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呼唤个性化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理念。它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手法开展教学,结果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而聪明的学生却又得不到满足,优秀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的机械教育模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要求从研究学生差异为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积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在得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多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让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虑时间,并使用“你再想想”、“让我们都来帮助他”等鼓励性的词语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同时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总以为学生必须要按照教师说的话去做,不能容忍学生出现缺点、错误和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讲,学生专心听,秩序井然的状态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思想认识上片面强调严师出高徒,把批评、惩罚当作正面手段加以运用,导致教育教学变成了强制性的教育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应该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出发,认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他们在心智上还不成熟,在认识世界、操作生活、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缺点、错误和问题,其实这些正是学生积极成长的个性特征的主动体现。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加以对待,把学生的人格、性格和需求放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思维的活跃性与独立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活泼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三三两两一个组,教师则在学生之间来回巡视,或指点,或讨论……,原本安静的教室显得有些吵闹,学生的情绪高涨,十分活跃。课堂似乎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一样,然而正是这种“无序”却蕴涵着“有序”,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开辟了空间。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特别是善于接纳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尝试,鼓励他们尝试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失败,指导学生积极面对失败,在“尝试——失败——成功”的循环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二、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九寨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是通过这样的创新来处理课堂的。《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创新的处理,设计别具特色的新课导入,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播放九寨沟的影像资料,在学生们仔细观看后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这位教师趁热打铁地说,“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九寨沟旅游一趟,好吗?”同学们都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学生们激情澎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枯燥乏味的内容融入直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觉得生动有趣。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伙伴和领路人,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发令者、操纵者,这样才能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沟通发展师生间的友好感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只有当这样的氛围形成以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自觉配合教学,接受教育,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兴趣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学生才会把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能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尝试,如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传统的讲述法,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教材采用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辩论、表演等形式。如教学口语交际《小学生该不该看电视》,教师就可以组织围绕“小学生多看电视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并举例说明”来进行讨论。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材料,形成正反方两组,一组代表正方——应该看电视,一组代表反方——不应该看电视,其他代表旁听。接下来,主持人开始宣布辩论会开始,正反方马上进入辩论阶段,各方积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做到理由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侃侃而谈。辩者的激烈争论,听者的主动参与评价,使得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够相互增进理解和体验,有所体悟和思考,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这种形式既能够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兴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强烈的兴趣能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展示个性创设舞台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需要有一定的载体的,它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这些载体可以是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小组活动、课堂表演……多姿多彩的活动,自由自在的形式,这些都能为学生的展示个性提供宽广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各类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教师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各类祭祀先烈的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带活动工具,自发成立活动小组,然后在出发前的半个小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交流这次活动的操作。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就会意识到这次行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农村调查农民的出行交通工具,要分类做好统计,课堂上大家积极发言总结自己的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农民的出行情况,而且在调查活动中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农民的生活的蒸蒸日上,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家园添砖加瓦。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开展,不但可以使学生乐于参加和勇于参加,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信心、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获得了大大的提高。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谁能将自身的个性特点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谁就能成为杰出人才。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得到锻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用他们踏实的脚步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教师应当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成为自主自立、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因循守旧的人。
五、提升教师素质
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由原来课程推行者的角色,变成了三种角色——课程设计者、推行者与评估者。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再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提高自己的观念和精神。新型的教师不但应当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还需要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娴熟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模式来说都要有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只要教师有信心和意志抛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和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那么学生的素质教育就不再只是一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