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47724300000011

第11章 勤俭治家(6)

王安石看了看桌上的残饼,想:百姓多有食草根、树皮、观音土者,年轻人竟如此不知节俭,怎能兴国立业!于是,对萧公子说:“公子,你读过唐朝李绅的悯农诗《锄禾》吗?”萧公子答道:“读过。”接着,背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捋着胡子说:“背得好!公子,你一定知道这诗的含义吧?”王安石的小儿子抢着说:“我知道,是说农夫顶着晌午的烈日去锄禾,汗滴洒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谁能知道盘子里的饭,一粒粒都是辛苦劳动换来的。”王安石道:“说得好。既然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残饼吃了吧!”说完,拿起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萧公子见状也赶快抢着吃了起来……王安石倡节俭食残饼的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李沆造屋

若夫农之为务用力,勤趋事速者所得多,不用力不及时者所得少,此亦自然之理。

——《朱子大全》

宋朝太宗时,河北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为人正直,庄重严谨,身居高位却不慕虚荣,从来都不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谋取丝毫的利益。因此,他的朋友虽然遍及朝野,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敢以私事相求。据《宋史》记载,他在年迈退隐居家之后,整日依旧正襟危坐,甚至连身子都不曾有过丝毫的倾斜。这位权倾四方、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中书侍郎李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雍熙三年,知制诰。四年,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淳化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出知河南府,俄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咸平初,自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初年改中书侍郎,又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景德元年卒,年五十八,谥文靖。

他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有《河东先生集》。

李沆担任宰相时,从来不向皇帝上密奏。有一次,宋真宗问李沆:“大臣们人人都有密奏,爱卿独无,这是为什么呢?”李沆回答:“我当宰相,公事就在朝廷公开奏对,还用密奏干什么呢?凡是密奏,不是诬陷别人,就是对上献媚,我一向厌恶这种做法,怎么能去效仿呢?”

李沆不仅光明磊落、秉公无私,而且治家极其节俭,从不因为自己官高禄厚,就允许家人有丝毫的奢侈浪费。

李沆早年为了安顿家眷,打算在河南封丘界内建造一处住宅。消息传出之后,前来为李沆出谋划策的热心人络绎不绝,但李沆面对这一张张诚意的笑脸,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照例寒暄客套一番了事,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李沆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相反,李沆在这段时间里与家中的管事却经常见面,两人经常在一起嘀嘀咕咕,悄悄核计着什么。

新屋终于落成了,当初积极为李沆出谋划策的人们少不了要前来祝贺一番。大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客人们远远瞧见新居的门楼又矮小、又素淡,不免产生了几分遗憾,有的人甚至还窃窃私语起来。看见大家颇有微词,一位老于世故的县官走过来,挺神秘地对大家说道:“各位谁也不曾进得院内,怎么能单凭大门就判断宅第的好坏呢?门楼建得尽管矮小,但并不妨碍宅内的建筑。财不外露,我看这正是咱们李大人的高明之处。”

众人听县官这么一说,越发来了兴致,个个伸长了脖子,专等大门一开,好跑到里面看个究竟。

李沆见客人们前来道贺,当然不好拒绝,于是就带领众人来到新宅之内。只见庭院之内青砖墁地、绿草茵茵,除了几株迎风怒放的海棠和迎春花之外,竟再也找不到什么珍奇的东西。再往四周望望,青砖灰瓦,全然是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连个奇花异石的影子也看不见。来客见状,不免又有些遗憾,可想起刚才那位本地县官的议论,只好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继续观览下去。大家鱼贯来到后面的庭院,可依然没有看到任何令人兴奋的东西,不免都大失所望。

这时,当地的一位老乡绅忍不住站出来说:“李大人,您贵为大臣,建造一座华丽的宅第本不为过,如今您既然不愿意奢费也就罢了,可把新居建得如此节俭,厅堂堂前狭窄得只够一匹马转身,这与您的身份不是也太不相符了吗?”

李沆望了望激动的老乡绅以及失望的客人,又瞧了瞧一旁侍候的管事,然后才笑了笑说:“从列位的表情上不难看出,这宅第似乎叫人有些失望。其实,营造房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避风遮雨,而且将来总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本领,由于皇上的偏爱,我才做了中书侍郎,并经常要与贤能的人们在这里讨论一些公务。如果这样看,这宅第是显得有些狭窄了。然而事实上,我作为当朝大臣利用这所宅第的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在这里长久居住的还是我的子孙后代们,而他们在这里不过是为了生活起居和读书习礼,与寻常人家并没有什么不同。由此看来,这宅第和厅堂已经够宽敞的了。”

客人们见中书侍郎如此显贵,还能在生活上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如此严格,一个个都自惭形秽起来。

过了很多年以后,李沆已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家人见他年事已高,就想专门为他建造一所好宅第,作为老人晚年的欢娱之所。然而,每当家人提起此事,都遭到了李沆的断然拒绝。

这天天气晴朗,李沆的弟弟李维前来探望兄长。兄弟二人久未相见,见面之后不免格外亲切。李维见哥哥精神尚好,就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聊着聊着,李维忽然想起了造屋之事,就对李沆说道:“兄长一生节俭清廉,如今老之将至,又何必非要拒绝家人的一番心意呢?”

李沆见身为户部员外郎的弟弟也前来为家人游说,就语重心长地说:“我在朝为官多年,享受朝廷丰厚的俸禄,而且常常得到皇上意外的赏赐,要说建造一座舒适的宅第,我估计口袋里的钱还是够用的。但是我为官多年,家人已经享受到了许多普通百姓享受不到的东西,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丧失斗志,养成慕奢忘俭的陋习。我如今年事已高,朝不保夕,盖了华贵的住宅,还不是要家人去受用。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不是等于我自己在为家人创造享受奢华的机会吗?你是他们的叔父,又是朝廷命官,在这件事上不去开导他们,反而为他们开脱,这实在是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厚望。”

李维听了哥哥发自肺腑的一番教诲,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想起兄长一生要求自己和家人厉行节俭,如今到了垂暮之年也不肯有丝毫的松懈,不禁感动得潸然泪下。从这以后,不光是李维,就是全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也再没有向李沆提及此事。

身居高位的李沆把自己的物质生活看得很淡,注重节俭的美德,这是其一。

其二是对子女保持节俭的教育有方。也不愿子女因为自己的官位而享受奢华的生活,从而在安逸的生活中丧失斗志。现在不是也有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连孙子的房都占好了吗?这种人同李沆相比,不知该作何感想。

赵匡胤教女俭朴

凡事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

——清·钱泳《履园丛话·俭》

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公元960—976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