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46310700000010

第10章 天工开物(1)

作者:宋应星

年代:17世纪初叶

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必读理由:

《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对传统农业和手工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在国内受到普遍关注,随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早在17、18世纪,它风靡亚、欧两大洲,并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广为传播和利用,成为举世瞩目的光辉著作,宋应星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各个生产领域的知识。

背景搜索: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科技著作,它成书于明末并于1637年(崇祯十年)出版,作者是江西奉新人宋应星。

宋应星生于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约卒于清康熙初。宋应星在弟兄4人中行三,1615年宋应星与长兄宋应昇一同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此后他多次参加会试,但均告失败,未能成为进士。1634年宋应星担任了江西分宜县儒学教谕,负责教授县学中的学生。《天工开物》就是他在分宜时由友人帮助刊印的。宋应星的其他许多著作如《野议》、《论气》等也是这期间成书并刊行的。

1638年宋应星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1640年他辞官至赣南会友,后返回奉新闲居。1643年宋应星出任亳州知州,第二年初挂冠归乡。此时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宋应星既为明王朝惋惜又无可奈何,这是他归乡的原因。

入清后,宋应星拒不出仕,保持了晚节。宋应星的事迹,正史无传,只散见于一些方志及族谱中。除《天工开物》外,宋应星的著作流传至今的还有《野议》等4种。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最重要的著作,他写作这部科技著作的目的有人说是为对知识分子进行科技启蒙,因为作者对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轻视劳动及劳动者的现象感到愤怒(见《〈天工开物〉论文集·关于〈天工开物〉》)。

也有人说宋应星此书的写作“是为经营手工业的作坊主提供技术参考书”(见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两种意见虽各有见地,但细观《天工开物》的序言,我们觉得作者并非只为某一具体人群而写,凡是远离生产领域的人如宦、商乃至王孙帝子只要想了解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均可从中受益,“披图一览,如获重宝矣”。不管是为什么人而写,宋应星能够把科技生产作为自己著述的内容,不厌其详地向世人加以介绍,充分表明宋应星对科技生产的重视和与传统封建文人的不同。

宋应星所受教育虽属正统封建理学范畴,但科举失意且长期在社会下层生活,因而其观察社会的角度自然不同于上层统治者。此外他所生活的江西是明代手工业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他有条件对生产进行深入的观察,并对其思想产生影响。而且,明朝自嘉万以来出现了一股反传统的思潮,这股思潮中既有对传统理学的批判,也有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和研讨,宋应星受此影响而作《天工开物》并非不可能。

无论怎样,《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奠定了宋应星在中国科技史上的杰出地位,这是我们认识宋应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的。

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时,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精神,书中不但如实地记载、总结了当时已有的科学技术,而且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了澄清,例如在《乃粒》一篇中,纠正了人们对荞麦的错误归类,指出荞麦实际上并非属于麦类。又如在《佳兵卷》中,著者对古代流传的关于“狼烟”和“江豚灰”的说法表示了怀疑。“狼烟”和“江豚灰”是军事上用以报警的燃料,相传“狼烟”在白天燃烧时呈现黑色的烟雾,到了晚上,则显现为红色,而且遇见有风的天气,能够扶摇直上;而“江豚灰”还能顶着风燃烧。宋应星则认为传说不足为信,重要的是要有现实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一书,还提到了某些国外的技术成就,例如对日本和朝鲜的船只,葡萄牙、西班牙的枪炮等,书中都做了大概的描述。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工开物》一书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书中对河北、山东两地没有银矿的断言已经被后世所否定,再如书中记载的“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此外,书中还存在少数迷信说法和谬误观点。不过,总体而论,《天工开物》仍是一部杰出的科学技术著作。

迄今为止,《天工开物》全书也已被翻译成日、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举世瞩目的光辉著作。因为《天工开物》一书在国际上的成就,宋应星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宋应星作为一位对整个人类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确足以与之相媲美。

宋应星的著作除了《天工开物》以外还有很多,包括《野议》、《思怜》、《谈天》、《论气》、《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观象》、《乐律》、《美利笺》、《春秋戎狄解》等十余种,除了《野议》、《思怜》、《谈天》、《论气》四篇保存至今外,其他的都已佚失。

作品快读

对于“天工开物”一名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天’指的是自然界,‘工’是人们的技巧,‘开’就是开发,‘物’是有用之物,或物质财富,综合起来就是‘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

《天工开物》一书,总结了明朝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其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几乎囊括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矿冶、铸造、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印刷及其他手工业生产方面的全部生产经验。

《天工开物》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实用的科技名著,除了文字资料外,书中还附有123幅精美直观的插图,提供了各种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或机器构造方面的图片资料,所描画的生产工具及机械比例匀称,富有很强的立体感。针对插图,作者还提供了简洁明确的文字说明和具体详细的数据资料。这种用图形辅助文字的记录方式,在当时的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书中这些生动的插图,为我们保留了古代工农业生产宝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

《天工开物》共18卷,也有人称之为3卷,这是由于该书初版时,分装三册,每册印有卷上、卷中、卷下的字样。18卷之称也同样源于初版,该版每一册中又按记述内容分为若干卷。《天工开物》三册之分似无明确的思想依据,而按类叙述科技内容则十分明确,故我们取18卷之称。但为保留版本原貌,也将卷上卷中卷下标出。

书名《天工开物》四字分别引自《尚书》和《周易》。《尚书·皋陶谟》说:“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周易·系辞》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作者将“天工”和“开物”合在一起,以体现人为顺应自然而开发自然以利生存的思想。因而书名很准确地概括了书中内容,并把书中人类所从事的行为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引起人的深入思考。

《天工开物》为配合文字内容,绘有的插图古朴生动,准确传神,对人们理解原文有很大作用,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天工开物》的18卷分别是:《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乃粒》讲述稻麦种植技术和相关的水利机械。《乃服》介绍养蚕和纺织技术。《彰施》叙述染料种植及提取技术。《粹精》记载谷物的加工技术及加工工具。《作咸》介绍食盐的种类及制盐技术和工具。《甘嗜》叙述糖的种类及制造,并对养蜂进行介绍。《陶埏》介绍陶瓷的制造技术。《冶铸》讲述钟鼎等金属器皿的铸造方法。《舟车》介绍车船的种类以及重要船种的形制。《锤锻》记载民间日用铜铁器的锤锻技术。《燔石》介绍石灰、煤炭的烧采方法。《膏液》叙述有关植物油动物油的知识和榨取方法。《杀青》讲述造纸技术。《五金》介绍金银等金属的采炼技术。《佳兵》叙述弓弩的制造贮藏方法和火器知识。《丹青》记载了朱砂和墨的制取方法。《曲蘖》从日用角度介绍了酒曲的制造。《珠玉》叙述有关珠宝玉石的知识。

可以看出,《天工开物》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蚕丝业、纺织业、染料生产、农用机械、制盐业、制糖业、陶瓷业、铸造业、造船业、打制业、采煤业、烧矿、制油业、采矿业、兵器制造、造纸业、颜料生产、制曲、珠宝开采。举凡古代重要的生产行业,书中都有叙述。《天工开物》对这些行业及其生产技术的叙述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将《乃粒》放在首卷,而将《曲蘖》、《珠玉》置于全书之后,是“重五谷轻珠玉”思想的体现。可见同是讲述生产行业,也有主次轻重之别,作者关心国计民生的态度是何等的鲜明。

《天工开物》记述的内容不仅门类广,而且精确细致,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乃服》中对养蚕业的介绍。关于养蚕,书中分蚕种、蚕浴、种忌、种类、抱养、养忌、叶料、食忌、病症、老足、结茧、取茧、物害、择茧14个方面进行介绍,这些介绍对研究古代养蚕业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供现代养蚕业借鉴。在《锤锻》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民间日用铜铁器具的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及某些器具在其他书中绝少记载。

除精确细致外,《天工开物》内容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民生,比较各卷的篇幅,基本是前重后轻,这是由于民生所必需的生产行业多在前面。不仅如此,那些排在后面本已简略的内容,作者在叙述时也往往将其与日常生活挂钩,如《曲蘖》叙述的本是酒母,按说造酒是一很重要的行业,但作者只讲酒曲的制作而根本不谈造酒,这是有意的忽略,因为作者认为它不是必需的。而且,作者在谈到曲的功用时或谈其药用,或谈其防腐功能。这使得作者的用意就更加明显。

《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凡的科学著作,但它的内容并不全部是科学的,其中也有一些不准确或谬误的内容,如在《杀青》中,作者认为古代用竹简书写和印度用贝叶写经都是不可信的,又如《燔石》中作者认为在开采过的矿井中填上土,二三十年后土即可变成煤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是作者相信了前人的谬误或是囿于见闻不广。必须指出的是,《天工开物》的这部分内容是很少的。

《天工开物》成书后,由宋应星的友人涂伯聚于1637年出版,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版本,世称初本或涂本,也是《天工开物》早期版本中较好的一个,但入清后,该本流传不广,不如《天工开物》的第二个版本“杨本”影响大,以致许多人认“杨本”为祖本。自初、杨二本之后,《天工开物》在国内外先后出现过10多种版本,但无外乎初、杨两个系统。建国后,由于初本的重新发现,并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使得建国后的《天工开物》均属初本系统。20世纪70年代广东出版了钟广言的《天工开物》注释本,该本以初本为底本,横排简化字,加标点和注释。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横排简化字本,也是《天工开物》的一个较好版本。80年代末巴蜀书社出版了潘吉星的《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该书分为“天工开物研究”及“校注”两个部分,“校注”部分对《天工开物》初本原文重新编排次序,使《天工开物》呈全新面貌。该本甚见功力,颇有可借鉴处。此次出版,以中华书局影印之初本为底本,初本中明显的文字错误参考潘本酌加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