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师培训都面临着理论怎样向课堂实践转移的问题。将课堂看作可供考察的转移平台,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建构以课例为载体、理念引导和行为跟进相统一和整合的教师教育模式,可以为解决教育理论向实践转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困惑与思考
(一)问题与困惑
教师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有很多的形式,如短期的课程培训、单元式课程总结、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会等,所有这些形式都面对着理论向实践转移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样的类似培训后,都感到难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去。这就变成了教师的难以消解的一个困惑和问题症结所在。
(二)对解决这个困惑的认识
很多资料显示,解决理论向实践转移的做法主要有下述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证实,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使教师将在职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研究者对两组参与了三个月课程的在职培训的教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教师所在的学校在培训期间推行了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和指导,而另一组教师所在的学校则没有这样的活动。结果显示,前一组有75%的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后一组则只有15%能有这样的表现。这种同一层级教师之间的互助支援,既能避开上级对下级评鉴考绩的各种干扰,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相互听课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能够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这样长期下去就可以促成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发展。当然从我国内地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经验可以看出,我国教师之间同层级的支援缺少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特别是是在当今我国课程发展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和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就会变成同级水平的重复,不会有实质意义的提高。
解决理论向实践转移的第二种做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能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移,这种方法最先是用在培养律师和医生上的。哈佛大学工商学院的科普兰首先将其用在工商管理人才的教学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后来这种方法就被广泛的采用并成为了整个哈佛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特色之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案例讨论被教师培训采用,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课例学习。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师虽然也具有一般职业的许多共同特征,但毕竟与医生、律师、工商管理者不一样。比如说后面三个职业技术含量要高些,而教师职业对工艺性尤其讲究;后面三个职业者的学习与培训采用书面个案讨论的方式很可能就会成功,而教师还需要在反复讨论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成效。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培训仅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
(三)积极开展综合方法的教育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靠实践性知识来保障,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累积以及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性的,其包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实践智慧同时也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通过形式化或他人的直接讲解而获得,只能在自身的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发展和完善。我国许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都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通过对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方法的认识,我们关于教师在职教育的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是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专家和骨干教师的经验共享和理念引领。其次是保持并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但还必须要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综合两者方法的优点就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即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
二、计划与行动
(一)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怎样教学生做出了很高的要求,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突出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那么作为培训教师的培训者,是不是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这一点上,以前的教师培训出了很多问题。与教师教授学生一样的原理,时不时可以把教师培训称为教师教育或者教师学习呢。
有学者曾经对教师培训这个课题做过调查研究,这份调查是在上海开展的。参与调查的教师共500人,其中有效的问卷回收是460份。具体如下:
1.针对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教师选择较多的选项是:
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36.7%)
D身边经验丰富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35.7%)
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21.6%)
教师选择较少的选项是:
B且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2.8%)
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3.2%)
分析:教师选择较多的是C、D、E项。指导方式均涉及具体课例,教师不太喜欢的A、B选项均无具体课例。
结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2.针对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的问题是“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
教师选择较多的选项是:
B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57.7%)
C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4.6%)。
教师选择较少的选项是:
A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0.7%)
D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5.9%)
E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11.1%)
分析:教师的选择倾向的多、少两类非常明确,少的一类只有讨论、点评而没有行为跟进,多的一类既有讨论、点评又有与自己教学实际结合的行为跟进。
结论: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3.针对教师的需求在过程中提升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很多教师提出“理论是我们最缺乏的”;不少教研员反映“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性,看来补上理论这一课很重要。”
分析与结论:教育家常常提醒教师培训者要注意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不能小看理论思维。因此,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不但要尊重教师的个体需要,而且还应该重视教师职业所承载的社会需要。
解决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和教师在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建构一个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导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可以进一步明晰化和模式化,因此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计划,其步骤可以这样进行:
A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落实研究器材;
(2)选几所中小学、几门学科作为样本,每门学科选对应的有经验教师作为研究课的执教教师;
(3)全体人员会议,在正式行动前开展方法培训。
B行动阶段
(1)原行为阶段观课,深入访谈;
(2)分学科会议,讨论新设计阶段的课;
(3)新设计阶段观课,深入访谈,讨论教学行为改进;
(4)开展问卷调查;
(5)新行为阶段观课,深入访谈,多次调整教学行为;
(6)全体人员会议,比较、分析不同阶段课的差异和变化。
C总结阶段
(1)交流总结会;
(2)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结果,撰写报告;
(3)面向教育界的报告与研讨活动。
(二)行动要点
这种研究活动要基于课例、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课例讨论与行为自省相的结合,因此要想获得完美的结果,那么其课题组应该由这些人员构成:可以充分发挥作为专业研究的主体——研究人员、教研人员、专家教师;教学行动的主体——一线教师。只有这两类人充分的结合才能使预计的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另外,要探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还可以在数据资料的搜集上采用更多的手段,如问卷、小组讨论并录音、课堂录像和研究人员的现场观察、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档案、学生的知识产品、教师的反思录以及对教师、学生和专家的深入访谈等。
所有的方法都需要服从于一定的目的。本项研究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学中进行并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这种行动研究,既不能是某种理论的简单验证,又不能是某个流派的实际示范,而要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致力于解决教师在实际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出发点。这类研究应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引进科学发现模式,使之具备双重机制——这样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为建立科学假说或理论构想提供素材。
新课程中的教学教师行为案例分析评论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行为案例透视
新课程自实施以来,新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范围逐渐扩大,更多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有所下降,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轻;三是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四是探究发现式教学成了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结论性知识的灌输明显减少,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教育更加重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要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理念影响较深,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下面就以人教版生物教材为例,通过部分案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对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加以剖析。
(一)学生主体性学习需要对话与协商
在学习生命的基本特征时,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到学校的生物园去观察植物,回到教室后便被教师质问:“你们为什么要到那儿去?”
教师的本来意思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可供观察的植物,观察要从身边的环境开始,其本意是想让学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法,即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常表现为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三个层次,其中自主性学习是基础,没有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性学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的质问无意间便构成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干预,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急切心情,也是教师权威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不利。既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对话与协商是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二)新课程生成需要民主与关爱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请大家在X分钟内完成……”。
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加强,因此由学生参与的活动明显增加,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学习任务的刚性太强,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等因素考虑的还不够。如让学生十分钟内做出什么样的结论,由于有时间上的压力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十分钟后一些学习小组得出了一些错误结论在所难免。这种传统教学以时间定进度、以教案为中心的做法,其弊端主要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中差生或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辅导与关爱;也忽略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生成牲,对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常都缺少关注。因此,民主和关爱应成为新课程教育目标和内容生成的保障。
(三)开展快乐的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将实验器材分给每个小组之后,开始跟学生交代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模拟设计、交流与评比,最后才容许学生动手实验。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首先,科学探究的程式化操作会使本来富于变化的探究活动变得僵化,使方法的使用变成和知识的灌输一样的模式。其次,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应该是允许不完整和个性化的,这是学生的学习探究与科学家探究的最大区别。第三,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应该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应该以学习获得为主,即在实践、实验以及体验性学习中获得。探究性学习应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是新课程的目标宗旨之一。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显微镜的使用及玻片标本的制作等实验教学中,教师先是反复交代实验的要求和程序;在讲授草履虫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时,特别强调为了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请先在载玻片的液滴上放丝棉花纤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指导似乎越规范、交代越仔细,实验才会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实,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学,虽然学生实验的数目和目标不断增加,但学生的实验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过分地强调实验规则和程式化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获得挫折和失败的锻炼,使学生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草履虫运动过快的问题,他们应该会有很多办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发挥到他们的主动性!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观察了植物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各自观察的生命特征。有的说植物能繁殖后代、有的说植物能放出氧气、有的说植物有复杂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