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的落实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已经在相应的发生变化了。因此,教师必须要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综合素养等各个层面完成自身的调整和质的升华,重新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型角色,才能与时代对教育的期望相适应。
一、向现代的教学研究者转变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对自己的职责定位只是教书育人,提及参与教育科研,都认为那是专家和学者的事,实质上这也是为自己的惰性开脱和寻找一个理由,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亵渎和创造力的束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是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教育“三个面向”的客观需要。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由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转化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前提保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去探索随社会变革而发生质的变化的教育所蕴含的全新理念。教师还应当积极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文明成果和发展动态,摒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板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除了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外,根本就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教师要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从微观处研究起步,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检索和分析教学实践中所含的理论研究价值,结合自身认识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其形成能适应新要求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现代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经验来禁锢自己,而要用明天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紧扣时代脉搏、孜孜以求、勇于开拓、与时俱进。
二、向课程的建设开发者转变
传统的课程模式是由专家学者统一开发,然后让广大的教师机械执行。在国家教育意志下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三者之间各自疏离、缺少沟通和衔接,本应是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其职能变成了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目标,被动和消极地执行课程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步骤以及评价体系方法等。这种模式造成了许多弊端,很多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内容;离开了教学参考,就不知道该如何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该如何编制试题。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主体意识,丧失了课程的开发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能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就能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到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这也标志着教师将能自己对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产生独到理解,并鲜活地融入新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中去,从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凸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只有将教师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才能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而得到自由的释放,真正成为课程的主导者。同时,教师还应该主动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课堂和学生等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拓展课程范围,提高和增强自己课程单独建设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得到了发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验中才能不断增值、丰富和完善。另外在锻炼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教师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的新思维模式,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的能力。
三、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抛弃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而应该成为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师。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要在几年时间将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是学生以后能否在社会上适应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类新生事物的根本保证。叶圣陶“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个道理。“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也不是不懂外语和电脑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如果教师不能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只能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学生就变成了容纳书本知识的容器。
其次,教师还要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要注意促进学生发展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努力培养他们和谐、创新和富有活力的现代新人格,使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完美人格、优秀品质的促进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同步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交往的内容除了课程知识外,更应当具有激活知识、引导创新的态度;其形式不能是含有强加性的灌输,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的终生负责的强烈意识,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真正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去主动发展。
四、向社区型的教师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使教师扮演了专业教师、学校型教师、闭锁型教师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现代社会对国家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向开放型的教师过渡,全面实现教师从传统的教师向新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学校具有特殊的职能作用,很多教育配置是社区没有的,其人力资源的集中性更是社区没法比拟的。学校把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共建活动等,这对促进社区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也同步体现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教师复合功能,同时社区教育又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健康发展的社区还能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应从传统的、狭隘的教师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把自己同时融入社区教育中去,真正成为社区中的一员。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周围的人。
教师能补充社区教育,同样社区教育也能完善教师教育,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社区活动还能成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前迈进的积极载体,也能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条件。显而易见,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新课程下的教师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还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当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前瞻性的眼光,拥抱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束缚在讲台上,讲台就是教师的活动空间。受制于此,教师在心理上便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上,因此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以此为基础。在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单向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活动要么以教为中心——教师讲和问,学生听和答,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要么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便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则不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没有主动权和发言权,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的互动探究。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获得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相悖的意味,探究式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学生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通过教师上课讲授,还可以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如同学生在打球中学会打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积极性才能极大地提高,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积极探索。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利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一切条件来提高自己。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更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比如尽量多听一些名师的公开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把所学到的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不断实践和摸索。
新课标对于众多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误区,很多教师还有许多的疑惑和不解。很多教师有这样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怎样体现?讲授知识就是“注入式”吗?是不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所占的时间多就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显而易见,很多教师在认识新课程上存在很多的误区。虽然新课程已在不断的推进和落实,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还是存在的,但是这种现象是越来越少了。
从很多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很多的优秀教师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够顺应新课程理念要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加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每节课都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有种现象值得思考,学生活动急剧增加,而老师的讲授相对来说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很多教师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理应被教师所摒弃。但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怕被戴上满堂灌的帽子,自己还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像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这是不足取的。
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的关键还是要用正确的教学观念来认识教师讲的问题。课堂上是不是该讲,讲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当然也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新课程反对的是照本宣科的读,心中没有学生的讲;反对把学生当作容器的讲,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只记住知识和结论的讲。另外还要看教师为什么而讲,讲什么,怎样讲。有的班级学生的基础整体较差,教师讲的内容就应该适当变化,多渗透一些复习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多练习一下基础的知识。若班级整体基础较好,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总结,或者先自学,那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也就相对多一些。
现代教育,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通过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讲激发大家去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讲得好可以发人深省,可以激发想象,给人以启迪和感染;讲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昂慷慨,给人力量和信心;可以滔滔不绝,可以戛然而止,给人韵味无穷的感觉。当然,这种讲要恰到好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因此,我们要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的落实中,很多老师还有这些问题。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怎样培养?自学自读代替教师的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吗?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这些方法,比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当然这些方法无可厚非,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能不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呢?学生个体有差异,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怎样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和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实际上就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