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47724100000022

第22章 重情重义同心同德(7)

1979年初,穆青来到宁陵县万庄村外的苗圃,推开篱笆门,一眼就看到老汉正弯着腰侍弄树苗,模样消瘦苍老。老汉惊讶地回过头来,见是穆青便哭了,说:“十几年了,还没人到这里来看过俺。”是的,连当地新上任的县区干部也说不清潘从正是甚等人,以及现在是否还在种树。岁月无情,一个小人物,显然被人遗忘了,但穆青没有忘,他来了。老人披肝沥胆,倾诉别后的辛酸与艰难,没个完,没个够。穆青发现,过去省、地、县发给老人的许多奖章躺在小匣子里,已布满了灰尘,便对同行的记者陆拂为说:“这是一颗尘封土埋的珍珠,我们要精心拂拭,使它重现光彩!”

1979年4月,当苗圃的小树绽出嫩绿的苞芽时,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报告文学《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问世了。像一道闪电,“老坚决”的鲜明形象突然展露在万千读者面前。人们惊叹这瘦小伛偻的老人竟蕴藏着如此坚强的毅力,他为家乡造防护林带,虽然在政治风暴中三起三落,仍然继续着。即使在十年浩劫中,造反派不给工分,不发口粮的日子里,他照样坚守岗位,靠捋树叶,摘野菜,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这胸中理想之火始终不曾熄灭。穆青、陆拂为把老汉形象地比作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一次次撕裂它的网,而它一次次又织起新的.百折不挠,永不气馁。这种缀网劳蛛的精神,无论他已经遭遇多少次失败,无论从播种到收获要相距多少年之久,这种始终不渝的努力绝不会枉费!他的劳迹和贡献,也绝不会被历史磨灭。”

当穆青第四次去访问潘从正,两人栽了一棵泡桐树。穆青称它为“我心中永生的树”。他们的友谊就如这棵树,年年开花,芳香四溢。

1981年,“老坚决”进京来穆青家做客。在主人的安排下,老汉逛了故宫、六安门、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受到林业部长的接见。老汉高兴地说:“过去,俺庄户人,人老几辈谁想着能到北京呀,这回俺就来啦,真像做梦一样。”可待了七八天,老人又急着回去,怕渴坏了他的树苗。穆青懂得他的心。

穆青公出先要找机会去看望“老坚决”,老哥俩亲亲热热,难舍难分。1983年春,老汉托人捎给穆青两棵樱桃树苗,只因穆青曾无意中提到“樱桃好吃树难栽”。说者无心,老汉却忘不了放不下,就在自己的苗圃里试栽了2年,然后亲选了两棵,包上土,装上筐,愣是让人挑着担子,从家乡来到北京,送给穆青,如今樱桃树苗已成活长大,亭亭玉立,穆青出出进进,从树旁走过,总深情地看它一眼,仿佛那就是老人的形象。

1986年,老汉派孙子风风火火赶到北京,要看穆青。穆青吓了一跳,以为老汉出了什么事。孙子说;“俺爷逼着我到北京来,说他好几年没见你了,想你啦,非要我来看看你啥样不可。”“就为看看我,值得跑一趟北京?”穆青的眼睛一下湿润了。孙子拿出了一包花生和一瓶香油。偌大的北京哪能买不到花生、香油呢?但老汉的拳拳之心却是千金难买的啊!

1989年,潘从正在他的苗圃去世。消息传来,穆青流泪了,如潮的哀思在胸中翻滚,使他难以平静。宁陵县委派人来京,说是要给“老坚决”立碑,请穆青撰文并书写。这是因为穆青同死者非同一般的友情,也是因为他写得一笔好字,潇洒刚劲,卓然自成一家。他慨然允诺,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久,一篇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的墓志铭诞生了。它凝聚着这位老新闻记者的哀思和对亡友热烈的赞颂,是散文,也是诗。碑文如下: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名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他在世87年,却有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同妻子住在沙荒地里培育苗圃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逃命;病了,他不肯离开,老了,还趴在地上拖着土袋修了50米坡路。他千辛万苦培栽的苗圃和防护林,历经劫难,几起几落,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说:“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

此处原先有棵老柿树,年年都挂果,纵是压弯了腰也硬撑着。他常夸这老柿树不偷懒,说人生也是一棵树,也应该多结果。老柿树移栽到别处后,他对家人说:“我死了就埋在这里。”

如今,他的遗愿实现了。经他培育的树苗已经绿满宁陵大地,四里长的防风林已堵住了万碧风口,2000多亩风沙地也变成良田。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你看,那高大的树干,是他坚实的身影;雪白的梨花,是他高洁的灵魂;绿色的风涛,是他爽朗的笑声;郁郁葱葱的林带,是他生命常青的丰碑……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我国一代农民的风范,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历史将会证明,他比我们要年轻。

歌德和席勒的生死友情

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萨迪

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颗巨星,又是一对好朋友。歌德体格结实,神态威严;席勒瘦弱憔悴,驼背凹胸。虽然歌德大席勒10岁,从外表看,似乎席勒倒比歌德大10岁。两个人的身世和遭遇也截然相反,但他俩的友谊却万古长青。

他们相识后,合作出版过文艺刊物《时代女神》,合写过讽刺短诗警句。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地创作,并不断地鼓舞歌德的写作热情。歌德对席勒深情地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我早已不再是诗人了。”果然在席勒影响下,歌德一气呵成写出了叙事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蒂亚》,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这对,席劫也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威廉·退尔》。

席勒去世的那一夜,歌德的房间里静悄悄的,低低地传出了哭泣的声音。他说:“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

27年后,歌德也死了。他的遗体和席勒的遗体葬在一起。

屠格涅夫悼念果戈理

灾难能证明友人的真实。

——伊索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

他的挚友屠格涅夫伏案疾书,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悲伤的泪水赶写出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

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此时出现在报刊上。彼得堡的书报检查机构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并且声言,如果屠格涅夫不顾禁令,强行发表文章,他就会遭到逮捕。

正直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宁肯坐牢,也要慰藉死者的灵魂,尽莫逆之交的情谊。于是,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接封禁令,就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出来。

沙皇的特务机关第三厅不久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裁《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巴斯基去。

为了果戈理,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马克思与达尔文的共同追求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列夫·托尔斯泰

1873年6月16日,马克思将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赠给生物学家达尔文,并在扉页上题词:

赠给查理·达尔文先生:

您真诚的钦慕者卡尔·马克思

一八七三年六月十六日于伦敦梅特兰公园莫丹那别墅一号。

收到书后,达尔文给马克思回了一封简短然而满怀深情的信。

敬爱的先生:

承蒙寄赠巨著《资本论》,谨致谢意。诚愿对政治经济学如此高深而又重大的课题能有较多的了饵,以无愧于您的惠赠。尽管我们的研究领域是如此不同,但我相信,我们两人都热诚期望扩大知识领域,而这无疑将最终造福于人类。

您忠实的查理·达尔文谨启

一八七三年十月一日

造福于人类的共同追求,将两位大师的心紧连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