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冠以“中国行书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勾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爱不释手,最后用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再也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了。
《兰亭序》首先是文辞方式的一种标立,他改革了东晋以前僵化呆滞的诗词类的古文言,首次运用口语化语词格式,代表了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确立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其次是对书法发展上的探索的创新,王羲之改革了钟繇书法的笔法,汲取了当时群众书法中的精华,把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地发挥,使其既可识又书写流利,介于草书与楷书间,创造了书法发展中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行书。他是自刘德升之后将行书体完善成为更为成熟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是一篇炙人口、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其文为历代所推崇,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阐述了深邃的哲学思想,给当时的官场名利的角逐者以思索,给后人以启迪。
王羲之兰亭真迹今已遗失,后世相传皆为唐朝摹本,在唐摹本中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最著。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皆体现出“书圣风范”,公认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2011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全世界100多件“兰亭文物”的兰亭大展开幕,为传承中华国宝,让更多的藏家有机会鉴赏,甚至收藏“天下第一行书”,经故宫博物院破例授权,300年书画老字号“荣宝斋”按授权原迹1:1高仿,再现“天下第一行书”之神韵。高仿《兰亭序》完全保留历代名家帝王题识、钤印等历史印迹,被称为“天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
《兰亭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它的笔法、气势、内容均无可挑剔,“中国行书第一帖”的称呼当之无愧。