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时,他说:“作为医生,我应当到前线去,为伤病员服务。”6月,他到达了抗日敌后革命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热烈欢迎白求恩大夫,聂荣臻司令员亲切会见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会见时,一位新闻记者拍了照片。会见后,几张照片送来了,白求恩一看,啊,拍得好极了,为他留下了极有纪念意义的永恒的瞬间。白求恩大夫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对记者说:“我能看看您的摄影作品吗?”
这位摄影记者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新闻科科长沙飞,他很高兴地把自己的影集交给白求恩,白求恩一页一页地翻看着,他看到了“激战喜峰口”、“平型关大捷”、“挺进长城内外”、“沙原铁骑”、“塞上风云”等军事题材的摄影作品,还看到反映晋察冀边区人民政权建设的作品。忽然,他看到影集中有几张摄有西方人士的照片,就问:“他们是谁?”沙飞介绍说:“这位是美国记者郝乔治、这位是英国武官司品列,他们都在前不久访问过我们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又问:“怎么这里还有鲁迅先生?”沙飞说:“两年前,我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当鲁迅先生抱病参观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和几位青年木刻家围坐交谈时,我抢拍了这几张照片。11天后,也就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就病逝了。”白求恩欣赏着鲁迅先生轩昂的形象,说:“了不起,沙!您留下了许多历史性的画面!”
白求恩大夫很快投入了抗日敌后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前线不断送来伤病员,晋察冀边区不但缺医少药,而且缺乏足够的医生。白求恩一方面抢救伤病员,一方面筹建医院,还要培训医护人才,同时要想方设法,通过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地下交通线,从敌占区采购药品和器材。对于白求恩大夫忘我的工作,沙飞都暗暗地留心着。
一天,沙飞又把《白求恩和小战士》等几幅摄影作品,送给白大夫。白求恩欣赏着照片,突然问:“沙!能不能让我看看您的照相机?”
沙飞笑着说:“当然可以。这是我在上海读书时,在旧货商店买到的。”白求恩检视了一番后,叹了口气说:“啊!一架普通的旧相机,却拍出第一流的照片,内容和技术都那么好。你真是我所遇到的最好的摄影记者之一。”他拿出了自己的相机,说:“沙!我的机子比你的好,可是我拍不出你那么好的作品!”他收拾好相机后,又说:“沙!以后我回国了,一定要捎给你一架新相机,让你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但是,白求恩大夫终于没能回国。1939年,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他的手指被手术刀划破而感染,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了。临终,他立下遗嘱,交代了自己身后应当办的事,其中有一条是:请把我的那架照相机,转交给沙飞!
康德黎援救孙中山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朱熹
康德黎博士是英国医学家,是孙中山青年时代在香港新医学院求学时的老师。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到夏威夷群岛去。在火奴鲁鲁城,孙中山遇见了这位老师和他的夫人。康德黎十分同情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说:“我们已离开香港,要回英国,住在伦敦波德兰区覃文省街46号,假如你到英国,请来找我们。”
1896年10月1日,孙中山流亡到伦敦,按址找到康德黎先生。康德黎夫妇热情地欢迎他,康先生说:“到伦敦来了,有什么需要,我们一定竭诚相助。”康夫人说:“到伦敦也要警惕,这里的中国使馆也收到国内通缉令,当心被他们抓到!”康先生说:“不要担心,遇到困难就找我们吧,请你相信,我会尽力帮助你的!我不能让一位革命者在伦敦孤立无援!”
10月11日是个星期天,孙中山准备到教堂去,在大街上,有两个人用广东话和孙中山搭话,认乡亲,请孙中山到家里喝茶。孙中山不知是计,竟在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被诱捕,关押在密室。大使馆订好了船票,准备将他秘密押解回国。
事情十分危急,孙中山千方百计想和康德黎先生联系,都失败了。最后,他通过使馆英籍老司炉工人柯尔,把一张名片偷偷送到康德黎先生处,上面写道:“我被关押在清驻英使馆,一两天后,将被押送回国。回国后一定会被砍头。请您救救我!”康德黎闻讯后,感到事不宜迟,立即组织营救。
康德黎先生得到消息已经是夜间11点,但他还是立刻向苏格兰场警署报了警,接着向英国外交部提出报告。由于是星期天,警署和外交部都休息,怎么办呢?康德黎又连夜赶到英国最有影响的《泰晤士报》报社,向值班主编反映这起中国使馆诱捕案,拟通过新闻报道的力量,形成对清使馆在驻在国非法捕人事件的强大舆论压力。
康德黎想,如果使馆连夜把孙中山转移了怎么办呢?他决定:雇请私人侦探,监视使馆的动静。一旦发现孙中山在深夜被押解出来,就开车尾随跟踪。
英国政府在接到康德黎报案后,迅速派人调查“诸格来轮船公司”,证实清使馆的确雇定了货船的船舱。而伦敦各报如《地球报》、《中央新闻》、《每日邮报》等纷纷发布了新闻报道,用了“可惊可愕之新闻”、“革命家之被囚于伦敦”、“公使馆之拘囚”一类的大字标题,轰动了整个伦敦。10月23日,康德黎博士在一名英国外交部官员和一名苏格兰场探长的陪同下,到清使馆把孙中山接出来。他信守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援救了孙中山。张闻天临终交党费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张闻天,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川沙县)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长征时期,曾任党中央总书记。在遵义会议上,他和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坚决抵制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积极支持毛泽东对我党我军的领导。1959年后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错误批判和“四人帮”的迫害。在这种逆境的情况下,张闻天仍然忠于人民,忠于党。
这一天,病榻上的张闻天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经过长时间的昏迷后,他又苏醒过来了。他艰难地举起了颤抖的手,守候在他身边的妻子刘英赶忙凑到床前,张闻天吃力地说出了自己心中仍不放心的事。原来,他向妻子一再坚决地表示,要把生前全部存款作为党费交给组织。这件事他还放心不下,他要妻子留下字据。妻子含着眼泪说:“你放心吧,难道你连我也不相信吗?”张闻天这才满意地表示了放心。他还再三嘱咐,不要让公家负担他的药费,全部由自己支付。这位一生简朴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离开人世时,身上仅穿一套经过再染的旧制服。
张闻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抗美援朝时,他捐献过一大半工资;发行建设公债时,每次他都带头认购;他还经常多交党费,有一次,他交出过两千元。在许多活动经费上,明明公家可以报销的,他却要自己付,而这最后一笔四万元的存款,大部分是补发给他的工资。他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张闻天不但自己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还教育子女也这样做。1957年,党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时,张闻天支持儿子到河北农村劳动,1967年又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并在那里安了家。1972年,儿子回广东探亲时,曾向爸爸提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是否向组织要求调动工作。根据父母年迈的情况,这个要求是符合政策的。可是张闻天不同意,对儿子说:“不能提,国家经济有困难,不能造成不好影响。”直到临终前,他还嘱咐儿子安心边疆。
张闻天就是这样,无论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月,还是在受到误解和屈辱的时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要求自己子女,都始终不改他那对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列宁信守新年邀约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熹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非常热爱儿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立刻指示在全俄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之下,成立一个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负责收养孤苦伶仃的孩子。在国内闹饥荒的时候,他指示,要保障孩子们的生活,要由国家免费供应14岁以下的儿童一切食品,因为“孩子是我们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共产主义大厦得靠他们来建成”。
列宁自己没有儿女,可是自从革命胜利以来,逢年过节,他总是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一起到儿童之家,和孩子们欢度节日。1921年,列宁病了,因为革命胜利以后,反革命势力在1918年8月刺伤过列宁,养好伤以后,又有太多的工作压着列宁,使列宁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可是眼看着1922年的新年快到了,这回列宁实在不能到儿童之家和孩子们一起欢度节日,怎么办呢?最后他决定在自己的家里布置一个枞树晚会,请孩子们上家里来做客!
孩子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觉了,他们扳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等着到列宁爷爷家里去过年。自然,他们谁也不知道,列宁爷爷这会儿正患着重病。
列宁病得越来越厉害,他头疼,整夜整夜地失眠。医生对他说:“列宁同志,您无论如何也得去休养了。”秘书说:“新年晚会就取消了吧,那会消耗您太多的精力的!”
列宁说:“不!我希望孩子们成为有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人,我对孩子们不能失信!新年晚会一定要如期举行,我也一定要准时出席,和孩子们一起欢度新年!”
工作人员知道列宁的脾气:不但对大人不会失信,而且对孩子们也从不失信,因此,就按照列宁的意思,忙着把列宁的家布置起来。他们从森林里砍回一棵树杆特别直、枝叶特别茂密的枞树,摆放在大厅里,又在树上挂上五颜六色的小电灯和各种玩具:洋娃娃、小兔子、小狗熊……当孩子们来到列宁家里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这棵漂亮的新年枞树,高兴得欢蹦乱跳。这时,列宁尽管正病痛难忍,却一定让工作人员推着他坐的轮椅,来到孩子们中间。当孩子们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时候,列宁就坐在一旁,笑眯眯地拍着手。有个淘气的孩子爬到列宁的膝盖上,列宁就搂着他慈祥地笑。最后,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和女工作人员玛丽亚给孩子们发了新年礼物,每个人都有一份。
孩子们长大以后,谁也忘不了在列宁家中的这一次新年晚会,当然,也永远忘不了,这一回列宁是坐着轮椅来和他们欢度新年的。列宁信守了他的新年之约,抱病举办并且参加了这样一个令人永远难忘的新年晚会!埃德加践诺向西行人谁不欲人谓正人君子,而卒不免为常人,至或陷于大恶者,患在心违其貌,而安于自欺。
——范浚
1936年6月的一天,在由北平开向西安的一列火车里,有一位美国大学教授正在发高烧。虽然是六月天,他却裹着厚厚的外衣,冒着虚汗,冷得浑身直打哆嗦,他咬着牙硬挺着。他心里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药物反应,因为在他身上注射了多种预防针:预防天花、伤寒、霍乱、斑疹百伤寒和鼠疫的预防针。当时,这五种病在中国西北部都正流行着,而且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在那里也已蔓延开了。然而更可怕的是,他听说这一趟旅行,除了疾病的威胁,还得随时防备可能遇到强盗和土匪,如果遇到他们,不仅会被洗劫一空,还可能丧命。
他望了一眼行李架:那里摆着一个铺盖卷,一个旅行包——里面有文具、两架照相机和24卷胶片。虽然他正发高烧,但心中非常兴奋。他认为,受这样大的罪,冒这样大的险,值得,因为他正在实践着一个崇高的诺言:只要把我介绍给毛泽东,我就不计艰险,一定要到陕北采访一趟。为了探明在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真相,难道不值得我这个外国人用脑袋去冒一下险吗?
这个外国人叫埃德加·斯诺,一个美国记者,在北平著名的燕京大学任教授。1935年12月的一天,一名大学生找到他,说:“斯诺先生,明天在长安大街,我们中国学生有个大行动,您愿意不愿意去看看?”他说:“当然,我要去的!”他看看日历,知道“明天”是9号。第二天,他在长安大街上看到上万名学生在那里集合,齐声高呼:“一致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分割华北!”“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这一天特别冷,大批军警开动着水车,水龙头喷出一条条水柱,淋向学生。一时间队伍被驱散了,但是以这一天命名的“一二·九运动”,却在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高潮。
斯诺知道,这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发动这场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目标,什么理想,使共产党人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相当长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来解答这些问题,实在可悲。于是,他悄悄地对接近他的青年朋友许下一个诺言:只要有人能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我就立即动身,设法进入中国西北的红区,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使人们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
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介绍信终于秘密地送到埃德加·斯诺教授的手里,斯诺教授立即实践他的诺言,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西方记者,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又名《西行漫记》)这部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