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8100000005

第5章 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2)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问题是很多教师在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上常常有偏颇或偏差。让学生去自学自读、归纳要点、掌握内容、仿例练习等等,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学生自学能力应该是学习者善于并主动探索的能力,是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能力。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需要传递的,而且教师要做最必要、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四个要素。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就只能算是教书匠。因此,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饶有兴趣地读书;必须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发现、总结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价值;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新,使智力得到发展。

教师评价方式的变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最末一个环节,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各种变化。通过评价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树立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另外,评价的目的不仅针对学生,它还是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人员,在方式上,可以运用口头表达、活动报告、成长记录并结合书面考试等多元化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的形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单一性评价。与这相反,新课程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地被学校和家庭应用,并成为了教与学的工具,这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根本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中视为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并被广泛的采用。在新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判断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判断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绩效,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不是达到了学习目标,这些都需要有新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根据不同维度、层次和角度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新课程教学模式下需要发展学生很多的素质和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这些方面的要求有相当多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新的能力是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和判断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已不能适用于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主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非常大,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也是课堂的权威。而学习者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来展开。如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是不是合适;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体是不是与所教学的内容和对象匹配;讲解时间有多长等。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断、审查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不是适合,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妥当。这种评价的结果是评价教师的实例和佐证,总之,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评价教师的,即使是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的。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与之相反,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对象是学习者,是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评价。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虽然它也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切入点则是判断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制定的。

二、不同模式下的评价标准有差异

制定出明确客观的标准是开展教学评价的关键所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教师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因此对教师的学识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要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都能快捷、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教师要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还不好,这是因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不一样。而教学策略的优劣与教学方案的好坏,要靠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来作出判断。因此评价教师的教,通常都是判断教师拥有知识量的多少、知识面的宽窄、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来作为标准的。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于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接受量的大小,掌握程度的深浅等为标准。

而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也从对知识的掌握转向了对能力的考核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掌握。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数量无限增大,并且知识更新又是非常的快,因此,人们必须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而学习手段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但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来获得,还可以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搜集和整理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当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样也需要对教师进行评价,但关键是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变成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习者的伙伴。因此新课程下的评价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习者营建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建构的情境;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否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新课程下的评价模式要抛弃传统模式下课堂讲解时间的长短等一些表面形式的标准。

三、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常常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学习者的相关信息来证明教学的效果。同时以知识为核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数量记住了多少。这种评价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学习者成绩的好坏固然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不能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课堂上的集中教学,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所教学的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课堂集体授课形式这种不足是因为有的学生善于形象化思维,而另一些学生则在抽象思维上更见长;有些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解,而有的学生更愿意独立思考,自己学习;有的学生记忆力好,而另外的学生则更强于推理;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强,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而有些学生则依赖心理非常严重,必须要靠教师予以指导。另外,学习者的个性、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和各种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学习环境的变化间接地把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模式也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了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按照自己拟定的进度开展学习。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不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精神等。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生可以不考虑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过去的教学评价强调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因此主要以定量的评价方法,即搜集学生的各种测试成绩数据,然后运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结论。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多呈正态分布,方差值表明了评价群体中每一成员,对应的与教学目标的偏离程度等。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多是用语言加以描述的,所以多采用定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也是没有量化的描述性的资料。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由于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学生情况很难用数据精确地体现出来,而多以自然语言加以描述。在自然语言中,大量的陈述语句具有模糊性,对评价标准的描述也是一样,如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不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协作等。这些评价表面上看似乎明白和具体,但细看之下却具有相当模糊性。那么对于评价标准的语言描述,可不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将模糊性语言描述加以量化,然后再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下有很多的评价理论,其中模糊集合理论就是比较适合新教学评价的一种评判方法。

新课程标准呼唤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