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就憧憬了这个教育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智力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理想是造就“全能的人”,卢梭、席勒、傅立叶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崇高目标;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是共产主义的最大理想。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引起的生产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造出这种新人来”。邓小平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对这种“全新的人”加以具体化,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江泽民特别把这一重要问题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紧密地联系起来,加以论述,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合格的人是作为一个人才的前提。功能越来越高明的智能机器人,其很多才能超过生物人,我们能说机器人是人才吗?一个受过完美教育的现代人与智能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他没有明确的世界观、坚定的信仰、良好的品德修养、高雅的审美情操,就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这样的素质条件:首先是要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其次是要具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再次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是要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从教育对教育个体的作用和目的的角度来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所谓素质教育,是指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现在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创新能力。应该知道,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及对思想和技术的创新,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说创新能力既为一种能力,同时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综合状态的综合素质,即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创新型教育是顺应科学新时代潮流发展的高层次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因此,要提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造教育。创新型教育是培养科学和文化杰出人才的关键,而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形象思维能力密切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外部形象的想象去建构心理形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上。想象力也是一种创造力。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能为我们的创造提供无限的创意。
学生的能力可以从三个领域去加以划分:知识领域(知识和智慧)、技巧领域(操作和技艺)和情意的领域(价值观、审美观、兴趣和习惯等)。优秀的人物和创新型人才一般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全面的,许多震古烁今的伟人都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素养,有不少数学家、经济学家具有诗人的气质。很多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具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文化背景。比如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可他在小提琴方面演奏的艺术造诣毫不亚于专业的演奏家。身边的例子还非常多,数学家苏步青精通古诗词。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并不只是在某一方面精湛,他们大多都是全面的人才。清初的戏剧家兼建筑学家李潼将建筑的美学原理运用到戏剧创作中,莱布尼茨由道教的八卦图中发现二进制,爱因斯坦从斯宾诺沙的哲学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中吸取了世界统一性思想。泰戈尔既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又是化学家。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人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其思想便越开阔,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得就更加紧密。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就是通过广泛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学习,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科学的综合化、一体化意识。通过这些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使他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能具有发展的深厚潜力。
四、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
具备创造思想的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创新型教师的研究和培养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有非常大的帮助。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这些条件:第一,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第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
随着创新型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我国在培养创新型教师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如下这几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以及怎样开展教育的认识,包括:注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其次是教师要具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要能胜任对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就必须要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将这些理论引进和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又博又专的合理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然后是独特的个性品质。教师应当具备诸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最后是灵活的教学艺术。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他们常常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只有进行创新教育,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才会具有竞争力。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使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达到符合创新教育的基本需求。我国目前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整体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受传统教育思想消极面的影响,许多教师仅仅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缺乏活力,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
在倡导创新的社会时代中,教师应该真正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要在创新素质方面应狠下工夫。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师要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创造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勇于实践。教师应敢于在教学探索中走新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有特色的崭新的教学模式。要敢于探索与创新,在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塑造自我的创新人格。最后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校和各级领导应注意发挥激励机制的效应,激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在团结协作,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开拓创新、拼搏奋进。
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非常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关系到学生知识建构和个体素质的形成。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创造教育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挑战能力及丰富知识结构的人才。按照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在创造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教师是基础,因此创造教育对教师素质有这些要求。
一、教师在认识上要正确定位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其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不能陷入单纯地理解为培养绝对的能有贡献和成就的范畴,而是重在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只有重视创造性教育过程,才能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完善和提高的。
另外从教学的现实来看,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自身进行不断的教学创造。同时,教学活动的形成是多样化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和发挥创造力的可能和机会。教师应该灵活地对各类偶发事件及问题灵活应变和即兴创造。所以,教师既应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容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想,教会学生重视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建设性批评的能力。
二、教师要具有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创新,特别是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认为教学大纲要求什么,教师就应该教什么,这种错误的认识应该改过来。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与实际结合联系起来,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如在《花卉栽培》课中,教材上讲到植物扦插时,作为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了植物水插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绿化和美化环境的活动,延伸和拓展植物水插的内容,在本年级开展诸如“水培花卉绿化美化教室”等的活动课。简述水培花卉的概念及其优点,教学重点放在花卉水培的方法、管理及布置绿化美化教室环境。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进行花卉水培活动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拓展后的教材,学生学起来内容生动、实用,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发挥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创造性。除了这种扩展法,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再处理,还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推进、引申、联想、浓缩、类比、对比、暗示、点睛、发散等方法实现教育的创造性。
三、教师是具有民主精神
教育教学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只要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做到与学生在人格、情感上的平等对话,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独创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民主精神要体现在降低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上来。让教师为学生服务,并能适当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异步教学法和因材施教是教师民主精神的良好表现。在课外的各类活动中,教师的民主精神要充分地体现出来,活动本身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各项活动的内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参与整个活动内容,并且要求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活动项目。
四、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创造力要建立在多方面的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因为在创造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与综合才可能产生出独具一格的思维和创造性产品。如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发明,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广泛的,诸如物理、化学、自然、生物、地理、数学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综合地加以整合,并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
五、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表现在教学实践过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方面,还体现在教师对课外科技活动课的设计能力以及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实践,包括从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创造性实践过程。素质教育规定减轻学生的负担,这就使得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学生过剩的课余时间该如何安排和支配。减负后就要求各种科技文化类活动实践课相应增加,通过这些手段来弥补减负所带来的负效应。教师的课外实践能力还表现为教学与本地的社会实际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如社区服务、小创造、科技小发明、社会调查、生物百项活动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操作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六、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需要多样化
教师要经常全面地研究和评价学生,要考虑采取各种形式的方法去评价学生,以保证获得关于学生学习实际的全部基本情况的多方面信息和整体信息,以动态的观点对待个性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检测和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摸底,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能了解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各个方面,如学习的技能、技巧、实验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等。通过这些手段就可以找出学生在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缺陷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向成功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不能轻易地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判,以免其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压力而导致情绪紧张,不能放开手脚自由地进行发挥创造。总之,评判的标准要多元化,不能单一化和绝对化。
七、掌握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要掌握了这种技术优势,就能将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复杂和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人类所创造发明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创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