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1893—1981)于1893年1月27日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宋庆龄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尽管她地位那么高,声誉那样大,但她的生活是十分俭朴的。
宋庆龄的饮食很随便,从不挑食。除了举办宴席会见宾客。自己从不点菜。平时吃的菜很普通,一般是两菜一汤,一荤一素,就足了。有时菜做多了,一顿吃不了,她就嘱咐工作人员留着下顿再吃。宋庆龄最爱吃的是富有江南风味的雪里蕻咸菜。这种菜不太贵,每年上市时,她都要腌两大缸,可以吃很长时间。她还爱吃辣椒,许多菜都放上辣椒吃。她平时吃的是青菜,吃大锅菜。有时,工作人员单为她做的菜她不吃,却要吃工作人员用大锅做的粗菜粗饭。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愿意吃青菜,青菜营养价值可高呢!鱼翅海参听听很了不起,其实吃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宋庆龄的房间陈设简朴而又整洁。她在上海的家中,卧室正面是个五斗橱,五斗橱上面挂着她和孙中山先生的合影。还有大立橱、梳妆台和一只沙发,再就是一张卧床了。卧室的对面是一只专门放置文房四宝的茶几,右边是一架古老的钢琴,还安置着一架英文打字机。她在北京的住房也很简单,宽敞的卧室里放着写字台、沙发等常用的几件家具,还有一架钢琴,看不到一点豪华排场的地方。
宋庆龄的服饰也是很简朴的。她头上常佩带的一种黑的发卡,不是乌金之类的贵东西,而是几分钱一个的钢发卡。她一直到逝世前还用的一套梳妆用具,都是出嫁时的陪嫁品。宋庆龄穿衣既讲究整洁,又爱惜服装。家里总是备有两套服装,在家时,穿普通衣服。遇到外事活动,或去会见客人,出门开会,才穿上质地好的衣服。宋庆龄穿的衣服大都是她和李燕娥等工作人员一起做的,样子自己设计,草图自己绘,几乎全是具有我国传统特点的女服样式。随着年龄大了,身体胖了,就把原来的衣服从腋下开个缝,接个边,加加肥,照样穿着。有一年,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见她常常深夜工作,怕她受了凉,提出要给她做一件御风寒的宵衣,她高兴地同意了,但没有拿出现成的布料来做,而是翻找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普通布料和绸缎边角,用26块布拼凑了一件风衣。工作人员看见这五颜六色的风衣,风趣地称它“八卦衣”。宋庆龄也高兴地说:“别小看这八卦衣,披上它还挺御风寒呢!”
张澜先生廉洁二三事
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简可以养廉。
——张伯行
张澜先生是四川南充人,字表方,清末秀才。他一生廉洁,四川人民尊称他为“川北圣人”。
由于家里贫穷,小时候张澜先生很少穿鞋袜,无论在家干活还是下地劳动,都是赤脚而行。直到他23岁时应试科举,临行前他的母亲王太夫人特地为他做了一双布鞋。张澜先生拿着这双布鞋舍不得穿,只在应试那几天穿上,然后就脱下很细心地保存起来,以后逢年过节时才拿出穿一二日。
1915年张澜先生任嘉陵道(今四川南充地区)道尹,1917年北洋政府又任命他为四川省省长。虽然做了这么大的官,张澜先生的家依然在乡下,他的夫人刘慧征仍在家乡劳动:割草、放牛、养猪、种田。当时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反对北洋政府的军阀石青阳派兵到乡下去抄张澜先生的家,官兵们气势汹汹地破门而入,只见屋内空空如也,除了几件破旧家具,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官兵们将屋里屋外翻了个底朝天,什么也没有抄到,只好空手回去向石青阳交差。石青阳听了官兵们的报告,感叹地说:“张澜川北圣人之名不虚也。”
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先生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身居高位不忘俭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张澜先生着一身旧布长衫登上天安门。当时毛泽东主席笑道:“表老,你太俭朴了。现在你是国家副主席了,要参加一些活动,还是应该穿好些。”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给他送去了呢中山装和大衣,他舍不得穿,放在箱内长期妥善保存。在他去世后,家人遵他遗嘱将衣服还给了国家。
张澜先生住得也很简陋,新中国成立前他为官不置公馆,不买田地。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先生住在北京复兴门内嘉祥里一中式四合院,政府准备花几万元修缮翻新,他都婉言谢绝了。在饮食方面,张澜先生也十分简单,粗茶淡饭足矣,80余载一直如此,即使待客也从不奢侈浪费。1954年3月,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已故百岁老人张秀熟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去张澜先生家做客,吃的也不过是川北的家乡小菜,有红白萝卜、腊肉、豆腐等。他感慨地说:“表老以中央政府副主席高位之尊,吃的不过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茶饭,我们就更应该艰苦朴素了。”
张澜先生一生为人清廉,克勤克俭,并写成《四勉一戒》教育子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徐悲鸿克己以俭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
——《魏书》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画家。他在艺术创造上勤练笃学的精神,足为大家模范,他的克己节俭也是大家的风范。
徐悲鸿先生为国家创造过巨大的财富,他曾经无数次慷慨地帮助了许多人,但是他对自己永远严格和节俭。在临逝世之前,他身上穿的只是一套洗得褪了色的灰布中山装和一双从旧货摊上买来的旧皮鞋。一块用了30多年的旧怀表,曾经日夜不停地伴随着他,度过了30多年艰难的岁月,直到他停止了呼吸,这块怀表也才停止了转动。
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次画展卖出的一部分画,所得的画款很多。他照例是帮助一些穷朋友、穷学生购买书籍字画。许多人来伸手借钱,他都慷慨地赠给。他年轻时的痛苦遭遇使他永远同情处于困境中的人。
徐悲鸿先生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的时候,吃着集体伙食,和大家一起包饭,吃的常常是发霉的“平价米”,喝的是田地里的水。他只有一间不大的卧室兼画室,室内有一张充当画案的写字台。一张木床,一个书柜,两把藤椅,而且这些家具还都是未曾油漆过的。他在冬天总是穿一件蓝布棉袍,夏天穿着夏布衫,从不穿绸料衣服。有时,有重要的社会活动,才穿西服。他的自奉之俭,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l946年,徐悲鸿和夫人来到北平。他们租住在东裱褙胡同22号的东西厢房里。房屋的主人住在北屋,他们有时邀人打麻将,打至深夜,夜阑人静之际,客人散去时,一片喧嚣,吵得徐悲鸿夫妇不能安眠。因此,徐悲鸿夫妇想租一个比较安静的住处。
一天,北平艺专一位总务科的职员告诉徐悲鸿夫妇,说有一处很安静的住房出租,地址在东四牌楼不远。他已去看过,觉得很适合他们夫妇住。于是,由他带领徐悲鸿夫妇一同去看房。像北京许多讲究的住宅一样,这座住宅有两扇朱红油漆的大门,大门两旁立着一对昂首的石狮子,显得气派恢宏。走进院内,房屋确实宽阔整洁,油饰一新,画栋雕梁,十分美观;院内植有花木,异常幽静。朝南的北屋宽大明朗,室内家具齐全,有雕花的嵌大理石红木书案,正是可作徐先生的画案;还有上等的席梦思弹簧床,式样新颖的沙发,色泽雅致的地毯,长垂及地的金丝绒窗帘,等等。房主人极愿意以较为低廉的房价出租,但是徐悲鸿先生回绝了。他的夫人惊讶地说:“回绝了?这样好的房子你还觉得不行?”徐先生说:“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太富丽堂皇了,这不是我这样身份的人住的,我们应该有书生本色。”
后来,他们仍旧回到东裱褙胡同的房子里。直到这年年底,他们才租到小椿树胡同九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房子,搬了进去。房屋陈旧,院子不大,院内仅有一棵小小的槐树,他们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直到有一天院墙忽然倒坍,他们只好另觅住处,才搬到东受禄街16号。
东受禄的房子是徐悲鸿用卖画的钱买下来的。房屋并不十分宽敞,但院内有宽阔的空地。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徐悲鸿夫妇搬进后,自己动手,铲除了杂草,种上了许多果树。还种了许多蔬菜。那些鲜红的番茄,碧绿的黄瓜、紫红色的苋菜和紫苏,既点缀了他们的院子,又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味。徐悲鸿先生在工作之余,常在院子里劳动,给那些果树苗和蔬菜浇水施肥……徐悲鸿自奉之俭,是值得敬佩的。
齐白石勤劳俭朴
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提起齐白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可是,人们并不一定知道他是木工出身,也不太清楚他的一生是怎样辛勤而忘我劳作的。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只读过半年书,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在家里放牛砍柴。
他从小就特别勤劳,每天天一亮就把牛赶到山上,然后再去砍柴,日落以后才赶着牛,牛背上驮着很多柴回家。他15岁开始学做木工,16岁从师改学雕花细木工,出外当雇工做活。他给人家干活,从来不偷懒。每天早早上工,别人休息了,他也不闲着。由于他的勤劳,师傅很喜欢他。把最好的手艺都传给他。这为齐白石后来成为篆刻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齐白石不仅勤劳,而且非常节俭。他把做工的额外收入都攒起来,不是该用的地方,从不乱花。他从小就喜爱画画,可是,家里没有余钱为他买纸,他就到处收集旧账簿和写过字的纸来习画。有一年,齐白石在一个雇主家干活,无意中看到一部《芥子园画谱》,这是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用五彩套印的画谱。齐白石见到画谱,就像发现了盖世稀宝,很想把它勾影下来。可是又不能用写过字的纸。于是,他狠了狠心用做工赚下的钱买了纸和笔。然后整夜整夜地趴在桌上,很仔细,很谨慎地照着画谱进行临摹,生怕浪费纸张。
齐白石一生勤劳、奋进、艰苦攀登。他自学绘画直到成为名家的70年中,几乎每天都坚持握笔画画、篆刻,即使因故间隔了一天,次日他必定要补上。在85岁那年,有一天他连续画了四张条幅,已经到吃饭的时候了,他又挥笔作了一幅画,还在画上题字:“昨日大风,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至此补之,不教日闲过也”。
齐白石一生只有三次间断过画画。第一次是62岁时他害了场大病,7天7夜起不了床;第二次是64岁时,由于母亲去世,他悲恸万分,几天没有画画;第三次是他95岁时,也是因为自己生病,不能起床作画。三次间断的时间加起来只不过一个多月。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一生作画有4万多幅,写诗千首,治印3000多方。1953年,齐白石已是90余岁高龄了,就这一年,他还画了600多幅画,差不多平均每天作画二幅。
他每天不仅作画,还做户外劳动。他为了作画的方便。亲手种植花木,饲养虫鸟。每天早早起来浇花、喂鸟,风雨无阻,昼夜不停。有时候,他出外写生很晚归来,也不顾疲劳还去照看那些花木、鸟虫。
齐白石毕生奋斗,“从不教一日闲过”,真不愧是“人民艺术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