“行为——调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内在决定因素不产生实际的、外显的行为,而产生“行为调整”,行为调整又反过来作用于内在的决定因素,加以改造或改正,使最后产生的新的,外显的行为不同于改造以前可能产生的行为。

二、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