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17

第17章 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瘙痒症方(3)

【经验体会】本病一般可归类于中医“阴痒”、“阴蚀”、“阴肿”等病范畴。拟用以中药内服为主,辅以薰洗及外涂药外治,临证表明具有一定的疗效。个别患者,坚持中药内服而不用外治方药,同样有较好疗效。外涂药物中,治白膏Ⅰ号对于角化层较厚者脱落快、恢复色泽作用较明显,有一定止痒作用,但对儿童及局部皮肤粘膜菲薄者宜慎用。治白膏Ⅱ号药性较温和,反应少,可较长时间连续运用于病情至好转或用于对Ⅰ号有反应者。

【方剂来源】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妇科女阴白色病损小组.中药治疗女阴白色病损214例报告.中医杂志,1983,(2):30.

外阴瘙痒症方

外阴瘙痒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症状。常因阴道分泌物刺激、尿失禁、尿道瘘、肛裂或肛瘘时外阴皮肤受尿粪浸渍,对药物或穿化学纤维内裤以及橡皮月经带等过敏所致。全身原因有糖尿病、维生素缺乏、黄疸、精神因素以及辛辣食物的刺激等。临床上常表现为阴蒂肿大、小阴唇瘙痒不适,有的波及到整个外阴及肛门周围,甚者奇痒难忍,坐卧不宁。常在月经期或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后加剧。检查外阴除有抓痕或红肿外,一般无皮损;长期瘙痒可引起溃破、红肿或继发性感染,转为慢性时可呈苔癣样硬化。

本病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除要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严禁搔抓、热水烫洗等外,常用3%硼酸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外涂肤轻松软膏、地塞米松软膏等,内服多种维生素、镇静剂或抗过敏药物。

本病一般属中医“阴痒”、“阴门瘙痒”范畴。常因肝经湿热下注,郁久生风化燥,湿毒互结;或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化燥生风所致。治疗当结合病机,或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或滋养肝肾,养血熄风止痒为先;久病入络,还应兼顾活血化瘀。一般以外治为主,内、外合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本节选介蛇白汤、蜀椒汤等治疗外阴瘙痒症为主之验方计10首。

1.蛇白汤

【药物组成】蛇床子、白藓皮、黄柏各50g,荆芥、防风、苦参、龙胆草各15g,薄荷1g(后下)。

【治疗方法】带下多而黄者黄柏加倍,有滴虫者苦参加倍,霉菌感染者龙胆草加倍。对各种有原发病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应加用其他药物治疗。上方水煎,外用熏洗,每日2次。如阴道内瘙痒可熏洗阴道。10~15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后即可明显好转或治愈。

【功效主治】杀菌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本组400例,392例外阴、阴道瘙痒症状消失,8例好转;绝大多数患者带下过多、外阴湿疹、阴道炎充血等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瘙痒症治愈率达98%。

【经验体会】女阴瘙痒症,无论老幼均可染患,本组400例中年龄10~62岁。其病因除单纯性女阴瘙痒症外,其他尚有因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妊娠、宫颈炎、妇科出血性疾病、女阴湿疹等引起的外阴瘙痒症。其表现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白带过多,外阴湿疹,阴道炎性充血或萎缩,外阴、阴道枯干等。经治疗,疗效显着。

【方剂来源】张希良.蛇白汤熏洗治疗女阴瘙痒症400例.中医杂志,1980,(8):77.

2.蜀椒汤

【药物组成】蜀椒、蒲公英、艾叶各15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1500ml左右,放置火上煮沸后,用文火继煎2~3分钟,将水倒入盆中,待水温适宜(60℃)方可洗浴局部10~25分钟,1日2~3次,1帖洗剂可供2次煎煮使用。

【功效主治】杀虫止痒,清热止带。主治外阴瘙痒症(湿热型)。

【临床运用】本组外阴瘙痒症106例,经用上方治疗后痊愈104例,占98.1%。如一农民34岁,8年前曾患外阴瘙痒症,经治疗后痒止。继之常感尿频、尿急、尿痛及外阴瘙痒,且常因劳累汗出或口干渴而加剧,严重时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按尿路感染和急性膀胱炎等治疗,效果不佳。视其舌苔黄腻,脉象细缓。妇检:外阴部潮湿,阴道内白带多,成糊状,色黄且有臭气。白带化验见白色念珠菌(+)。此为湿热型阴痒,遂予上方6剂。二诊时诉诸症减轻。续用6剂,诸症消失。妇检白带减少,已无臭气。白带化验正常。4年后随访,诸症未发。

【经验体会】经临床观察,蜀椒杀虫力很强,若用量在10g以上水煎洗浴局部,可较迅速地杀灭阴道内霉菌等,对湿热型阴痒疗效尤佳;蒲公英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效能,对消除阴部的肿痛起重要作用;艾叶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及良好的柔和、润泽外阴及粘膜的作用,对局部溃烂面起愈合作用。三者合用,起杀虫止痒、清热止带作用。

【方剂来源】马爱华.蜀椒洗剂治疗湿热型阴痒10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1):20.

3.苦参外洗方

【药物组成】苦参、白藓皮、蛇床子各30g,冰片3g,防风15g,荆芥10g,花椒20g,透骨草35g。

加减变化:外阴溃烂者加明矾30g;带下多者加黄柏20g,乌贼骨30g;伴外阴部痛者加白芷15g。

【治疗方法】上述药物除冰片外,煎取药液,再入冰片。趁热外熏外阴10~20分钟。待药液稍凉后,徐徐洗涤患处。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主治外阴瘙痒证。

【临床运用】本组共220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者7岁。病程1年以上134例,半年以上71例,半个月至2个月13例,半个月以内2例。经上方治疗后,197例治愈(外阴部痒痛及溃烂完全消失,且半年内未复发)。8例好转(外阴部痒痛及溃烂基本消失,偶有复发)。15例无效(瘙痒与溃烂未能解除,或有加剧)。有效率达93.2%

【经验体会】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蕴结,风邪侵淫,湿热下注。方由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苦参、蛇床子、白藓皮、冰片、花椒,以及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透骨草、荆芥、防风组成。诸药伍用,共奏祛风清热,胜湿止痒之功。

【方剂来源】彭云辉.苦参外洗方治疗阴痒2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6,(7):304.

4.蛇床子洗方

【药物组成】蛇床子、地肤子各12g,蒲公英、苦参、生大黄、川柏各8g,威灵仙、自藓皮、枯矾各6g,薄荷3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粗末,为1日剂量,装入布袋内水煎2次,薰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停服其它药物,忌鱼腥辛辣之物,遇月经停药。

【功效主治】清利湿热,兼以杀虫。主治外阴瘙痒症。

【临床运用】临床以本方治疗阴痒87例,痊愈34例,占39.1%;好转41例,占47.1%;总有效率86.2%。如一农民42岁,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阴部时时瘙痒,尤以入暮为剧,致使夜难入寐,已历半年。月经量少色紫,2~3天即净。近月阴痒伴腰酸背痛,尿黄。白带涂片:霉菌(+)。此乃湿热下注,生虫作痒。遂予上方,使用5剂后阴痒消失,带下减少,续用5剂后白滞涂片转为阴性。

【经验体会】此病以湿热下注为主,治法则当清利湿热,兼以杀虫,故重用蛇床子利湿杀虫。试图以“煮散”熏洗外治法以观其效,结果发现研末煎洗较之饮片煎洗效果更显,且用量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来源】傅寿生.蛇床子洗方治疗阴痒87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4,(4):27.

5.银蛇止痒方

【药物组成】银花、蛇床子各20g,黄柏15g,苦参、蜀椒、白藓皮、明矾各10g,食盐3g。

【治疗方法】上药共煎水外洗外阴,每日1剂,煎洗2次,5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清热祛湿、活血祛风、止痒。主治外阴瘙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