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28

第28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方(2)

【临床运用】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6年。其中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外在型5例,混合型4例。12例患者住院期间共行经20次。最短疗程21天,最长124天,平均56天。显效3例(其中2例出院后不久即妊娠),有效5例,无效4例(其中3例改用手术治疗)。总有效率66.67%。

【经验体会】离经之血,即瘀血。血瘀少腹及冲任二脉,造成痛经、不孕及瘢瘕等症,故采用活血化瘀法取得良好效果。但某些重症患者,单服中药效果欠佳,而同时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或中药离子透入则效果显着。此外,疗效与病程似无明显关系,外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优于内在型及混合型。

【方剂来源】王祖倩,等.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2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0):623.

4.异位逐瘀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川芎、乳香、没药各10g,当归、生地各15g。

加减变化:寒凝者去生地,加熟地15g,小茴香10g,于姜、肉桂各6g;气滞者加柴胡6g,枳壳、金铃子、桔梗、玄胡索各10g;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各15g,升麻、木香各10g;热郁者加红藤、败酱草、炒苡仁各15g。

【治疗方法】上药1日1剂,水煎内服。外用药:取钟乳石、乳香、没药各20g为末,混匀过筛消毒备用,每周两次,每次1小药匙,于月经干净后上在后穹窿,然后用带线棉球塞住,24小时后取出。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运用】本组40例,临床诊断29例,病理诊断11例。内在型2例,外在型35例,混合型3例。年龄23~46岁。病程1~10年。未婚1例,已婚39例。原发不孕8例。以痛经、月经不调、不孕、肛门坠胀痛为主要症状,以子宫增大、后位、卵巢增大、粘连、附件有触痛、后穹窿和子宫直肠窝有硬结触痛等体征为主。治疗结果:显效10例,好转29例,无效1例。

【经验体会】运用本方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治疗本病宜早不宜迟。外用药用于病变在子宫直肠窝者,效果较理想。患者反应上药后有舒适感,包块能见到明显缩小。本病寒凝血瘀者居多。本法对体征的改善还不很理想。

【方剂来源】林育樵,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之探讨.福建中医药,1988,(6):21.(注:本方剂量为笔者所加)

5.补肾祛瘀方

【药物组成】①内服方:仙灵脾、仙茅、山药、丹参各30g,熟地15g,香附、三棱、莪术各10g,鸡血藤20g。

加减变化:阳虚加附片、肉桂;阴虚加女贞子、地骨皮;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首乌;经量多加仙鹤草、阿胶;腰酸加杜仲、寄生;痛甚加失笑散、炙乳香、没药;赤带加旱莲草、茜草;包块加皂角刺、苏木。

②灌肠方:三棱、莪术、蜂房、赤芍各10g,皂角刺3g。

③耳穴贴敷方:王不留行籽。

【治疗方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灌肠方浓煎150ml,临睡前排便后作保留灌肠,经期停用;耳穴贴敷法取子宫、卵巢、交感穴等,以王不留行籽贴敷。

【功效主治】调补肾精,活血化瘀。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运用】本组74例中,参照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科专业第三届会议制定的内异疗效标准,治愈38例,其中妊娠24例(最短治疗3个月,最长半年),占51%;显效24例,占32%;好转9例,占12%;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96%。

【经验体会】血瘀内阻是产生本症的关键,活血祛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但一味活血祛瘀,虽使取效一时,难免损伤精血,阻碍生机,故治疗当顾护精血,扶正生新。本病肾虚为本,出血粘连阻滞经脉造成局部癓块则是标。因此,用补肾祛瘀法治疗本病较其他几法效果为好。现代药理已证实补肾药有类似内分泌激素的作用,能调节性腺和肾上腺功能并有激发肾上腺功能,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的作用。所以治本病始终以补肾祛瘀为中心环节,祛瘀使气血通畅,调补肾阴肾阳以益肾藏精,故补肾祛瘀同用受孕率高。

【方剂来源】李祥云.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7):20.

6.内异系列方

【药物组成】①经期方:茜草、五灵脂、蒲黄炭、川楝子、白芷、没药各10g,刘寄奴、元胡各12g,细辛6g,三七粉6g。②非经期方:三棱、莪术、川楝子、赤芍、桂枝、茯苓、桃仁、丹皮各10g,元胡、丹参、皂角刺各12g,夏枯草15g。

【治疗方法】水煎内服,1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运用】本组45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23岁;已婚44例,未婚1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全部病例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专业委员会第2届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有8例为手术后复发。治疗后18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育患者能生育);20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盆腔包块缩小不足1/2);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5%。如张某,24岁,已婚。1987年5月28日初诊。1986年6月因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行左侧卵巢切除术,术后服炔诺酮3月,仍痛经不止。半年后妇检,发现子宫骶骨韧带部有结节样增厚,右侧附件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伴每月经潮腹痛,色暗有块。处以上方,痛经明显减轻。于1989年4月足月分娩。

【经验体会】本病的成因是子宫内膜异位,常造成广大妇女痛经、不孕等痛苦。瘀血是本病的病理实质,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故本方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满意。经观察,本方对毛细血管管径有扩张和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

【方剂来源】金季玲,等.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5例及甲皱微循环检查分析.陕西中医,1990,(9):402.

7.内异Ⅰ号方

【药物组成】醋制生大黄、醋炙鳖甲、琥珀,按2:2:1比例。

加减变化:气虚者加服补中益气丸或黄芪、党参之类;睥胃虚者加服香砂六君子丸;气血两虚加十全大补丸或归芪冲剂;肾阳虚加右归丸、苁蓉片或仙灵脾、菟丝子;肾阴虚加服六味地黄丸;畏寒加肉桂、桂枝、吴萸、小茴香之类;郁热加丹皮、山栀、淡黄芩;气滞加逍遥丸或柴胡、香附、延胡、木香之类。

【治疗方法】研粉成末。每日5g,分2次服,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若经行不畅,痛剧或量多者。行经期加服相应中药煎剂5~7天。

【功效主治】化瘀通腑。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运用】观察对象为24~48岁子宫内膜异位症95例,近半年未用过任何激素者。经上方治疗后,有痛经症状的87例中23例消失,63例好转,有效率98.65%;68例盆腔痛者35例消失,25例好转,有效率88.24%;29例性交痛者18例消失,8例好转,有效率89.66%;35例月经不调者25例恢复正常,3例好转,有效率80%;65例肛门坠痛者,25例消失,26例好转,有效率为78.46%;

【经验体会】本方以大黄、鳖甲、琥珀组成化瘀通腑的内异Ⅰ号方治疗此病取得较好效果。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它的功效主要是改善全身和局部微循环,促使病灶吸收;降低前列腺素使疼痛减轻,有利于生育;通过T细胞亚群百分率的变化来调节控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阻断病变发展的目的。

【方剂来源】王祖倩.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附95例病例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